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毅
摘 要:随着脱贫攻坚的收官,如何建设美丽乡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三农”建设捷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利益链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一、乡村精神文明是建设乡村振兴的基石
党的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1.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整体意识
(1)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乡风文明。随着脱贫攻坚取得的辉煌成就,已解决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生活问题。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总的来说,对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改变农村整体精神风貌,遵纪守法、丰富乡村生活、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乡风文明。
(2)穷则思变,树立勤劳致富的理念,挖掉“等、靠、要”的穷根思想。脱贫攻坚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各级政府加大对脱贫攻坚的投入,解决了千千万万农民“两不愁,三保障”,衣、食、住、行等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是一些人没有思考如何把明天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是小农意识思想,得过且过,灶门前烧笋子,熟一节吃一节。一些人吃穿不愁后就追求享乐主义,把喝酒、打麻将、玩扑克当作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造成思想上的短板,好吃懒做。不以贫穷为耻,反以贫穷为荣,在思想意识中烙下争当贫困户腐朽思想,时刻想着不劳而获,不愿脱贫者大有人在。
(3)培养良好集体观念。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年青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大障碍,100来户的村庄,往往只留下十几个老人和小孩,往日鸡鸣狗叫,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一去不复返。村民思想意识淡薄,集体观念、主人翁精神缺失,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思想增强。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扬主人翁意识,提高村民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树立农村是我家,建好靠大家的集体责任感,提高乡村振兴战略水平。
(4)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建设最美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微信、民歌等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大力开展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村民活动,把各族人民群众的思想引领到党的路线上来,与党和国家的农村振兴战略保持一致。激发农村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解决群众思想空虚,不求上进,安于现状的思想问题,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入脑入心开花结果。
2.加强乡村物质文明建设,丰富农村业余生活
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各村根据不同特点,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的方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需求,努力打造美丽乡村人居环境。一是切实治理农村的“脏乱差”,创造优美环境,结合做好旧村改造、村庄整治的规划,继续把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等具体工作抓好,让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二是认真抓好农村村民房前屋后,行政村主要街道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三是加强环境卫生的整治,定期开展卫生大扫除,集中清运垃圾,逐步实现村街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美化、卫生环境净化。四是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在村级活动场所建立农民文化中心、图书阅览室、体育运动场所等娱乐文体设施建设,丰富广大村民集体生活场所,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村民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乡村人才队伍素质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执行者和引导者,贫摘帽后,工作队陆续撤回,基层党组织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1.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农村基层组织是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保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加快乡村振兴建设步伐,乡镇、村党组织建设是关键,始終牢记使命、坚守初心,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注重培养选拔有干劲、会干事、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人担任书记,注重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纪律上配强班子,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
2.加强“三农”人才队伍建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科学技术是关键。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必须有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使他们真正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培养更多乡土人才,作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实现同步小康。
3.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培育发展一批致富能手,致富领头人。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等,让农民不只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令人向往的职业,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动力量。
三、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产业是解决乡村振兴一切问题的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产业兴旺放在了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首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就要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实现农村现代化。
1.要振兴乡村建设,产业支撑是基础
在乡村振兴建设中,贵州省委、省政府着眼全局,提出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为乡村振兴建设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方向。脱贫摘帽后,由于乡村缺乏产业支撑,农民收入不稳定因素增加,过去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已不符合农村经济改革发展之需。要让农民增收,必须通过组织创新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以农民为主体,按照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
2.发展特色产业,助农民增收
在产业发展方面,产业不是指具体的某一方面,而是区域协调发展同城乡协调发展紧密相结合,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相结合,集思广益,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产业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采取杀鸡取卵的做法,破坏自然环境,要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相统一,提升生态宜居,达到生活富裕的根本目的。脱贫攻坚工作在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扶贫干部的不懈努力下,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同时脱贫摘帽后各地区存在的短板不容忽视,如何巩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助力实现乡村产业的振兴,各地区都务必高度重视起来,精准定位、因地制宜,深挖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地方民族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3.加强利益连接,促进产业兴旺,确保农民增收
(1)土地政策长期不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保土地政策长期不变,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目前农村土地闲置多,土地资源丰富,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利益最大化,使农民袋子鼓起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国家允许农民依法按照自愿有偿原则,对承包地进行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对土地进行流转。
(2)土地流转后利益连接。为保障农民和企业、集团投资者利益,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创新收益分享模式:“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着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
(3)土地流转后,经营模式灵活多样,形成规模化,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企业和集团公司大量参与,经费大量投入,特色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为加强利益连接,促进产业兴旺,确保农民增收,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快土地规模流转,引进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產品,种植高效农业,做到产销结合,形成规模化,把农产品做大做强。二是加快引进战略投资。各地要集思广益,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充分利用党的优惠政策,加强引进较大的农业企业,形成一乡一企,做到每县至少一家大型农业企业。三是加快生态模式推介。不能只顾经济利益发展,要抓住生态环境底线,深化农业改革,拓宽农户增收渠道,推行生态种养,落实规模化、科技化绿色产品发展目标。四是加快特色产业园建设。各地的特色产业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条主线,扶持一批信誉好、规模大、效益高、带动力强的农业特色产业园。根据园区成长情况,分级管理,采取奖补办法,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五是加快打造区域品牌。按照一乡(镇)一产品,一县一特色,优化特色品牌组合,打造优质产品,力求品牌营销多样化,提升区域品牌价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摆在我们面前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寻,我们要紧紧围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因地制宜、找准优势、精心规划、确定目标、创新工作,振兴农村战略的构想才能顺理成章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薛艳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广西农业机械化,2019.3
[2]庄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社会风气治理.长江丛刊,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