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幼儿教师职业感受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

2020-09-21 05:22张蓓蓓王艺芳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评判层面指标体系

张蓓蓓 王艺芳 姜 勇*

(1.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2.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分中心,上海 20006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领导改革小组第十次讲话中强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作为共享发展理念的最终落脚点,强调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收入等方面实实在在的感受。在教育领域,教师获得感愈发受到关注,从安全感、归属感、荣誉感,到幸福感、成就感、获得感,“教师”职业感受越来越受到重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强调教师特殊的重要地位,关注教师感受,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可见,对于教师职业感受的关注是稳定教师队伍、保持教师职业吸引力,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在学前教育研究领域,对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满意度、认同感、成就感、压力、倦怠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但通过分析发现,对幼儿教师职业感受的内涵和指标体系没有专门性研究,相关研究仅从一个维度出发考察教师职业感受,缺乏对职业感受的整体考察。基于词源学对于“感受”的解释,一是感染,生理学上指由感受器接受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一是体会、感想。本研究认为幼儿教师职业感受指的是幼儿教师对自己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体会和感想的整体水平,反映的是幼儿教师群体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主观看法和态度。关于幼儿教师职业感受的研究主要在部分相关研究中有所提及,如有研究者在研究幼儿园课程与教师成长关系时强调幼儿教师职业感受与其地位、待遇、社会、家长评价等因素密切相关[1];有研究者在探究学校管理时提出教师感受受其与领导关系、所处环境等影响[2];还有研究者在探讨教学问题时强调教学情境、学生及这个时代对教师期望和要求对其感受和体悟的影响[3]。此外,结合对教师幸福感[4]、满意度[5]、认同感[6]、成就感[7]、压力[8]、倦怠[9]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分析发现,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师所处地区、教育经历等内部因素,以及组织管理、社会要求等外部因素。

综上,已有研究缺乏对幼儿教师职业感受的专门性研究,在实现“幼有所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大背景下,提升幼儿教师职业感受是激发其教育热情、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基于此,本研究力图突破以往的研究角度,聚焦于幼儿教师职业感受的整体水平,在深入分析马斯洛需要理论、职业生涯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感受的评估量表以及对幼儿教师的访谈,初步建构“幼儿教师职业感受指标体系”,并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完善,为下一步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1.德尔菲法

为了保证幼儿教师职业感受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研究运用了德尔菲法。德尔菲法(又称“德尔菲专家访谈法”)(Delphi Method)是一种反馈匿名函询法,主要是针对所咨询的问题征得专家意见后,对结果进行整理、归纳和统计,再反馈给专家再次征求意见,再集中,再反馈,重复这一过程,直至得到一个比较一致且具有可靠性的结论或方案。[10]

2.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主要是将一个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再下分为若干要素,通过比较判断两两指标之间的重要性程度,建立判断矩阵,然后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以及对应特征向量,求得不同方案重要性程度的权重,从而为最优方案提供依据。[11]本研究中对同一层级下的各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衡量比较的尺度划分为5个层级:绝对重要、十分重要、比较重要、稍微重要、同等重要,综合专家意见,构建判断矩阵。利用yaahp软件,导入权重问卷填写结果数据和专家权威度,集结专家判断矩阵,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计算出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的权重。

3.词频分析

词频分析主要是对文献文本中重要词汇出现的频数进行统计与分析,以确定热点及其趋势变化,是文本挖掘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在文献资料和访谈文本整理中运用了Nvivo质性分析软件进行词频分析以确定相关维度。

4.数据统计

本研究在德尔菲法数据统计中主要使用excel软件,以均值、满分率和变异系数作为修订评价指标和评判标准的统计量,其中均值代表专家的认可程度,满分率代表所有专家完全认可的比例,变异系数代表专家意见的差异程度,并运用SPSS软件计算出问卷的信度;在层次分析法中主要运用yaaph软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二)专家选择

考虑到幼儿教师职业感受主要涉及教师心理方面的内容,本研究最终邀请了5名专家参与咨询,包括4名高校教师(1名教授、3名副教授;学前教育和心理学专业各2名;1名工作年限大于20年,3名工作年限15~20年),1名一线幼儿教师(高级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工作年限为20年)。

本研究主要通过专家自评的方式确定其权威程度(Cr),以专家对方案做出判断的依据(Cα)和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Cs)为主要依据,专家的权威程度(Cr)等于Cα和Cs的算术平均数(见表1)。统计结果显示,专家权威程度的均值为0.82,大于0.7,处于可接受的范围,说明本研究的专家团队符合德尔菲法的研究要求。

表1 专家的权威程度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幼儿教师职业感受指标体系咨询问卷》作为确定评价指标和评判标准的研究工具,采用自编的《幼儿教师职业感受指标体系权重设计的专家问卷》作为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研究工具。

