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
2020年地理学科高考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发挥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地理高考题既凸显地理学科特色,又蕴涵着命题者的命题思想,因此,研习高考真题有助于我们优化备考策略。
一、统计试题内容,寻找地理核心考点
二、简析命题特点,探究地理命题思想
高考命题稳中求进的思路决定了高考题既要体现学科特色,又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地理高考题在考查的情境材料上往往都会有所创新,但一些经典的主干知识和设问形式往往都会保留。从延续和创新两个视角看2020年地理高考试题(全国卷),其特点主要有:
1.围绕评价体系,延续学科经典
高考评价体系从“核心功能、考查目标、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三个问题。对地理核心素养进行考查,已成为高考试题命制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2020年地理高考從“能力立意”转向“素养立意”主要体现在以“学科内容为载体”上,借助相对复杂的“现实情境”,向学生呈现空间格局的观察、概括、归纳,地理特征的分析、综合比较,空间动态过程的观察、规律概括与趋势预测,地理因果联系与依存关系的分析、推理,以及绘图与图解等具体任务。
2.聚焦核心素养,凸显学科价值
高考地理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是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所在,地理高考题必然会聚焦核心素养。一是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研究的主线,遵循自然规律,社会、经济和生态三者协调发展,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如全国卷Ⅰ的第一组选择题1—3(治沟造地)和全国卷Ⅲ的第37题(毛乌素沙地中湖沼、沙地、绿化的面积变化)。
二是强调综合思维的运用:重视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全面地认识不同地理环境特点与地理原理、概念。如全国卷Ⅰ的第37题(玄武岩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形成次序及判断理由)和全国卷Ⅱ的第37题(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三是依托区域认知理念:地理知识的考查多以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为载体,分析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各种人地关系。如全国卷Ⅰ的第一组选择题1—3(黄土高原区域)和全国卷Ⅱ的第四组选择题9—11(西西伯利亚与东欧平原之间区域)。四是重视地理实践能力:体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将地理知识紧密联系生活。如全国卷Ⅰ的第二组选择题4—6(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全国卷Ⅲ的第二组选择题4—6(人口问题)和第43题(微杭古道徒步旅游线路)。
三、明确备考方向,提高地理备考有效性
1.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
高考注重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更多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要求学生明白,无论怎样变换题型,都能把握知识的实质。像天气与气候、整体性与差异性、农业、工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主干知识点仍将是2021年高考命题的首选。
2.高频考查内容
备考过程中需要梳理一些高频考查内容,关注地理学科的前沿问题和发展方向,熟记经典的答题思路,同时要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从而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下表)
3.地理情境下的新概念
地理情境下的新概念是指试题常以新的情境呈现地理概念,对于考生而言都是从未接触过的,有些是科学实验成果,有些是研究报告最新数据,通过介绍概念引导考生学习新知识,从而引发对概念的思考与理解,进一步解决地理问题。地理情境下的新概念试题备受命题专家青睐的原因主要有地理的学科性质、命题者的学术训练和学术视野、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地理事象的发展及地理学科的实践性。
4.地理过程类题型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分为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过程主要指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系统和其他组成部分的形成与演变, 如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过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等。人文地理过程是随着人类活动而不断变化的, 如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发展、工业的聚集和扩散等。
四、完善复习方法,优化地理备考策略
1.理清核心概念,建构知识网络
地理高考历年来注重考查主干知识;建构地理核心概念的知识网络,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主干知识。这需要对各个地理核心概念的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进行梳理归纳,寻找各个核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即要清楚某一地理核心概念在地理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抓住地理核心概念之间的层次性和关联性(如下图所示)。
2.树立问题意识,提升地理思维
在地理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问题意识,对同一材料采取多元的思考方式与思考角度进行自我设问。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地理知识理论与实践的分离问题,同时也是“发展地理思维-总结地理方法-培养地理能力”的一个过程。同学们要像命题者一样去挖掘问题链,这样可以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从而在高考中提高得分率。
如在学习“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内容时,遇到胡焕庸线图,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设问:
Q1.请根据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密度差异,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
Q2.请根据所学知识,探寻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并作简要分析。
Q3.从时间的视角看,在古代和现代分别是哪一类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更大?
Q4.从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看,你觉得胡焕庸线能否被突破?
Q5.你觉得胡焕庸线是否有被突破的可能?
Q6. 根据以上分析,一方面“胡焕庸线”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突破“胡焕庸线”,两者矛盾吗?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Q7.胡焕庸线,本质上是一条人口密度突变分界线,其他国家是否也有他们的“胡焕庸线”呢?
3.强化审题意识,提取关键信息
作答选择题时要做到“三审”,即一审材料(加以引申)、二审题干(画出关键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有关的选项)。同时注意各小题之间的前后提示语,仔细分析题干,明确解题条件,获取清晰的解题线索。
作答综合题时要审文字材料、审图表、审题干和审分值等,在审题过程中要画出关键词,进行材料概念引申,挖掘图表中直接和暗含的信息,包括图例、注记、数字、线条、方向、经纬度、关键地点等,分析材料含义和用意,问题的指向是什么,特别强调的是主观判断要服从题目信息。组织答案时力求术语化、层次化、要点化。
4.整合时政热点,提炼地理考点
时政热点不是地理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而是作为命题的背景或切入点,使试题既立足于教材之上,又游离于教材之外。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对时政热点可做如下处理:
(1)时政热点地理化
要运用地理学科知识来剖析热点问题,分析探究教材知识与热点问题之间的联系,并用教材的主干知识对热点涉及的知识进行一次条理化“修订”。
(2)时政热点区域化
要把热点问题放在特定的区域中去复习,落实到地图上,细化热点地区的特征。如位置、轮廓,便于空间定位,增强判断的准确性。
(3)时政热点考点化
弄清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问题与教材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影响,使热点问题考点化。注意不要过于关注热点问题,而忽略地理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