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影视数字特技中艺术与技术的融合

2020-09-21 08:36尹苒
传媒论坛 2020年20期
关键词:影视艺术融合

尹苒

摘 要:影视艺术对技术的依赖性有目共睹,甚至可以说整个影视艺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史。影视特技的运用,使得影视作品在表现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近年来,随着影视特技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到电影作品,小到网络短视频,影视数字特技已经成为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甚至大有泛滥成灾的趋势。影视艺术的独特性是建立在艺术与技术的共生上,因此,探讨影视数字特技中艺术和技术的关系对影视艺术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影视数字特技;影视艺术;融合

中图分类号:J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20-0-02

一、引言

影视自诞生以来就拥有着得天独厚的魅力。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极大地发展了人类的感受能力。电影美学学者贝拉·巴拉兹在其《电影美学》一书中提到,电影的出现使人们突破了印刷文字的局限,重新确立了视觉文化的地位,人类又重新变为高级阶段的“可见的人类”。以电影为代表的高级阶段的视觉文化,可以“表达那种即便千言万语也难以说清的内心体验和莫名的感情。”正是这种极大的表现力,要求影视艺术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因此造就了影视作品中的影视特技。

影视特技,指利用特殊的拍摄制作技巧完成特殊效果的电影画面,为影视的画面和内容营造更具逼真感的奇幻效果。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观众审美能力的提高,影视特技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影视后期制作的主要内容。近年来,无论是大银幕还是小荧屏,影视数字特技的运用随处可见。如何正确运用影视数字特技去强化影视作品的视觉表现力?本文从当今影视数字特技发展中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这一层面展开讨论。

二、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命题。技术和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或者说是人类从事的两大创造性工作。艺术激发情感,技术则重在理性。看似背道而驰的两个概念,千百年来,却总是携手并进,互为统一。

首先,技术是艺术存在的真正基础,艺术是在技术中成长起来的。世界文明史和艺术史上的很多伟大杰作,如金字塔、哥特式圣殿,拜占庭圆顶教堂等,既是艺术的最高典范,也是技术的伟大产物。

其次,艺术必须通过一定技术加以表现,有时艺术就表现为技术。艺术殿堂中最小的姊妹——电影艺术,就在在技术的基础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从默片时代的万籁俱寂,到有声时代的洋洋盈耳;从黑白时代的单调乏味,到彩色时代的异彩纷呈;从摄影棚的复杂置景,到计算机的数字设计。技术与艺术共同打造的电影时空,在一次次的技术进步中,创造出更为逼真的“虚拟真实”。

最后,艺术是技术存在的最高形态。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就需要更高层次的艺术观念来引导和互助,只有在正确的艺术观念统帅下,技术才能与艺术完美融合,大放异彩。

三、电影艺术中特效技术的演变

从电影诞生之初,影视作品就基本确立为纪实风格与戏剧风格两大流派。以梅里爱为代表的戏剧风格电影,注重電影的创造性,主张电影应高于生活,展现超脱现实的场景与传奇故事。戏剧风格的诞生,影视特技也成为戏剧电影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伴随着电影技术与艺术的进步,影视特技在电影百年发展中,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

(一)机械特技阶段

在电影的幼年时代,通过对胶片的机械化处理,为观众创造视觉奇观,同时奠定技术在影视创作中的重要地位。1902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堪称“电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片”,梅里爱运用胶片机械特技,将科幻小说的奇幻场景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搬上了大银幕。其中最让那个时代的电影观众叹为观止的,就是影片中的色彩处理。在电影诞生之初,还是黑白胶片的时代,梅里爱大胆革新拍摄和剪辑技巧,采用“魔术照相”的技法,大量运用胶片曝光、叠化等特技手法,还采用给胶片上色的技艺,创造出令人称奇的彩色画面。梅里爱率先将特技引入电影创作,从技术和艺术上,都给电影的创作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创造的快慢动作、倒拍、多次曝光、叠化等手法,至今仍在电影中大量出现,甚至成为电影制作的常规技巧。