二、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幼儿教师职业感受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斯洛需要理论、职业生涯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幼儿教师职业感受体现着教师对自身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感受,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12],结合实践中教师实际感受,可以划分为生存感受、归属感受和成长感受。

同时,幼儿教师职业感受并不是一时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的,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幼儿教师的需求有所不同,卡茨基于幼儿教师训练需求与专业发展目标,将其职业发展分为求生存时期(新任教师)、巩固时期(持续到第三年)、更新时期(持续到第四年)以及成熟时期(已具备足够能力对一些抽象、深入的问题进行探讨)四个阶段。[13]结合访谈内容分析发现,职业发展初期的幼儿教师较为关注生存问题、他人的评价(领导、幼儿和家长)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中期的幼儿教师较为关注自我成长、发展平台、知识技能的提高等方面的内容;后期的幼儿教师较为关注个人自我价值的体现以及对社会、幼儿发展的促进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幼儿教师职业感受内涵着其生命的成长,受教师已有经历的共同作用,也是教师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探索,是一个逐渐沉淀的过程。正如生命历程理论强调的,个人的生命历程嵌入了历史的时间和他们在生命岁月中所经历的事件之中,同时也被这些时间和事件所塑造着,一系列的生活转变或生命事件对于某个个体发展的影响,取决于他们什么时候发生于这个人的生活中[14],如成为教师、步入婚姻、成为家长等角色转变,使得教师职业感受有所变化。

(二)指标体系构建的文献和访谈基础

1.文献部分

考虑到博硕论文中出现的教师职业感受的量表基本包括了学术期刊中的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以“教师职业(工作)满意度/认同感/效能感/成就感/幸福感/压力/倦怠”为主题词对CNKI上相关博硕论文进行了检索,在对研究内容不符文献进行剔除后,共得到有效文献235篇。同时在谷歌学术上以“early childhood teacher well-being;job satisfaction;stress;burnout;teacher quality”为主题词对文献进行检索并进行删减,最后获得有效文献共计30篇。[15]

本研究主要运用Nvivo软件对文献中具体维度中的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发现,教师职业感受关键词的频数由大到小依次为“个人感受”“学校组织感受”“社会认同”“工作”“人际关系”“生存”“个人专业发展”“家庭生活”“个人闲暇”。在具体词汇中,超过100次,频数由大到小依次为“专业成长”“认同”“薪酬待遇”“人际关系”“保育教育”。可见,教师对个人层面的职业感受关注较多,同时受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影响。

2.访谈部分

为了进一步聚焦“幼儿教师”的职业感受,本研究主要运用访谈法对15名一线幼儿园教师职业感受进行深入了解,其中公办园共7名(上海2名,辽宁5名),民办园共8名(河北3名,广东5名)。

通过Nvivo词频分析软件对访谈文本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发现,维度且频数大于5的,由大到小依次为“基本生存”“领导方面”“工作相关”和“社会认同”,其中具体词汇大于5的有“工资薪酬”和“领导支持与肯定”,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园教师注重领导方面占半数以上,这可能与民办园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有关。总之,幼儿园教师问卷总体上的结果与文献分析得出的结论基本相似,大于5的中除了生存要素外,其余都是外部因素。此外,分析所有维度发现,幼儿教师更看重家庭的支持与认可,与文献中“家庭”部分有所不同。

本研究为了真实展现幼儿教师的职业感受,结合文献资料、访谈以及理论思考,力求尽可能全面地体现教师多层面、多层次的感受,从主体角度出发,将其分为幼儿教师个人层面、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3个一级指标,下设“身心健康”“职业认识”等17个二级指标,包含37项具体内容(表2)。

表2 幼儿教师职业感受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续表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结果

本研究总共经过三轮的专家咨询,前两轮为指标体系的构建,后一轮为指标权重的确立。

(一)幼儿教师职业感受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本研究从2019年4月8日开始发放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为了给予专家充分的独立思考判断的时间,每轮进行约14天,截至2019年5月6日共经历了两轮咨询。经过两轮问卷咨询后,完成了幼儿教师职业感受指标体系的构建。

1.第一轮专家问卷咨询

第一轮咨询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指标的适宜程度做判断,设置从“非常不适宜”到“非常适宜”5个等级,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计分法,用1~5分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度量,分值越高,则该条评判标准越适宜,以及修改意见;第二部分为开放题,主要是对整个指标体系的框架、维度以及初稿中未涉及但是重要的指标予以修改和补充,在对指标的维度、条目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时,突出“幼儿教师感受”的原则。

