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仁飞
(海南三友海洋红树林研究院有限公司,海南海口 570125)
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 Griff)是红树科红树属乔木或大灌木,高7~8m,根系发达、树形优美。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的沿海滩涂湿地,我国的海南、广东和福建均有分布。在抵风抗浪、保滩护岸、促淤造陆、净化海水及空气等方面作用显著,改善中高潮带裸滩的造林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笔者在海南省临高县博厚镇大雅村委会金牌东港红树林育苗基地对红海榄进行试验繁殖,共培育出红海榄30 万株,生根率98%,发芽率95%,而且长势良好。结合育苗基地的实践经验,分析红海榄造林修复方法的效果对比,现总结出红海榄育苗技术及不同造林修复方法的技术要点。
育苗地位于海南省临高县博厚镇大雅村委会金牌东港滩涂地,该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3~24℃,1 月份平均气温16.9℃,7 月份平均气温为28.3℃。年平均雨日为135.9d,年平均降雨量为1417.8mm,盐度23‰~28‰,风浪小、潮水能周期性浸淹,淡水资源充足,离居民区近,交通便利,适合繁育红树林苗木。
先用机械对育苗地进行深翻、耙干净枯枝落叶和树根等,以及影响育苗生产的杂物,对整个育苗地进行规划设计,根据育苗地的地形地貌适当规划主道、副道,根据地势高低开挖排水沟或设立进水闸门,确定潮水的方向,开厢起垄的方向应与潮水方向一致。最后用纱网围拢苗圃四周,再用杀虫剂杀净苗圃中的虫蟹。育苗地整地要求:整洁、平整、坡度应小于5°。
育苗基地应设基质处理区域,用于营养土配制与堆放。红海榄育苗基质可选用原土,也可选用客土。试验表明,人工配制的营养土育苗成活率最高。营养土配制方法:红土60%,牛粪30%,沙土10%,每立方米牛粪加过磷酸钙50~100kg,充分搅拌均匀后用薄膜盖住进行堆沤,待其充分腐熟后即可使用。红海榄育苗通常为容器育苗,育苗容器是规格为12cm×15cm 的营养袋,播种前把营养土装入营养袋,并整齐运至苗圃地内摆放成垄,垄长25m,垄宽1.2m,垄间距0.5m,垄的方向应与海水涨退潮的方向一致。
红海榄以胎生方式繁殖,种子在果实内发育,形成了挂满母树的胎生苗,通常称为胚轴,种子成熟期为每年的6—8 月,种子幼小时呈绿色,成熟时逐级从绿色转变为灰褐色,中间粗,两头略小,皮孔明显,长20cm~35cm,种子下端有少量的小点分布,果蒂相连,采摘回来的种子应及时摘除果蒂,使其嫩芽能够裸露出来,置于避光阴凉处贮藏备用。
为了提高育苗成活率,应采集育苗地本区域内或周边的种子育苗,尽量做到种子“本地化”,采种地的生长环境应与育苗地基本相同。本次红海榄的胚轴采集于育苗基地附近的野生红海榄母树。
选择适宜本地区最佳种源,挑选成熟的胚轴,颜色灰褐色,新鲜无病虫害的胚轴用于育苗,未成熟、有虫害的胚轴或已出芽萌根且受损严重的,均不能用于育苗。
胚轴播种前需进行消毒处理,把准备好的胚轴放入多菌灵或百菌清溶液中浸泡5min 取出,即可用于播种。
红海榄是典型的胎生植物,播种方式以随采随播为主。在种子成熟季节,从林地上采回无病虫害的胎生胚轴,经过消毒处理后即可播种。将胚轴未带果蒂的一端直接插播于营养袋中。插播深度为2~4cm,用手轻轻按压胚轴基部,使胚轴与营养土充分贴合。用透光度60%~80%的遮阳网遮阴,在种子发芽前须每天盖遮阳网,10d 后生根,15d 后发芽。20—30d 后,当种子长出2 片真叶后,可逐渐掀开遮阳网炼苗,让幼苗慢慢适应阳光裸晒的生长环境,避免幼苗受太阳直射而灼伤叶片。
1.8.1 水肥管理
刚播种的红海榄种子,要保证种子有充足的水分,每天浇淡水3~5 次。在种子发芽前应严格控制海水浸淹种子的时间和海水盐度,避免潮水长时间浸淹或海水盐度过高而影响种子发芽率。播种后20—30d,种子长出2 片真叶后,每天浇淡水至少2次,每天退潮后及时浇足淡水,淡水不但可以补充苗木生长所需的水分,而且可淋洗幼苗叶片上的泥浆和及时调节苗圃地盐度,使苗圃地盐度控制在适合苗木生长的盐度范围内,种子发芽或幼苗时期土壤盐度应控制在5‰~10‰。在育苗过程中,注意观察苗木生长情况,适时观测苗圃地的盐度变化,避免幼苗因盐度过高而受到伤害。
