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太银(山东省临清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孙树民(山东省临清市尚店镇兽医站)
美国作为世界上主要的乳产品出口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奶业发展长期关注、分析和研究。了解美国对中国奶业的研判,有助于我们从另外一个视角审视自己,更加全面的认识自身发展历程、潜在风险。笔者认为,把美国数据作为一种参考来研究中国奶业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对于更好地制定产业政策,推动整个产业稳定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同时,有助于中国奶业发展更加独立、自强。
◎图2 奶粉产量及消费情况
1.奶牛存栏。进入21世纪,中国奶业发展迅猛,奶牛存栏量直线上升,短短7年的时间,泌乳牛群数量从2000年的228万头增加到2007年的875.5万头,2008年基本保持了这一生产规模。受“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2009年泌乳牛群存栏数量急剧下降至711.5万头,此后便进入到一个缓慢恢复、不断整合的时期。从2015年起,泌乳牛群数量再次出现逐年递减趋势,2018年下降至620万头,奶牛存栏量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期(图1)。
2.牛奶产量。牛奶产量随着泌乳牛群数量的增加而相应增加,2006年达到历史顶峰3193.4万吨,此后几经波动起伏,再也没有达到这一数值,牛奶年产量始终徘徊在3000万~3180万吨。其他奶类产量占奶类总产量的比例从2001年开始跌破10%,2004年跌破并长期保持在5%以下,近几年的产量基本维持在1500吨左右。
1990年泌乳牛年单产奶2.93吨,2019年突破5吨,30年时间提高了2.15吨,平均每年提高72千克。
3.奶的利用。对于养殖场自用,即饲喂给幼畜的奶的消耗量没有进行统计。因此,对于奶的利用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用于液态奶生产;二是用于乳制品加工生产。用非奶牛奶进行乳制品加工的量较少,因此乳品加工用奶量可以视为乳品加工中牛奶的用量。乳品加工用奶量的变化趋势与牛奶总产量变化趋势一致,2006年为1918.3万吨,此后缓慢增加,2019年达到2057.6万吨。从乳品加工用奶量占牛奶总产量比例上来看,1994年发生变化,加工利用比例从1993年的50%上升到近70%,1999年更是高达74%,2000年又下降了近10%,此后这一比例基本保持在60%以上,2014年至2019年则在65%左右震荡。
1.奶粉。
(1)生产。奶粉是最大的加工品种。30年来,中国全脂奶粉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达到145万吨,比1990年增长了4.1倍,今后预计还会保持增长势头。中国生产的奶酪和黄油较少,作为二者的副产品—脱脂奶粉的产量也相应较少。2003年,脱脂奶粉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点8.3万吨,此后缓慢下降,2014年跌破5万吨并继续下行,2019年下降至1.5万吨。
(2)消费。全脂奶粉和脱脂奶粉是用于食品加工和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的替代产品。对于全脂奶粉,2009年以前中国产能基本可以满足居民消费需要,2009年之后居民消费需求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产能增长,2019年消费量达到208.9万吨,高出产能近64万吨。2019年,脱脂奶粉消费量达到35.5万吨(图2)。
2.奶酪。
(1)生产。奶酪虽然不是中国的传统食品,但市场发展潜力较大,对于乳糖不耐受的消费者而言,奶酪作为优质蛋白质、钙质来源的观念逐渐为人所接受。2011年,中国奶酪产量为26.6万吨,2019年为28.7万吨,增长乏力。中国奶酪以生产含有15%以上的天然奶酪成分的再制奶酪为主,近年来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开发了许多针对儿童和老年人的再制奶酪产品。
(2)消费。奶酪消费量呈现持续稳定增长态势,2011年消费量为29.5万吨,2019年达到39.6万吨。酒店餐饮业是主要的消费渠道,约占奶酪消费量的80%。零售是另一个主要消费渠道。中国消费者主要喜欢三种奶酪:马苏里拉奶酪、切达奶酪和奶油奶酪。
3.黄油。中国黄油产量较少,近些年基本保持在10万吨的水平。消费量则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1年全国消费黄油14.4万吨,2019年达到18万吨。黄油消费量的增长是由日益增长的烘焙行业所推动的,烘焙业是中国较大的黄油消费领域。据行业估计,由于持续的城镇化和中等收入群体的增加,烘焙业正以每年约20%的速度增长(图3)。
◎图3 奶酪、黄油产量及消费量
◎图4 液态奶进出口情况
1.液态奶。
(1)进口。中国进口的液态奶主要是用于零售的超高温灭菌牛奶。2008—2016年,由于消费者对于国内牛奶质量信心不足,认为进口乳制品更为安全、质量更好,加之进口超高温灭菌牛奶有着较大的价格优势,致使液态奶进口数量迅速增长,2016年突破60万吨。2017年以来,国内消费者逐渐选择更为健康的巴氏杀菌乳,超高温灭菌牛奶进口增速变得相对弛缓。