发放问卷5份,收回5份,有效问卷5份。结果显示,评价指标合适程度的均值得分M=4.43<4.50(5级量表的第90百分位数),满分率为21.6%,变异系数小于0.25的约占78.4%,信度为0.801,且多数专家提出了修改意见。这说明本研究初步拟定的评价指标大体上较为合适,但还需进行修订。整合专家修改意见发现,评价指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在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中的部分维度需要重新确定,如“薪酬待遇”应放在“组织层面”,“日常工作”应放在“个人层面”,二级指标“娱乐闲暇”可以作为“家庭生活”的一个评判标准。

(2)在指标体系中,部分评判标准具有重复性,如“专业能力”中第2、3条相似,“家长支持”两条有交叉;还有提出“家长关系”与“家长支持”是包含关系,不应作为并列关系。

(3)在指标体系中,部分二级指标的评判标准偏少,如“家长关系”的指标较少,“考核评估”中缺少奖惩方面的内容,“政策关注”中不仅是国家政策,各级主管部门应该都有所体现。

(4)在指标体系中,部分评判标准用语中具有“严重”“极其”之类的程度词,不同人的理解会有偏差,建议减少这类词的使用。

(5)在指标体系中,部分评判标准用语不够准确,如“家庭生活”第一条,建议改为“我能够很好地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平衡”,“考核评估”中并不是所有园所都采用“末位淘汰制”。

基于专家意见,进行如下修订:

(1)对于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进行调整,将“日常工作”放在了“个人层面”,“薪酬待遇”放在了“组织层面”,将“娱乐闲暇”的内容放在了“家庭生活”评判标准中,将“家长关系”与“家长支持”合并为“家长关系”,并对两个二级指标的名称进行了修订,将“职业认识”改为“职业认同”,“政策关注”改为“社会关注”,二级指标由原来的17条变为15条。

(2)评判标准中,主要根据专家意见对相关内容进行删除或增加,如原有“专业能力”中第二条涉及知识学习部分融入第三条中,原有的第二条删除;“园所文化”增加“能够较好地适应园所文化,并能够尝试性地将园所文化融入日常工作中”;“考核评估”中增加相关奖惩内容;“家长关系”与“家长支持”改为三条主要内容,内容聚焦于家长关系,家长对教师工作的尊重与支持。

(3)评判标准中,主要根据专家意见对部分表述进行修订,如将“从事‘幼儿教师’职业过程中,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亚健康症状明显(如肩膀痛等)”改为“从事‘幼儿教师’职业过程中,身体一直较为健康,并没有出现亚健康状态”;薪酬待遇中例子改为“如相关节日发放一些生活用品、组织观看电影等”。

2.第二轮专家问卷咨询

第二轮问卷的咨询内容基于第一轮问卷结果进行修订,我们对指标进行了删减,并对重复和表意不清的指标进行了合并与修订,将原有的17个二级指标删减至15个,将37条评判标准调整至38条。问卷也是分为两部分,主要增加了第一轮的适宜性程度均值,即第一轮德尔菲专家访谈中各个评判标准的均值。

第二轮专家咨询,发放问卷5份,收回5份,有效问卷5份。结果显示,评价指标合适程度的均值得分M=4.53>4.50,满分率为13.5%,“家长关系”的第二条有一位专家打了1分,除去该条所有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25,此时信度为0.849,且专家修改意见明显减少,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的顺序和用词方面:(1)“个人层面”的二级指标顺序需要修订,改为身心健康、职业认同、专业能力、教育工作、个人旨趣、家庭生活的顺序;(2)个别二级指标的评判标准重复,集中体现在“职业认同”部分;(3)个别二级指标的评判标准需要删减,集中在“家长关系”的第二条;(4)部分评判标准用于需要再精简。总体上看,本轮评价指标的合适程度有所提高,得到了专家较高的认可度,意见具有一致性。

基于专家意见,本研究主要对“个人层面”二级指标顺序和相关重复、精简内容进行了修订,形成了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38个评判指标。鉴于德尔菲法并不要求所有专家意见达到完全一致的程度,事实上也不可能让所有人持有完全一致的观点,专家咨询到此终止。

(二)幼儿教师职业感受指标权重确立过程(第三轮专家咨询)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要求和形式,设计制定《幼儿教师职业感受指标体系权重设计的专家问卷》,邀请德尔菲法中的5位专家填写问卷。本研究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过程[16],首先,依据幼儿教师职业感受、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具体评判标准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层次结构模型;其次,构造判断(两两比较)矩阵;再次,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公式如下:CR=CI/RI,计算出CR<0.1,该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最后,计算某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总目标相对重要性的权值(称为“层次总排序”),这一过程的各个层次由高到低依次进行。

