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职教育实施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研究

2020-09-18 06:29柴盛崑张晨琛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艺术类学院育人

柴盛崑,续 芳,张晨琛,王 丰

(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天津 300112)

一、研究背景及方法

目前,各高校积极建设“大思政”格局,积极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但落实程度究竟如何?特别是对于具有相似的鲜明艺术教育特色的艺术类高职教育?与普通院校学生相比,艺术类高职学生有着以艺术特长见长,文化基础薄弱、思想风格活跃等普遍性的特点,对于这类授课对象的课程思政教育现状又应如何?课题组基于上述思考,展开了对天津市艺术类高职教育中课程思政育人机制落实的现状研究。

以天津市艺术类职业高等院校的业务部门、教师及学生为调研对象展开。对学院的访谈及座谈以学院层面有关育人机制的制度和做法为主,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以课程思政为主要内容,意图从学院、教师、学生三个不同层面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从而探索推动课程思政育人机制落实的重点和原则,以提高艺术类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能力。

二、教师、学生及学院的研究分析

对于教师、学生和学院的访谈研究从教育的三个不同层次反映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在实施、接受及管理中的经验及问题,从而全面呈现艺术类高职教育的落实现状。

(一)教师的研究分析

1.教师的基本信息

分析90位教师的基本信息(见表1),接受研究的教师在性别比例、年龄分层、授课类型、职称比例以及从教年限诸要素方面,都反映了职业高等学校教师的普遍占比,具有数据分析的典型意义。

表1 教师基本信息

2. 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认同度大于认知度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师认同“所有课程都具有价值引领作用”、认为课程中讲授思政内容“能给予学生积极思想引导”;百分之六七十的教师将“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选为“评价教师的首要标准”,对于将“思想教育培根铸魂”选为“学生培养的首要任务”;但是,仅有39%的教师选择了“非常了解”课程思政育人理念,还有57%的教师选择了“一般了解”。可见,在理念认同方面,绝大多数教师能够认同“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也对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有正面认识;但在理念认知方面,教师的理解略显不足,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只是“一般了解”课程思政的理念。

3.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教学及科研实施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对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现状研究从教学实践落实、教学材料设计提交、科研落实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实践方面,80%的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实施课程思政;76%的教师已部分实施课程思政教学,19%的计划开展,6%的教师选择了除非学院有硬性要求才会开展;教学材料方面:课程标准已融入思政内容的占73%,教案融入的占39%;教学方式方面(多选):89%的教师选择以“自然融入”的方式融入,38%的教师是“以学生为主体”,26%的选择了“分设几节思政专题”,17%的建议“请专人开设讲座”;对学生的评价跟进以选择讨论、提问的最多;科研方面:已进行相关研究的占43%,计划开展的占51%,还有6%的教师不打算开展。综上,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工作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1)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意向较为强烈,该结果与前文所示的对教师的理念认同研究结果相呼应,呈现出研究结果正相关,验证了数据的可信度。(2)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意向、实践落实、教材完善、教学评价跟进、科研工作开展呈现出数据递减的趋势,反映了尽管课程思政理念已深入人心,但距离覆盖教研全过程仍有很大距离。(3)绝大多数教师期望能够以“春风化雨”般自然融入的方式实施课程思政,但相当比例的教师融入方式不够自然。(4)教师们注重从课上发言、讨论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政评价,忽视作业、考试的评价,距离课程思政的全过程覆盖还有一定差距。

4.教师仍需提升课程思政案例设计、实施能力

课程思政案例占比问题:占比普遍较低,在20%-40%的占59%,对此,70%的教师认为是课程不相关造成的。

教师对阻碍因素的顺序排比是:教师实施能力弱、学院缺乏制度规范要求、教师个人思政素养不高及育人意识不强、学院奖惩机制不明确。

教师的办法建议:79%的教师建议加强与思政教师的合作,68%的教师倾向于建立常态化的思政学习与培训机制,50%的教师认为应建立相应的考评和激励机制。

可见,教师仍需进一步提升对于课程思政案例的设计和实施能力:

