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差异 分层教学

2020-09-21 08:33袁龙
数学大世界·下旬刊 2020年8期

袁龙

【摘 要】 传统数学教學实行“一锅烩”的模式,因其针对性不强,不能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此时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从分层任务预习、分层组织探讨及分层评价方面入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关键词】 分层任务;分组预习;探究任务

一、设置分层任务,指导学生分组预习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首先应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层次,设置分层学习目标和分层任务,指导学生根据数学课程内容进行分组预习,从而为实施课堂分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一般而言,教师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的小组,主要依据是上课听课与回答问题的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不同层次的小组设置分层任务,比如,对于C组学生,要求其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概念,会运用简单运算方法计算基本题目;对于B组的学生,要求其在C组要求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概念转化与运算方法,能够运用公式、定理与运算方法解答一般以上的问题;对于A组学生,应该要求他们进行拓展延伸,能够计算复杂的综合计算题与运用题。

课前预习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组预习,对于C组学生,主要要求他们初步预习课程内容,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学习;对于B组的学生,要求他们初步理解课程基础知识,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对于A组的学生,主要是让他们全部掌握课本知识,并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探讨。比如苏教版高中数学“指数函数”的课程教学中,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内涵、图像和性质,能够运用指数函数解答相关问题等。对于C组的学生,主要是让学生结合教材和学案,了解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从而初步建立起指数函数的概念;对于B组的学生,应该要求他们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域,能够判断“y=0.5x,y=3x+”等式子是否为指数函数,能够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两个不同指数函数的图像,归纳函数y=ax(a>0且a≠1)的图像与性质,并解答基础问题;对于A组的学生,主要是要求他们能够提出探究性问题和解答更难的问题。

二、创设探究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探讨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模式,主要是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数学课程内容创设探究任务,指导A、B、C小组的学生根据困难、一般和简单的任务进行分组探讨,之后让不同小组的学生上台展示,教师根据各个小组展示的情况进行简单点评和总结,讲解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的部分,并出示一些不同等级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从而完善课堂教学。

例如,苏教版高中数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课程中,主要教学目标是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熟练运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同时会利用点和直线的距离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1)已知直线l:ax+by+c=0和圆C:x2+y2+Dx+Ey+F=0,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已知直线l:3x+y-6=0与圆C:x2+y2-2y-4=0,请判断直线l和圆的位置关系,如果两者相交,那么其交点坐标是什么?(3)已知圆x2+y2+4y-21截得过点M(-3,-3)的直线l的弦长是4,请求出直线l的方程。教师可以按照难易程度让A、B、C三个小组进行探究,并根据学生探讨情况进行总结,比如对于第一个问题,可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和半径r的大小关系是d>r、d=r或d

三、根据分组情况,合理进行分层评价

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小组的知识探究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分层评价,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从而对于不同层次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出反馈,通过积极的正向评价,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评价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态度和学习探究过程等进行综合评价,多进行鼓励性的评价。

例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课程的课后练习题:已知圆x2+y2=8,定点P(4,0),过P点直线的倾斜角在什么取值范围时,该直线和圆相交?对于此题,不仅要看不同层次的小组的解答结果,还应该看具体的解题过程和解题态度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科学评价,在鼓励基础一般的学生继续努力的同时,又可以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再接再厉,正确对待基础知识。

综上所述,关于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模式,教师应该遵循尊重差异的教学理念,根据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实施分层教学,通过落实以下举措:设置分层任务指导学生分组预习,创设探究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探讨,根据分组情况更好地进行分层评价,可以有效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高中数学知识,循序渐进地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秋凤.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究[J].广西教育,2019(2):109-110.

[2]时泽军.浅谈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进行分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