根据层次分析法实施步骤,通过两两比较,并借助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我们得出幼儿教师职业感受指标各层次各指标的权重分布(表3)。

表3 幼儿教师职业感受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续表

四、讨论

(一)指标体系结果的分析

在幼儿教师职业感受一级指标中,个人层面感受权重占比50.4%,其二级指标职业认同(10.6%)、专业能力(9.4%)、身体健康(9.3%)权重占比位列前三,评判标准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等内容也居于前列,通过分析可知,这些内容与幼儿教师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生存需要息息相关,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个体需要逐级上升,一种需要大体得到满足后,就会上升为新的需要[17],即相对于组织层面与社会层面中相对处于外部的需要而言,幼儿教师对于个人层面职业感受更加敏感,更加关注与个人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基础性内容,正如有研究指出的,食物、住所等基本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幼儿教师是无法实现更高层次需要的。[18]

幼儿教师对组织层面(23.6%)和社会层面(26%)的感受在权重上占比差别不大,社会层面的感受稍高于组织层面,社会层面的二级指标权重占比大多居于中间位置,且幼儿教师社会地位提升与政策关注两个评判指标占比分别在第四、第五的位置。通过进一步分析可知,幼儿教师对于社会层面因素感受的提高与国家对于幼儿教师生存与发展的日益关注密不可分。从2010年开始,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2010),《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教育部关于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幼儿园教师培养等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2014)等政策文件,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幼儿教师工资水平、身份地位、培养培训等问题受到国家相关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

幼儿教师对组织层面的感受稍弱一些,其二级指标,薪酬待遇、园所文化、园所管理、人际关系、考核评估权重占比均位于后列,占比在3.6%~5.7%,与职业认同相比较,约占其权重的1/3到1/2之间,这与幼儿教师对其所在园所管理组织的制度、规定的感受密切相关。以考核评估为例,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幼儿教师考核评估制度实质是以奖惩性为主的评价制度,最终目的是为了管理教师,且结果主要是评判式、总结式的简单等级评定等。[19]

(二)基于指标体系结果分析的思考

通过上述对于幼儿教师职业感受指标体系的分析,提出以下思考:

1.关注幼儿教师作为“完整的人”的生存与发展

幼儿教师职业感受强调教师对自身工作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从个人层面指标占比过半可以看出,生存与发展是幼儿教师关注重点。这是因为幼儿教师存在于一个真实的、具体的生活世界中,满足其生存与安全是基础需要,也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是最低层次、最具保障性的需要[16],在此基础上有所成就,实现自我价值。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师必须要具备一个完整的自我形象,即能够在认识和理解自己基础上,把握住自己的真实情况与需求,从而“完整地投入教育”[21]。而这种完整的真实的状态不仅存在于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活中,更存在于其日常生活中,表现在教师身心健康、家庭生活、薪酬待遇等方方面面,是教师生活的鲜活体现,而这种体现有助于了解幼儿教师“活”的生存状态,从而把握其职业感受所处的具体境遇。

2.关注幼儿教师作为“关系的人”的对话与交往

在幼儿教师职业感受指标体系建构中,组织层面与社会层面均强调关系,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教师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还是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关系和谐都是教育的重中之重。[20]而在关系建构中,强调在对话与交往中实现关系共融,正如马丁·布伯在其著作《我与你》中强调的“我与你”(I-Thou)的关系,双方都不是把对方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不是以“他者”的眼光看待二者的关系,而是发自内心的赏识肯定对方。[22]只有在这样的对话与交往中,幼儿教师所处环境才是鲜活的,是具有情感的,强调的是对幼儿教师人文关怀精神的关注,体现了教师职业感受指标建构中对伦理性的强调,彰显人文性。

3.关注幼儿教师作为“反思的人”的实践与成长

在幼儿教师职业感受指标体系建构中,个人层面的专业能力、教育工作,以及组织层面的考核评估,都与幼儿教师的专业实践与成长息息相关,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吉鲁主张,教师是“知识分子”,要“将学术上的反思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在实践中要注重对教学与知识的批判性反思,是实践的反思者。[23]可见,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师亦是如此。而由于工作对象的年龄特点,幼儿教师的反思在问题导向性基础上,更具情境性和鲜活性,注重对实践问题的反思性挖掘,强调理解基础上的能力成长。

总之,本研究中幼儿教师职业感受指标体系的建构是在理论思考、文献分析和访谈基础上进行的,综合运用德尔菲专家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建构,在方法上较为科学,专家权威性和内部一致性较高,得出的结果较为可靠,但仍需实践检验,下一步我们将运用该指标体系对幼儿教师职业感受进行评估,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指标体系。

猜你喜欢
评判层面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不要用街头小吃来评判北京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评判陌生人的两条黄金法则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