(1)案例占比问题、阻碍因素排序、提升办法建议的连续研究呈现了问题导向型研究的完整过程,可发现几项研究因素正相关、数据相呼应、结果可信度强。(2)尽管绝大多数教师认同思政案例的育人效果,但思政案例的占比不高,对此,绝大多数教师进行了内因性归因,认为自身能力不足制约了效果,也因此将合作学习等内因性提升措施列为首选。(3)尽管教师将内因列为首要关注因素,但也呼吁外部学院的激励。

5. 对于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学院管理工作仍需进一步完善

对于学院有无课程思政的制度和奖励措施,近一半的教师不是特别清楚,约四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学院的制度“执行与否,全凭自觉”,建议学院弘扬先进、加强考核、增加培训。学院在课程思政制度、奖励措施方面的出台及宣传工作方面尚未实现全院覆盖、全员知晓,学院和教师仍需加强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和跟进。另外,教师的效果评价仍以感性认识为主,多是基于融入方式是否自然的感性角度考虑,尚未形成数据性、效果分析性的评价机制。

(二)对学生的研究分析

1. 学生的基本信息

通过“问卷星”对三所艺术类职业高等院校的600余人发放问卷,收到有效问卷共359份。男女比例:男生占43%,女生占57%;年级分布:大一占37%,大二占41%,大三占22%;专业类别:艺术类专业占62%,普通类专业占38%。

数据表明,接受研究的学生性别比例均衡,以大一大二学生和艺术类专业学生为主,人群适合本次研究,具有研究的代表性。

2. 学生对于课程思政内涵的了解不够全面、深刻

认为“了解”的学生为46%,“不太了解”的学生为54%,约有一半的学生对于内涵不是很明白。在“你认为‘课程思政’重点包含以下那些内容?(可多选)” 的研究中,学生的答案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对于“课程思政”重点因素的认同表

(1)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课程思政是个综合性的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2)几乎所有学生都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课程思政中的核心地位,也可推断出上述两个方面的融入比较充分。(3)学生们的认识尚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对“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还不够,可推测职业精神在目前的大思政格局中属于薄弱环节。

3. 学生对于大思政格局的认知仍比较狭隘、不够全面

认为课程思政有意义的占到90%;认同所有课程都应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为47%,另有46%的认为只有“思政课”才能进行思政教育,认为课上、课下都要开展课程思政的学生为72%。几乎所有学生都认识到了开展课程思政既有必要又有意义,然而,对于课程思政的育人机制,学生们还没有理解,还局限在狭隘的“思政课程讲思政”的认识上,尚未理解所有课程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4. 学生呼吁思政必修课的授课方式改革

就思政必修课“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来看,84%的学生给与了肯定的评价,就建议来看,学生对于各选项都给出高投票率。学生们对于思政必修课的教学效果比较认可,但仍渴望课程可以更生动活泼些,反映了学生的时代特点和他们对于教改、创新的呼声。

5. 学生对于通识课及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认知仍需提升

认为通识课、专业课有必要进行课程思政的学生分别是81%、77%。认为这些课程都已融入思政内容的学生都超过了80%。对于这些学科的协同育人,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认同,少部分学生不理解、不认可。对比思政课的同类数据,反映出通识课及专业课仍需提升思政融入水平。

6. 学生对于学院课程思政距离“自然融入”仍有很大差距

46%的学生认为大部分课程能自然融入,26%的同学认为有开设思政专题的强硬融入现象,14%的同学认为只是涉及到了概念的提及,剩余14%的同学则认为融入很少。就感受而言,学生的满意程度显然不高,反映出目前艺术类高职院校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还没有达到育人效果。

(三)对学院的访谈分析

1.学院访谈的基本信息

对于天津市三所艺术类职业高等院校的访谈包含两种形式:(1)集体访谈:以集体访谈的形式,对某所院校的思政部、教务部、学工部、思政教师、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代表一起进行了访谈。(2)部门访谈:对于某两所院校,主要对院校的教务处、团委、学工部的负责人进行了部门访谈。