进口超高温灭菌牛奶的主要销售渠道是电子商务。由于电子商务在一、二线城市的广泛应用,超高温灭菌牛奶消费量快速增长,但已接近饱和点,受三、四线城市消费增长驱动,超高温灭菌牛奶仍将有长期进口需求。长期以来,欧盟、新西兰、澳大利亚基本主导着中国液态奶的进口市场,2018年三者分别占据进口市场份额的52%、35%、12%。受中国进口政策等因素影响,美国液态奶产品至今未能有效打开中国市场。
2019年7月,俄罗斯通过卡车向中国东北地区运送了首批巴氏杀菌乳,这是中国首次通过卡车运输批量进口液态奶,为大幅降低运输成本创造了机会。
(2)出口。相对于进口而言,中国液态奶出口量较少。经过多年的缓慢增长,2007年出口量达到顶峰4.6万吨,此后便迅速下降至2万~3万吨(图4)。
2.奶粉。从2009年起,中国进口奶粉的数量急剧上升,2014年达到92.4万吨,2015年进口量出现暂时性减少,2016年再次进入一个新的进口高峰期,2019年进口量达到98万吨。
中国全脂奶粉出口曾经有过光荣的时期,2008年之前出口形势向好,2007年达到了历史高点7.2万吨,2008年略有下降达到6.2万吨,2009年出口量出现断崖式下跌至1万吨,此后一路下行,至今仅有千吨量级的出口,主要出口朝鲜、缅甸等国。同时,脱脂奶粉出口量更是低到可以忽略的程度。
3.奶酪、黄油。由于国内奶酪产量基本没有增长,因此国内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缺口由进口来满足,且持续上扬,2011年进口量为2.9万吨,2019年增长至11.5万吨。2019年,奶酪进口主要来自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两国共占据了75%的进口份额,其中新西兰58%、澳大利亚17%,其后是欧盟16%、美国7%。2019年6月,原产于美国的奶酪被额外征收25%的关税,一些品种在2019年9月被进一步征收5%的关税,导致原产美国的奶酪进口量急剧减少,来自新西兰和欧盟的产品迅速填补了这一缺口。
黄油情况大体如此,2011年进口量为4万吨,2014年达到8万吨以上的较高水平并维持至今,2018年更是达到创历史的12万吨。新西兰是最大的供应国,2018年87%的进口来自新西兰,此外欧盟国家占10%,中国奶酪、黄油的出口几乎没有(图5)。
◎图5 乳制品进口情况
本文引用数据来源于美国农业部(USDA)。美国农业部关于中国奶业生产的数据,既有直接引用中国官方的数据(比如牛奶产量),也有其他渠道,因此在某些指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美国其他渠道来源的数据,也不一定能客观地反映中国奶业生产真实状况,需要辩证对待。
从美国数据来看,“三聚氰胺”事件对泌乳牛群数量变化、乳产品进口增长、居民消费偏好等有着明显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奶业的发展模式和方向。“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持续推动产业升级整合,目前中国乳产品已经成为安全的畜产品之一,这是积极的一面。同时,“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也为外国乳产品大举进口创造了机会,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另外居民消费习惯的养成并不会因为质量安全的保障而在短期内得到扭转。
10多年来,中国加强了对奶业生产的全程监管,产业内部快速整合优化,提档升级,可以说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不管国内奶牛存栏数量有多少、养殖技术进步有多大、单产水平提升有多快,全国牛奶产量始终停留在3000多万吨的刻度上,中国奶业产能增长实质上处于“停滞期”。这个“停滞期”还要维持多长时间,什么时候能够走出来、怎样走出来还是个未知数,这应该是整个产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按照美国研究数据进行粗略推算,当前中国进口的乳产品折鲜后约在1000万吨左右,加上本土3000多万吨的产能,乐观估计中国奶业对外依存度在25%左右。在《证券日报》社2018中国乳业资本论坛上,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周振锋表示,2017年中国乳业对外依存度接近30%。更有分析师认为,未来中国乳业50%要依赖进口。不管从哪方面看,中国奶业未来发展任务依然艰巨,实现2020年奶源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和2025年奶业全面振兴仍需努力。
近年来,中国奶业也开始向国际化发展方向发力,但基本属于“资本输出、产品回流”模式。笔者认为,这种国际化发展之路无益于提升中国奶业的国际竞争力,受益的只是资本投入和资本所有者,同时会对国内奶牛养殖环节带来更多的冲击和压力。当然,这种冲击和压力会倒逼产业进一步提档升级,结果可能会向良性发展。
今后一段时期,奶牛个体单产水平的提高并不能弥补日益扩大的需求缺口,中国奶业发展还须主要依靠有效生产群体的稳定和增长。建议今后各级政府能够继续保持对养殖环节的扶持力度,保障奶农收益,确保政策连续性,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养殖企业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推动泌乳牛(或成母牛)群体能够有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