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统军
心肌梗死是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以及致残率,与吸烟、情绪激动、肥胖以及天气骤然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同时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以及高血压也是导致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心肌梗死患者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容易并发心律失常以及心衰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的治疗原则为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范围,清除心肌缺血时产生的氧自由基及过氧化氢对心肌的损伤,促进体力恢复,增加心脏侧支循环,改善心肌功能,减少复发及危险因素,但是由于人们对心肌梗死及其治疗存在着很多误区,以至于部分患者未能及时得到最好的治疗。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加剧,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升,受生活上以及工作上的压力增加导致吸烟和酗酒人群增加,再加上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的影响以及膳食结构的变化,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本文主要针对心肌梗死的概念、心肌梗死的治疗、心肌梗死常见误区以及脑梗死的预防展开讨论。
1 心肌梗死的概念
心肌梗死通常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引起心肌坏死一种疾病,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出现破裂,血小板聚集在破裂的斑块表面,形成血栓,造成冠状动脉管腔阻塞,引发心肌缺血坏死。心肌梗死的病因较多,长期吸烟、高血压、过度肥胖、过度劳累、暴饮暴食、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都有可能会导致心肌梗死的出现。心肌梗死患者临床上会出现胸痛、头晕、头痛、胸闷、气短以及心悸等症状,常伴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对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心肌梗死在中医学中类属“真心痛”、“卒心痛”、以及“厥心痛”等范畴,中医认为心肌梗死的发生多在年老体衰、久患夙疾致使心脉痹阻的基础上,血脉不利,久则瘀阻心脉而导致发病,其发病的关键在于胸阳痹阻、气滞血瘀痰凝。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方式是否正确,对其预后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采取及时有效治疗尤为,避免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而影响后续的治疗和预后。
2 心肌梗死的治疗
心肌梗死由于发病突然,应及早发现,尽早治疗,同时加强护理,临床上对于脑梗死患者的一般治疗包括严密监护、止痛、镇静、吸氧、开放静脉、保持水电平衡,早期最重要的治疗措施就是急诊心脏支架植入。若患者无溶栓治疗禁忌证,鉴于绝大多数透壁性心肌梗死均有新鲜血栓形成,且冠状动脉堵塞后6小时内,心肌可能尚无明显的坏死性组织学变化,故溶栓治疗在心肌梗死发作后越早进行,效果越好。心肌梗死的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降胆固醇药为他汀类药物,冠状动脉扩张药物用于治疗心肌缺血;心脏保护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以及ACEI抑制剂,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再辅以饮食干预和生活指导等,适当的进行心理疏导,常鼓励患者,增加治疗积极性,及时予以病人反馈解决其情绪问题,提高患者的治疗的信心,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实际的治疗方式还需根据心肌梗死患者的自身情况、病情进展情况以及经济状况来决定。
3 心肌梗死常见误区
心肌梗死以突发胸痛为最常见的症状。但是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经常会出现不典型的症状,如后背痛、胸闷、憋气、牙痛、乏力等,而有的患者甚至無明显症状,因此不能认为没有胸痛就没有心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时会有生命危险,部分患者觉得没必要叫救护车,自己打车或开车到医院就诊,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容易出现严重后果。血脂以及血压不高,不代表不会出现心肌梗死,大部分血脂以及血压正常的患者同样会出现该病,因此不能将这两个指标单独作为衡量自身情况的标准。只有血管存在严重狭窄的患者才需要放支架,经过血栓抽吸等措施处理后血管无严重狭窄的患者是无需放支架的。近些年,心肌梗死的发病年龄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不仅仅只有中老年人群才会发病,年轻人也要对心肌梗死进行有效的预防。
4 心肌梗死的预防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加强身体机能,提高对疾病的免疫能力,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戒烟戒酒,多食用新鲜的瓜果蔬菜,并且随时保证心态的健康,尽可能的避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以及肥胖等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出现,从而到达对该病的预防效果。
5 结束语
心肌梗死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心脑血管疾病,患上脑梗死后对患者的危害是非常大,容易危及其生命,因此在发病后要及早的去医院进行治疗,同时避免一些心肌梗死的常见误区,避免耽误病情而造成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