2. 各学院经典案例

三所职业学院育人机制的开展与落实程度不一,篇幅所限,仅展示各学院的经典案例。(1)思政必修课典型案例。某学院主题教育开展突出,如定了“天津爱国行”主题教育,另结合学生专业拍摄了系列《致敬系列》微视频:音乐、舞美专业拍摄《致敬人民艺术家》展示了常宝堃先生的爱国精神;会展专业拍摄《致敬生命》,专门去医科大学生命展厅参观;舞蹈专业昌都班学生拍摄《致敬家》促进民族融合。某学院在理论课程中,采用了翻转课堂的形式,不仅使师生关系得以紧密连结,而且使学生的协作能力、逻辑能力、展示能力得到了综合提升。(2)思政选修课的典型案例。某学院以建国七十周年为契机,由党委学工部牵头开设了《影像思政课》,学工部精选影像资料,生动诠释了“站起来”的艰难,引发学生对“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反思。并且,多种新媒体形式的推介引发学生对新闻、摄影摄像、节目制作、编导、后期制作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反思,实现一举两得的育人效果。(3)通识课程典型案例。某学院英语教师们都很积极主动,集体教研课程思政、开展课题研究、推动教学改革,有论文、校本教材和多项课程思政比赛获奖作品。(4)专业课典型案例。某学院播音专业深入周邓纪念馆、梁启超革命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红色展馆讲解员实训;表演专业以红色革命题材作品进行创作,通过对经典革命形象的演绎强化思政效果;广电技术专业远赴边疆地区拍摄家国情怀作品;新闻采编专业利用全国百强校园自媒体,通过文稿、H5作品及音、视频作品传递正能量。(5)第二课堂的“思政”育人典型案例。某学院各支部书记面向学生开展“爱国主义对谈”,反响强烈;学工部教师指导的快板《井岗情》在学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文艺晚会上进行展演,效果喜人,赢得了师生认可。

三、艺术类高职教育实施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研究分析

通过上述访谈研究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实施课程思政育人机制仍处于探索研究和建设阶段,问题及经验并存。

(一)可肯定之处

1. 协同育人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无论是学院、教师,还是学生,都对“立德树人”高度认同,都认可课程需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 学院重视育人工作,已出台相关实施方案

学院层面对于课程思政育人机制都比较重视,都出台了《实施方案》,对于院校的育人机制给出宏观指导和具体规划。

3. 思政教师发挥了引领作用

各学院思政教师在结合时代特点、结合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改革,起到了核心育人的引领作用。

4. 大部分教师已在教学中融入了课程思政

大部分教师有意识地将“思政”融入课程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已将课程思政体现在教学材料和科研工作中。

5. 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素材融入最多

课程思政的融入内容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及家国情怀开展较为集中,通过学生反馈发现教育效果比较好,有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家国意识。

6. 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设计、实施能力的意愿强烈

大部分教师认为制约协同育人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不足,并由此提出“与思政教师合作教学”、“建立常态化的学习与培训机制”等内因性提升措施。

7. 学生对于教改的呼声强烈

学生普遍关心课程思政的教改,期望更生动的课堂教学、更活泼的授课方式。

8. 第二课堂育人活动丰富

各院校均组织了多项第二课堂的育人活动,院校精心组织红色主题、家国主题活动,并结合省市比赛契机,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

9. 涌现出一些先进经验:(1)艺术特色体现明显,思政内容结合学院特色开展。(2)党委学工部发挥组织引领作用,推动育人效果提升。(3)微视频、融媒体、二维码答题等新媒体形式有效融入。(4)各类比赛给教师提供了跨学科联动、交流合作的契机,提升了教师课程思政实施水平。(5)育人活动丰富多彩、实践性强,学生接受程度高。(6)家国情怀、红色主题、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充分。(7)教学督导通过定期例会开展教学及科研帮扶。

