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廷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依恋是个体早年与主要抚养人之间存在的特殊情感联结,是个体最早出现的人际互动现象。后来,许多研究者将依恋研究拓展到成人领域。成人依恋是成年个体试图建立亲密关系的倾向,是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回忆与再现,及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Bartholome等按照依恋的回避和焦虑维度,将成人依恋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及恐惧型。
共情也是人际互动中的现象,指个体识别他人情绪和感受,并作出恰当情绪反应的能力,包括对他人情绪、动作意图等的共鸣与预测。共情通常表现为个体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想法、意图,能够站在他人的视角思考和感受。Davis的共情理论指出共情包括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前者指个体能够理解他人观点,后者指个体能够对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共鸣。一些研究指出,早期安全依恋能够促进个体共情能力的发展,共情在大学生成人依恋和社会技能间起到中介作用,不同的成人依恋类型影响个体人际关系和共情能力。
高职生的共情能力和成人依恋特点都对其人际关系产生重要的作用。个体在早年依恋关系中,通过与其养育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形成个体的“内部工作模型”,这一模型以一整套认知结构体系被整合到人格中,对自身和他人的看法产生影响,也为个体未来的社会关系提供“原型”。个体早年在与其养育者的依恋中慢慢认识客观世界,慢慢体验主观感受,慢慢将语言植入客观世界与主观感受中,用语言来进行描述自我的情绪,调节自我的情绪,也进一步影响了自己的人际关系。本研究旨在探究高职生不同成人依恋类型的共情差异,进一步了解成人依恋不同维度与认知共情及情绪共情之间的关系,为高职教育提供依据。
随机选取天津某高职院校的400名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现场施测并回收。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382份,问卷有效率95.5%。其中,男生181名,占47.38%;女生201名,占52.62%。
1.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 in close relationship, ECR)共36个项目,采用7点计分,包括回避和焦虑两个分量表, 根据分类系数费舍线性判别公式可以计算出安全、淡漠、焦虑、恐惧四种依恋风格类型。2006年李同归和加藤和生对ECR进行了中文版的修订,修订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77和0.82。
2.人际反应指数(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C, IRI-C)共22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包括观点采择、幻想力、个人忧伤、共情关注四个维度,前两者属于认知共情,后二者属于情绪共情。IRI-C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4,各维度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3、0.79、0.85和0.86。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
其一,不同性别高职生各维度得分比较。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探索高职男生女生在同情两个维度及依恋两个分量上的差异,结果如表1所示。女高职生在情绪共情维度上的得分显著地高于男生;男生在依恋回避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其他维度男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其二,不同成人依恋类型高职生的共情得分比较。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成人依恋类型高职生共情能力的差异,结果如表2。在幻想力维度上,焦虑型依恋的高职生显著高于安全型依恋和淡漠型依恋的高职生,而不同依恋类型的高职生在认知共情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共情关注维度上,焦虑型依恋高职生显著高于安全型依恋和淡漠型依恋的高职生,恐惧型依恋高职生显著高于淡漠型依恋的高职生;在个人悲伤维度上,安全型依恋高职生显著高于恐惧型和焦虑型依恋的高职生,恐惧型依恋的高职生又显著高于焦虑型和淡漠型依恋的高职生,淡漠型依恋的高职生显著高于焦虑型依恋的高职生。在情绪共情上,安全型依恋的高职生显著高于恐惧型和焦虑型依恋的高职生,淡漠型依恋高职生显著高于恐惧型和焦虑型依恋的高职生。
表2 不同依恋类型高职生共情能力差异比较(M±SD)
其三,高职生成人依恋和共情能力的相关分析。对高职生成人依恋两个分量表和共情能力的两个维度进行Person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高职生依恋回避分量表分数与情绪共情呈显著负相关,依恋焦虑分量表分数与认知共情、情绪共情之间均呈显著相关。
表3 成人依恋和共情能力各维度Pearson相关矩阵(N=382)
其四,高职生成人依恋对共情的回归分析。以高职生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分别作为因变量,以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得分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依恋焦虑对认知共情具有显著正向预测效应,对情绪共情具有显著负向预测效应;依恋回避对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都具有显著负向预测效应。
表4 高职生成人依恋对共情的回归分析
性别差异检验显示:高职女生的情绪共情能力显著高于男生,女生更容易识别和体验到他人的情绪,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高职男生在依恋回避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主要与男高职生的情绪调节策略有关,依恋回避的个体更多地会使用表达抑制策略。
成人依恋类型差异检验和相关检验显示:在认知共情的幻想力维度上,焦虑型依恋的高职生显著高于安全型依恋和淡漠型依恋的高职生;在情绪共情维度上,安全型依恋的高职生显著高于其他依恋类型的高职生,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依恋焦虑类型的个体总会努力去获得他人的接纳,渴望与他人建立非常亲密的关系,也因此容易全神贯注于他人,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容易强烈,使个体认知和情绪范围狭窄,模糊自我与他人的边界。共情的动态理论模型指出个体共情需要先共享他人的情绪情感,因此焦虑型和恐惧型依恋的个体在共情关注维度上显著地高于淡漠型依恋个体。在个人悲伤维度上,不安全依恋类的个体会因为强烈情绪的唤醒而不能恰当地进入对明显的情感线索中。周春秀等(2016)指出,高依恋回避会抑制自身情感记忆和对他人情感表达的关注,而依恋焦虑的个体在面对他人的情感时易将自身不稳定的状态投射到对方身上,继而影响对自我和他人状况的认知评估,同时个体还会将这种情绪情感和行为指向客体。本研究相关分析的结果也表明依恋焦虑与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均存在显著相关。回归分析表明:依恋回避对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的预测是一致的,依恋焦虑对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的预测是并不都是一致的,这一结果不同于前人所指出的成人依恋两个维度对共情的影响都是消极。依恋回避的个体会抑制自身情感和对让人情感的表达,从而较少投注到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互动中,依恋焦虑的个体会倾向于理解他人的情绪,但也会在自己情绪唤醒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而并非体验他人的情绪,正如以往研究所指出的那样,依恋焦虑的个体很难敏感地进入对方明显的情感线索中。
本研究发现高职生成人依恋可以显著预测共情能力,且不同成人依恋类型的高职生其情绪共情能力具有显著性差异。教育过程中,师生无论在教育教学还是日常管理的互动中都离不开情感互动。在关注高职生专业技术学习的同时,说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依恋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多样的应对方式,因材施教,注重情感育人。关注高职生软、硬实力的培养,将“德”与“技”、“身”与“心”的培养全面纳入高职育人体系中。
充分利用校园的班级、社团等各类活动,在朋辈中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在课堂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鼓励学生结合课程谈感受、谈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在课堂外开展团体辅导等活动,在团体中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技巧,鼓励他们在团队中相互交流,在朋辈中找到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直面挫折、勇往直前的勇气。通过在朋辈中相互交流,帮助高职生认识、了解不同依恋风格的同学,促使他们站在他人视角看待自己,反思从自我视角对他人认识的片面性,从而不断提高其心智化水平。利用活动贴近高职生感受的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高职生情绪智商,还可以充分激发高职生的共情能力,增强其人际交往的有效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