表1 红海榄胚轴、天然苗、容器苗造林生长状况对照
在整个苗木生长过程中,合理施肥有利于壮苗及提高苗木的抗逆性。首先在营养土配制时加入足量农家肥和磷肥,再结合苗木的生长情况,适当施肥3~5 次。幼苗期可适当喷施氨基酸叶面肥1~2 次,施肥应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少量多次”的原则,互相促进有机肥料和化肥配合,使氮、磷、钾达到最优配比。为了提高苗木的木质化程度及造林成活率,出圃前一个月苗木不能施肥。
1.8.2 病虫害防治
结合苗木生长状况,定期对幼苗喷施杀虫杀菌类药剂,做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红海榄苗期的病害主要有立枯病和灰疽病等。虫害主要是螃蟹为害其根部、茎部及蜘蛛织网导致卷叶。高温高湿天气容易引发立枯病,立枯病主要表现为茎叶腐烂病和根腐烂病。发病时要及时拔除病株,并用75%的百菌清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5—7d 喷雾一次,共喷3~4 次。炭疽病发病时表现为感病组织显浅褐色,水渍状软腐,后期溃烂,植株发病后应及时拔除病株,用药与立枯病相同,虫害以人工捕捉为主,设诱虫灯对成虫进行诱杀,并定期喷杀虫剂预防。
红海榄容器苗生长达到40cm 以上即可出圃,高度50~100cm 为最佳,出圃苗木必须是健康无病虫害且长势良好的苗木,为了提高苗木的抗盐能力和木质化程度,使苗木快速适应造林环境,缩短缓苗期,提高造林成活率,造林前应进行炼苗。
把达到造林规格的且根部已经穿袋的苗木进行断根炼苗,用小铲从苗木底部轻轻撬起,苗木连袋拔起把穿破营养袋并伸入地下的根系切断后,原地摆放整齐进行假植养护,可原地断根假植炼苗,也可异地假植炼苗,但异地炼苗成本相对会高。苗木刚拔起断根后7d 内每天保持苗木有充足的水分,每天浇灌淡水1~2 次。此后减少浇灌淡水量,尽量让海水周期性浸淹,增强苗木抗盐力及木质化程度,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红海榄为慢生树种,炼苗时间为30d。为了节将成本,可提前将苗木运至造林地进行炼苗,待炼苗结束后即可造林。
红海榄造林地选择应考虑温度、潮位、潮水流速、海水盐度等因素,一般选择海水盐度低,潮水能正常浸淹且退潮之后不积水的中潮滩涂地。本次造林试验地是海南省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周边滩涂地。
2.2.1 直播造林法
即胚轴造林,是红海榄大面积造林过程中应用比较普遍的一种造林方法。在造林过程中,将准备好的胚轴直接插入土壤中,插入深度为胚轴的1/3,插入深度不能太深,以免出现胚轴腐烂而影响成活率,但也不能插入太浅,避免胚轴被海水冲走。优点:胚轴造林成本低,操作相对简单,通过适当方法可提高造林成活率,缺点:受季节性约束。
2.2.2 移植造林法
即移植天然苗,直接在红海榄群落里挖取已经落地生根的红海榄天然苗,挖取作业完成后,再把天然苗移植到造林地。由于挖取天然苗与种植的过程中都会对天然苗的根系造成伤害,造林成活率低,成本相对较高。在实际造林应用过程中很少用此方法造林。如使用此方法造林,必须充分了解造林地天然苗的分布情况及具体数量,挑选长势较好的天然苗在雨季进行移植。
2.2.3 容器苗造林法
即通过人工使用容器繁育的苗木用于造林。此方法造林成活率高,不受季节性约束,生长速度快,效果好。但该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技术要求较高,成本高,见表1。
经过对红海榄育苗实验对比及不同造林方法的效果对比分析,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气候条件,采用不同的育苗及造林方法,育苗的成活率及造林的质量均有差别。建议在红海榄实际造林应用过程中,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选择一种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造林方法进行造林,确保红海榄造林修复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