(二)现状之需提升之处

1. 学院对于实施方案宣传、落实不到位

学院育人方案,政策方案,没有使广大师生应知应晓,贯彻、落实方面稍显滞后。

2. 理念认知及内涵理解不充分

在理念认知方面,部分院校将课程思政归入科研范畴,重视度不高;在内涵理解上,部分教师及学生对于育人理念的具体含义不清楚。

3. 融入内容不全面、职业精神与劳动精神没体现

课程思政的融入内容不够全面,多聚焦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及家国情怀,基本没有体现“职业精神”“劳动精神”等职业高等学校的特色内涵。

4. 育人机制建设不完善

课程思政育人机制里的思政选修课、基础通识课、专业课“三环”建设尚不完善,思政选修课开设院校较少,部分专业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无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进行自然有效的融合。

5. 教学材料未覆盖,教学研究没跟上

相比于课堂教学,教案等教学材料里并没完全体现课程思政,教研相对滞后。

6. 评价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高职院校普遍未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也没有作为评优评先的考核指标。另一方面,教师普遍没有将“思政”教学评价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中,普遍缺乏对学生的思政评价。

7. 融入方式不自然,形式化表现明显

融入方式形式化比较突出,表现为“为思政而思政”,在思政融入里让学生唱主角,以让学生登台演讲或提交作品的形式体现,教师的引领力不足,没有实现潜移默化的融入。

8.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课程思政在课堂中的生硬切入,使得教学内容无法引起学生共鸣,与育人期望相距甚远。

9. 部分教师及学生的认识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度不高,开展态度被动,除非学院出台硬性要求才会开展实施;部分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全员性、全课程性、全方位性认识不到位。

10. 学院对于课程思政的开展监管不到位

大部分学院对于课程思政,基本以倡导为主,整体来讲,缺乏对课程思政开展的监管,影响了育人体系的成效。

四、设计重点及原则建议

(一)设计重点

建立并完善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践行机制和考评机制为重中之重,艺术类高职教育可以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 推动院校党务部门的统筹领导和监管

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建设,作为学院宏观育人规划的重要内容,应动员院校党务部门发挥统筹领导和监管作用。结合部分院校党委学工部推进思政选修课的典型案例来看,党务部门的统筹领导和监管能够宏观把握时代特点、教育重点、专业特点,更好推动各系部联动,实现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

2. 加强院校的顶层设计,完善部门联动的有效落实机制

构建各学科“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应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党群、教务、人事等部门应形成建设合力,建章立制,把握各自的定位,防止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走过场。

3. 丰富思政融入内容,重视职业精神、劳动精神融入

推动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在于“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使得高职教育能够回应行业、企业、职业等“社会大课堂”的需求。艺术类高职教育中,应突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视职业精神、劳动精神的融入,丰富思政内容。

4. 加强教师联动机制建设

“大思政”需打破教师各自为政的格局,构建同向而行、协同育人的育人机制,为此,需要重点加强教师联动机制建设,通过各类比赛、评比、活动契机,为通识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加强与思政教师的联动创造条件,鼓励跨学科科研工作的展开,从而提升基础通识课及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推动学院协同育人效果的提升。

5. 完善思政评价体系建设

各院校应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科研的评价考核体系,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上适当给予政策倾斜,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原则建议

1. 加强党的统领

从宏观的统筹、监管到具体的设计、实施到评价,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完善需要加强党的领导:比如教学内容方面,建立党的思政审查机制,从源头保证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学生管理方面,变革管理主体,从系管转为党的学工部门统管,加强育人主导。

2. 突出职业精神、劳动精神培养

目前的课程思政里,没有注意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没有对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今后的课程思政建设,应突出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劳动精神的培养,“使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紧扣学生专业技能发展、职业素养提高以及职业岗位要求”,实现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高度融合。

综上,艺术类高职教育实施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应以加强党的统领、突出职业教育定位为重点,完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践行机制和考评机制建设,推动协同育人效果提升。

猜你喜欢
艺术类学院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艺术类专访心得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