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审题立意策略:反身而诚

2020-09-21 08:34葛轩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切题偏题作文题

葛轩

考场作文虽被万千诟病,但在目前高考体制下,考场如何写作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所以,历来有很多人针对考场作文提出“技法”,意图指导学生做考场写作的高手。因而,“小文人”式的秋雨散文,列锦式的名言、掉书袋充斥于当下一些作文中。

笔者认为,作文如做人,反身而诚也应当成为考场写作的策略。

当然,此处的“反身”既是回归自我,也是审题策略;“诚”既是为人品性,也是立意指向。

一、“逆推”(反向概括)

中考作文虽然审题难度不大,但是每年还是有不少考生“偏题”。如何审题,在此我不赘言。我想谈的是,在考场作文中,立意需要“逆推”。

通常我们拿到一个作文题,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审题立意,可以用明确的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明作文的核心立意。

例如,我们以下面一道作文题为例。

有人说,“我不知道”,这句话虽然短小,却具有坚实的翅膀,拓展了我们的生活。

也有人说,如果不想知道,无论看多少次都还是不知道。

根据材料一些学生得出以下立意,那么哪些是切题的呢?

1.未知即力量。

2.我们应有不知情权。

3.全知道带来恐惧。

4.我不知道让人探索、反思。

这时,我们需要“逆推”,进行“反向概括”。所谓,“反向概括”,在这里指从具体材料中抽象出的立意,反过来概括具体材料的主要内容和相关角度。如果不能,立意可能会有偏差。那么,我们“逆推”上面的立意:

立意1:“未知即力量”。这是根据“有人说”这个角度来立意的,明确了“我不知道”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给人以动力。但是,“力量”一词与“坚实”有些出入。“即”的判断语气比较绝对,在行文中要注意不是所有的“未知”都能给人“力量”。所以,立意1可以概括材料中的具体内容,符合立意角度,是切题的。

立意2:我们应有不知情权。这个立意揭示的是当前我们可能的“信息困境”,我们如果不加选择接受信息,那么我们的脑袋可能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我们用这个立意来“反向概括”材料,显然材料中并没有出现人在信息海洋中失去自我的表征。如果全文围绕这个立意去写,可能偏题了。

立意3:全知道带来恐惧。立意3的问题和立意2有相似之处。

立意4:我不知道让人探索、反思。我们可以再次“反向概括”。这个立意显然是根据“有人说”这个角度来思考的,相比较立意1,它将“翅膀”抽象为“探索”,由“我不知道……拓展了我们的生活”理解为是对“自我”的反思。从而写出“我不知道”背后的“我想知道”。显然,可以“逆推”,是切题的。

所以,“逆推”是一次“反向概括”的过程,如果从“本质”(结论)到“现象”不可逆,那么有可能考生是对材料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也就偏题了。

二、“还原”(打开思维)

拿到作文题时,有时我们会举足无措。这时,不要急。任何作文材料都不会远离生活(直接、间接)。这时,需要考生将作文的材料还原到多重的生活情境中去,从而减少对材料的陌生感,降低“敬畏”。

我仍以“我不知道”这个作文材料为例。下面是几位学生的开头:

案例1:

李健的歌中这样唱道:“爱是什么,我不知道。”

没有人能说清“爱”是什么,但每天都在给予爱,得到爱,为什么呢?正是因为我们无法对“爱”作出明确的界定,所以我们才想去探索,去发现。其实,世上许多事情的发生,都是由“不知道”引起,有善有恶,有好有坏……

案例2:

“我不知道”,有时候它不是怯懦的反应,而是勇气的呈现;不是逃避的无能,而是承担的胆魄。

孔子在学琴时,师襄子一次次对他说:“可以益矣”,但孔子却以三个“未得”不更换曲子,所以他不止得“其数”“其志”最终还得“其为人”。“未得”便是“不知道”。与孔子相比,我以为我们有时缺了点勇于承认“我不知道”的精神。

案例1是从歌词起兴,案例2是来自《孔子世家》。考生在确立寫什么的时候,不妨回到现实的生活情境中问问自己:我的生活中有类似情境吗?身边的人说过类似的话吗?阅读过的书籍中有与之对应的情与理吗?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现象、历史人物以及我们熟悉的教材,提供了许多可供我们还原的场景。

所以,考生拿到作文材料后静下来想想,我的生活呢?

三、避险(“A—B—C”)

上面提到的“全知道带来恐惧”这种立意是怎么来的呢?在和这位学生交流后,我认为她是犯了“三级跳”的问题。

第一跳:A—B。由材料“我不知道”审题立意得知“我不知道是对未知知识的探求、获取。”如果围绕这个写是可以的,不会偏题。

第二跳:B—C。由“对未知知识的探求、获取”想到当下我们过多追求知识、信息,变成“知道分子”。缺乏辨识的人,陷入冗杂信息,会出现这样的困境。如果围绕这个谈已经是“走得太远,忘记为什么出发了”。

第三跳:A—C。省略了中间“B”的环节,全文直接变成“我不知道”带来“全知道”,带来“恐惧”。这是,真正偏题了。

实际上,如果考生按照“A—B—C”思路,在行文中完整呈现这样的思考过程,着重谈“我不知道”的意义,在结尾部分提出“在追求未知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路上,应该具有鲁迅“拿来主义”的精髓,辨别、吸收,避免个体在信息海洋中淹没,这样反而是一篇好作文。但是,中间“B”环节的去除,变成“三级跳”,基本上就偏题了。

四、真诚(反身而诚)

在批阅作文提纲时,我遇到一个学生是这样写主体部分的:

“我不知道”这句话的语气是什么?不是强硬的,应是疑问,好奇的。这不是表达浅陋,这是求知心理。

“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对象是什么?不是他人,应是自己。这不是一种回绝,是一种反身而诚,一种自我拷问。

“我不知道”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表态,是一种反问,一种警醒与提醒,让我们去探索,去求知。

课堂上我问这个学生怎么想到写这三个方面的。他说:“我就在想这句话是在什么时候说,对谁说,想要表达什么。”

考场写作,尽管有很多“头头道道”可讲,但是“修辞立其诚”应是第一要素。

真诚面对考题,放到生活中,与自己进行对话,可能你会觉得一次作文,就是一次心灵辩证。

真诚面对自我,我若朴实,当用土地的厚实,母爱般滋养、浸润文字;我若深刻,当以思想抵达为旨归,归现象于本质之中;我若灵动,当驾驭瑰丽祥云,于历史、影视、文学中穿梭……

真诚面对阅卷者,他们是你的师友,就如坐于面前。谈谈你的见解吧,说说你的困惑吧……具有读者意识,树立一个潜在读者的想法,使你如和师友促膝长谈那样,写出的文字应是感人的,深刻的,令人击节的。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或许是作文的最佳境界,了然于心然后急切地想表达,唏嘘哀叹,缠绵悱恻,甚至非要哭爹喊娘不可。如此作文才写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213000)

猜你喜欢
切题偏题作文题
抓住关键,反复推敲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准确界定核心概念规避“偏题”“跑题”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浅谈小学高年段作文如何避免偏题问题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名胜古迹楹联切题刍议
应征联切题再议——“翼彩五台山”征联评选刍议
切题切地 创新意境——几副获奖联的创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