(二)剪辑合成阶段

电影特效的剪辑合成,指的是电影拍摄过程中,利用摄像机的拍摄技巧和后期的剪辑技术,制作出天衣无缝的合成画面。剪辑合成技术,在梅里爱为代表的机械特技的基础上,从审美角度出发,进一步提升影片画面的美感与叙事内容的奇幻性。在1936年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中,就大量运用了合成特效。片中有一段堪称经典的场景:卓别林在空无一人的百货大楼二楼溜冰,观众屡屡看到卓别林在没有栏杆遮挡的二楼边缘徘徊,每次都觉得他有可能会掉下去,但他总是泰然自若地继续溜冰。让观众沉浸在即担忧又滑稽的矛盾心情中,极大地提高了观众的观影体验。这一经典场景,就是利用透视关系的原理,把绘制的围栏边缘的场景和真人实拍结合,营造出摄像假象特技。诚然,在这一阶段,电影拍摄技术和后期制作技术并不是十分的发达,但是电影创作者们善于利用摄像机和美术学的相关知识,为观众创造惊喜的银幕特效。

(三)数字特技阶段

20世纪70年代后期,好莱坞导演乔治·卢卡斯的影片《星球大战》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产物。为解决《星球大战》中的数字特效难题,乔治·卢卡斯雇用了纽约理工大学CG实验室的工程师,成立了专业的特效制作公司,也就是后来在好莱坞特效制作领域占据头把交椅的工业光魔公司(ILM),填补了电脑特效技术制作的空白,开创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电影道具、场景和视觉特效制作的先例。《星球大战》标志着电影走向数字化特效处理阶段。正是因为数字特技的异彩纷呈,使得好莱坞电影无论在艺术领域还是商业领域都获得极大的成功。毫不夸张地说,好莱坞电影不仅建立了商业化电影的标准,更是建立了影视数字特效的行业标准。

四、影视数字特技中的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影视艺术本身就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影视特技的发展过程中,致力于将技术化为艺术,艺术溶于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影视数字特技的产生,更是让影视创作者和欣赏者见证了技术的创造性。在这种影视技术化的局面下,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更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即使在数字化盛行的21世纪,影视艺术依旧应该秉承“艺术为先,技术服务,艺术与技术交融”的宗旨。

(一)由影视艺术本身的特性所决定

影视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从诞生之初就具有与众不同的美学特性,其中尤为突出综合性和技术性。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除了体现在艺术层面和美学层面上的高度综合,更体现在现代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上。作为人类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影视艺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综合了人类艺术和技术的各项优势与成果,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综合艺术。

影视艺术的技术性,是影视艺术区别于其他传统艺术门类的特征,甚至毫不夸张地讲,正是技术性显示出了影视艺术独特的个性。整个世界电影史和世界电视史,既是艺术发展史,也是技术发展史。影视艺术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影视艺术既是艺术家们创造性的劳动成果,也是科学家们的心血结晶。因此影视数字特技在电影中的运用,更应当体现综合性和技术性的特征。用艺术去指导技术,用技术反馈艺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二)由影视作品商业化的需求所决定

影视作品不单单是艺术作品,更是商业产品,影视作品艺术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价值的实现。因此,影视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就要研究观众接受心理,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影视数字特技中艺术与技术的配置也是由商业需求和观众审美需求而决定的。

以好莱坞电影中数字特技运用的发展阶段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商业化需求对数字特技的影响。

第一阶段,致力于打造视觉奇观,以强烈的视觉刺激为首要目的。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魔鬼终结者》,利用数字技术创造出半机械半血肉的主角和液态金属特质的终结者形象,呈现出满屏都是影视数字特技的奇幻场景。这一阶段的特点,主要取决于观众对于数字特技的狂热,甚至观众走进影院的目的就是为了去欣赏影视数字特技而并不是影片剧情本身。

