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是改善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补充力量,肩负着扶贫济困的重要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强调:“要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化产业扶贫”。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如何激发民營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提高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尤其重要。
一、民营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动力因素
1.内在动力
(1)有利可图。企业本质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行为首先是盈利,其次是慈善。企业参与扶贫有利可图,必然能激发企业百分百主观能动性。
(2)奉献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参与扶贫的力量源泉。企业家在获得财富的同时,会更看重自我社会地位和社会荣誉,特别是本土企业家更愿意在自己的家乡提升自我形象。
2.外在动力
(1)政策优惠。优惠政策可得到直接经济利益,是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扶贫的核心动力。
(2)政治鼓励。就是给民营企业信心,给民营企业鼓劲,给民营企业地位,给民营企业关怀,激发民营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的社会责任感。
二、民营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民营企业发展机制不完善,参与扶贫积极性不高
(1)心态不正。一些民营企业者存在“暴发户”心态和“施舍”心态,能获取利益就积极参与扶贫,如若不能就敷衍应付。
(2)发展短板。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不同程度遇到“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问题,使得涉农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积极性不高。
2.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企双赢效果不明显
(1)贫困户参与机制不健全,贫困户参与率低。一是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对企业参与扶贫理解不深,甚至不接受不配合。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弱,号召力和带动力不强,出现“政府热、贫困户冷”的尴尬局面。
(2)利益分享机制不健全,合作共赢效果差。民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单一,大户带散户、公司带农户、合作社带社员涉及贫困户较少,效益分红等深入联结方式较少,双方互促共赢局面待破解。
(3)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联结主体之间信用较低。企业与贫困户之间缺乏科学规范的合作约束。如有的企业履行协议不到位,甚至中途毁约,有的农户只顾眼前利益、违背诚信原则时有发生。
3.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差
(1)应对自然风险保障不力。农业相对其他产业,受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风险更高,极大影响了企业发展。
(2)防范市场风险方法不多。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市场供求变化快,不少扶贫产业刚开始经营时市场行情还好,但等到收获时可能因市场饱出现产品滞销,面临不确定的市场风险。
(3)面对技术风险能力不足。目前农村老龄化严重,从业者技术水平低,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消化能力有限,而扶贫产业多是“短、平、快”项目,存在技术保障跟不上的问题。
4.专业科技投入机制不健全,缺乏产业技术优势
(1)专业农技人员紧缺。贫困群体中绝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门在外出打工,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只是极少数,致使产业发展缺乏后劲。
(2)产业不够高端化。一些涉农民营企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条较短,价值链不高。
(3)前沿科技结合不足。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科技在产业扶贫中结合融入不足,农产品多在“低端路线”徘徊,溢价低。
5.服务保障机制不完善,企业发展难度大
涉农企业的产业、农业生物资源及“三权”不能作为金融机构抵押,农业固定投入与现金流在融资资质上不被认可;大多数农业企业融资存在创贷成本高、实质用款低等问题。
三、民营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动力机制及提升路径
1.健全民企可持续发展机制,增强企业原动力
(1)强化责任担当意识,树立敬业奉献的企业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赴重庆考察调研,深入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进展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情况,既是对贫困群众的支持鼓励和关心关怀,更是对社会各界的示范引领和激励号召。民营企业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受益者、见证者,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新时代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2)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产业扶贫的效益。民营企业应围绕精准脱贫目标,强化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观念,找准自身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结合点,注重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实现自身发展和服务社会“双赢”。
2.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企户互利共赢
(1)完善贫困户参与机制,提升贫困户参与率。坚持志智双扶,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探索生产奖补和以工代赈机制,将扶贫政策享受与贫困群众参与度挂勾;大力扶持合作社,提升村集体的号召力和带动力,特别要精准扶持那些吸纳贫困户比例特别高的合作社。
(2)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构建利益共同体。创新产业利益联结模式,因地制宜建立带动关系,不能搞“一刀切”;创新利益分配方式,构建科学的“入股分红”机制,尤其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
(3)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明晰联结各方权利义务。强化合同约束,增强合同各方法律意识和契约意识;强化项目管理,杜绝暗箱操作、优亲厚友等现象发生;强化诚信建设,建立扶贫企业筛选准入机制,将“良知”企业选出来、引进来。
3.健全风险保障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1)健全“兜底”保障机制,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设立产业扶贫风险补偿基金,调整部分财政救灾资金予以支持,防止贫困户因不可控因素陷入生活困境;加大农业保险力度,实施农业保险保障倍增计划,提高保险理赔标准,开发特色农产品保险品种,降低企业投资风险。
(2)建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坚持规划先行,依托专家团队,完善项目选择评估体系,加强项目论证、生态评估、風险评估,避免盲从;强化产业风险预警机制,搭建信息服务平台,降低盲目性;积极推动订单农业,转嫁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
(3)建全产业技术常态培训机制,克服技术保障不力风险。制定扶贫产业项目管理措施,强化产业项目后续技术的配套跟进;开展“返乡创业”人员创业跟踪管理,克服“返乡人员”政策不熟、盲目发展、抗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
4.健全专业科技投入机制,助力产业扶贫
(1)实施农村人才振兴计划。落实好人才引进政策,打好“乡情牌”“乡愁牌”, 实施“能人回请”计划,吸引本地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就业;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加大电商人才培训,依托学院、市内外电商培训机构及电商龙头企业,提升电商影响力。
(2)加快产业扶贫的高端化进程。培育龙头企业,注重对接一批大型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解决群众“卖难”“贱卖”问题;延伸产业链条,引进和培育发展前景好的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或企业;打造优质品牌,用好用活区域公用品牌,提高产品价值。
(3)深入推进“互联网+”的产业扶贫模式。融入前沿科技,为产业扶贫注入“智慧”;健全电商服务体系,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畅通商贸渠道实现共赢,同时鼓励支持企业抱团成立品牌营销公司。
5.健全组织保障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1)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联动。要充分发挥工商联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各职能部门在资源统筹、资金使用、要素聚集等方面的密切协作;完善重大问题会商机制,解决重要事务和疑难问题;完善服务保障机制,搭建服务平台。重点搭建产销对接、银企对接等平台,实现资源整合。
(2)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完善互惠互利政策体系,对民营企业用地、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税收予以优惠;加大资金倾斜力度,特别是向扶贫带动效应明显的民营企业重点倾斜;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健全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
(3)完善正向激励反向约束机制。广泛宣传,会同宣传部门专题报道一批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先进典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树标引领,命名一批在产业扶贫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产业扶贫标兵”,助推乡村振兴;政治安排,推荐一批在产业扶贫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负责人作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反向约束,对有能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经动员引导拒不参与产业扶贫的,在政府采购、项目扶持、政策安排和政治安排中一律不作考虑。
作者简介:
谭沈,男,系重庆市云阳县委党校公共管理学讲师,信息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