张燕
静脉炎是新生儿PICC置管术后常见并发症,是影响PICC导管留置时间,增加患者疾病治疗风险,降低患儿生存质量的关键因素[1]。因此,在新生儿PICC置管术广泛应用背景下,有必要掌握术后并发静脉炎的原因,加强相应护理管理。本次研究则以400例患儿为例,对新生儿PICC置管术后并发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进行了分析,意在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提高新生儿临床护理质量,具体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對象为2018.05~2020.06新生儿科收治行PICC置管术治疗的患儿。研究样本量共400例(家属均知情,已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免疫力缺陷,凝血功能障碍患儿),其中200例为新生儿科2018.05~2019.05收治(护理质量强化前)设为对照组,男102例,女98例,胎龄24~42(35.45±3.88)周,体重545~4100(1568.35±506.84)g;导管留置时间4~105(26.67±9.89)d;200例为新生儿科2019.06~2020.06(护理质量强化后)收治设为研究组,男104例,女96例,胎龄24~42(35.58±3.47)周,体重540~4100(1568.89±510.42)g;导管留置时间4~106(26.60±9.14)d。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研究对象均行PICC置管术治疗,通过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掌握两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在护理小祖成员共同参与下探寻新生儿PICC置管术后并发静脉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以“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提高PICC置管护理质量”为目标,制定相应护理措施。如完善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预防体系;加强护理人员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穿刺能力;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置管位置与防治;针对性制定静脉炎处理措施等,实现临床护理质量强化。从强化后新生儿科收治PICC导管患儿临床资料中抽取200例,分析静脉炎发生率及其原因分布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掌握新生儿PICC置管术后静脉炎护理效果。
1.3 观察指标
静脉炎发生率、新生儿PICC置管术后并发静脉炎的原因分布情况。
1.4 判定标准
参照INS颁布的《输液治疗实践标准(2016版)》进行静脉炎判定:(1)4级:局部疼痛与红肿明显,有脓液渗出,条索状静脉可触及,长度≥2.5cm;(2)3级:存在局部疼痛、穿刺点发红、肿胀等症状,条索状静脉可触及;(3)2级:有疼痛、发红、肿胀等症状,但不明显;(4)1级:穿刺位置发红,未见明显疼痛、肿胀症状;(5)0级:无局部发红、肿胀、疼痛等异常表现。
1.5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描述,计数资料用数(n)与百分率(%)描述,组间比较行行t检验或 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00例研究对象中,74例并发静脉炎,静脉炎发生率为18.50%,其中对照组发生率为27.50%,研究组发生率为9.50%,二者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并发静脉炎的原因众多,可概括为新生儿因素、导管因素、置管技术因素、其他因素,其中置管技术因素所占比较加大。经护理质量强化,研究组各因素占比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3.1 新生儿PICC置管术后并发静脉炎的原因
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体重过轻、病情过重、导管材质过硬、导管管径过大、导管尺寸较短、反复穿刺、置管位置不合理、导管末端异位、置管方式不合理等均会在不同程度上,使新生儿在PICC置管术后并发静脉炎。例如,体重过轻,患儿重要器官发育不成熟,自身抵抗力、免疫力低,血管修复能力差,导管留置过程中易出现静脉炎;导管材质过硬,容易对血管造成严重机械损伤,提高静脉炎发生率;反复穿刺是静脉炎发生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穿刺次数的增多,血管损伤越严重,静脉炎发生率越高[2]。
3.2 新生儿PICC置管术后静脉炎的护理对策
关于静脉炎护理,有效预防是关键。本次研究中,研究组经护理质量强化后,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降低。因此,新生儿科相关工作人员应树立静脉炎预防意识,善于通过教育培训、PICC置管术理论知识与技巧自主学习、PICC置管过程针对性管理、导管预处理等方式方法,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保证置管位置、方式选择的合理。同时,通过早期护理干预,水胶体敷料科学运用等进行静脉炎预防与处理,降低静脉炎发生率,降低患儿痛苦,保证PICC置管术作用最大化发挥,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胡玮.PICC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1):138+140.
陈海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应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临床观察及其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科学,2019,9(18):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