第二阶段,注重看不见的特效。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泰坦尼克号》,利用数字特技再造巨轮沉船的历史时刻,创作出的数字生灵和数字海洋,已经使观众无法区分真假。这一阶段的特点,主要取决于观众对数字特技创造的超现实形象和场景的疲惫,电影创作者力求通过数字特技还原真实物象,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银幕上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进而创造更强的代入感。

第三阶段,影视数字特技成为影片不可替代的表现手段。影视数字特技再造奇幻场景与拟真镜头的能力已发展成熟,能将电影的艺术与技术更完美的融合。典型代表作品《阿甘正传》,此片把特效与剧情紧密结合,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主角阿甘与数位已逝的时代人物的同框镜头,让特效成为剧情有机一部分,不显山露水地表现出来,令人忘记特效的存在。这一阶段的特点,主要取决于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更注重影片的艺术价值,因此技术与艺术在美学层次上做到融合。

纵观好莱坞影视特技的发展,是商业需求和观众审美的变化,迫使电影工作者在影视数字特技的运用中,使艺术与技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三)艺术与技术在影视数字特技中的优化配置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国的影视行业,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好莱坞电影用将近百年时间建立起来的电影技术标准,我们在五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随着我国影视数字特技水平的提高,很多商业电影和影视剧为了追求票房和收视率,极力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呈现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数字特技。但技术上的高水平,并不能代表艺术上的高水平。过犹不及成了很多国产数字特技电影的通病,甚至让特技成为观众理解剧情的绊脚石。这种情况下,导致观众只是为了“吐槽”烂片而走进影院,电影创作者不去关注影片的艺术质量而只朝票房看齐,使得我国数字特技电影呈现出“恶评不断,票房超高”的畸形发展模式。一味地追求商业价值,一味地追求数字特技,一味地忽略电影艺术的本质,只能导致国产电影的衰落。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代表,是一个国家文化输出的重要内容,技术堆砌艺术凋零的影片难以代表中国文化的形象。同为亚洲文化圈的韩国,在2019年凭借电影《寄生虫》夺得了奥斯卡最佳电影,成为获得该奖项的首部亚洲电影和首部非英语语种电影。该片中运用数字技术再造了影片中的主场景:富人家的房子,但是毫无特技痕迹,观众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更多是被电影自身的魅力所打动,而忽略了特技的成分,使得特技与剧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技术服务于艺术,电影的艺术价值占据了首要地位。借鉴韩国电影的现状,中国电影的创作者们应意识到两国电影发展之间的巨大差距,并不是技术上的差距,而是技术与艺术合理配置上的差距。在电影创作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电影的本质属性,将艺术与技术进行优化配置。

技术是工具,是辅助艺术表达的手段、方法和形式;艺术是指导思想,只有在艺术的正确指导下,技术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影视数字特技中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应置于影视艺术本身的语境下去討论。影视作为一门艺术,其追求的最高目标应是自身艺术价值的实现。在影视制作的过程中,数字化技术,是为了实现艺术价值而服务的,并不能替代艺术的地位。影视数字特技虽然是商业化影视产品的标配,但商业化与艺术化并不矛盾。因此,影视数字特技在运用过程中只有坚持艺术为先,技术服务于艺术,才能促建影视艺术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25-33.

[2]孙瑞雪.关于数字化影视制作中的技术与艺术融合分析[J].新闻传播,2016(1):79-80.

[3]潘亚利.论特技镜头在影视作品中的功与过[J].传播力研究,2018 (21):71.

[4]韩帆,朱嘉.数字技术在影视后期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0(3):87.

猜你喜欢
影视艺术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融椅
“互联网+”时代下的影视艺术教学研究
浅谈影视艺术课程在高职教学中的连贯性
《战马》之马
影视艺术传播视野中的内容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