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英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80)
尽管有些高职院校已有的课程(如《就业指导》)中涉及一些关于职业素质的课程,但大都内容不够具体,一带而过,学生既没有掌握职业素质的内容,也没有进行过系统地训练,很多学生都无法理解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及职场的基本生存法则,导致在校期间迷茫,没有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既定目标。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系统化的职业素质课程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一是,职业教育领域仍然处在围绕显性素质培养为主。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为市场培养具备基本知识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在掌握基本知识、取得相关职业证书、具备专业技能这些显性素质培养,而忽略了隐性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与之相配套的是一成不变的教学计划、教材和刻板的教学方式,整个过程中缺少对职业素质的关注与培养。这种培养误区直接造成多数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没有动力;毕业后难以适应职场规则与基本要求,对自己未来发展缺少职业规划,职场竞争力较差。
二是,高职职业素质相关课程现状。目前高职院校均开设《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课程,都有涉及职业素质的内容,但是相对简单,不够具体系统,学生基本对应具备哪些职业素质,如何培养个人职业素质均没有概念。依然保持中学时的学习状态和方式方法,不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只专注于基本理论的死记硬背,成为“书呆子”型的学生。无法满足职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开设专门、系统的职业素质课程是迫在眉睫。
三是,学生对职业素质的内涵不了解,学习生活没有明确目标。学生对职业素质的内涵不了解,学生生活无目标。很多的高职学生升学成绩、基本素质等相较本科学生要差一些,缺乏学习的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没有目标,高职三年的生活就是得过且过,学习不认真、活动不参加、上课睡觉、下课游戏的现象比比皆是。
四是,教师对职业素质的内涵不了解,导致教学思想僵化,教学理念和方法陈旧,不能吸引学生。很多高职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也对职业素质的内涵不了解,不能将职业素质的相关理论和内容应用到教学中。导致教学思想僵化,照本宣科,教学理念和方法陈旧,教学环节单一,教学没有激情,不能吸引学生,往往出现学生课堂玩手机、睡觉、说话等不利于教学效果实现的现象。
五是,学校学生管理方面缺少对学生综合素质形象方面的严格要求与管理。一个好的学校首先要有好的校风。大学生虽然朝气蓬勃、青春洋溢,但也不乏个性突出、激进大胆的学生。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基本形象管理、日常作息管理等要求不够严格,着奇装异服者、穿拖鞋者、手捧手机、耳戴耳机者遍布校园各个角落。这些现象不利于良好校风、学风的树立,也不利于学生职场基本形象、作息时间管理的培养。
六是,校企合作松散,企业无法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习岗位,校园与职场隔离,不利于学生尽早了解职场的各种要求。职业素质的培养仅在校园是不够的,需要有更多的企业与高职院校紧密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习岗位。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合作协议留于形式,双方重视不够,不能很好地发挥校企合作的真正意义。校园与职场隔离,不利于学生尽早了解并理解职场的各种要求,导致毕业就业后无法适应相关工作。
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想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三方共赢,就必须三方共同努力,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要进行综合考虑,发挥各方能动性,满足教学内容的安排。
目前高职院校一般都开设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课程,课程中也涉及一些关于职业素质的内容,但是都不够系统、具体,学生往往不够重视,对职业素质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对本专业的市场需求、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等没有具体的剖析。因此,高职院校应独立开设职业素质课。将原有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课程整合为职业素质课。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编写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深入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综合各种意见,编写出通用教材,予以推广。也可以鼓励相关教师编写相关教材。
传统的考核方式很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评价,这就需要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如考核不安排具体的时间,由任课教师随机进行,考核内容可以涉及职业素质要求的方方面面。可以通过提问、交谈、布置任务等多种形式。
职业素质课程只是向学生宣讲职业素质的重要性、明确职业素质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职场的基本需要,并不能提供很多的职业素质的锻炼机会,这些就需要高职院校开展一些培养职业素质的课外活动。如各种专业技能竞赛、礼仪培训与竞赛、创新创业课程及竞赛等活动,提供一些锻炼职业素质的机会。同时,要增强活动的参与度,设定相应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适当给与奖励进行激励。
激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主动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企业进行职场实习、兼职等,培养并提高个人职业素质。将实习结果记录在案,增加学生综合测评的成绩。这些有助于让学生了解职场素质要求,主动制定职业规划,明确学习目标,才可能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时,认真主动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一个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充分利用在学的三年时间,合理安排职业素质课,给予学生合理、公平、适当评价,是职业素质课程开设和实施的基本目标。职业素质课程的相关内容与安排实施步骤等见表1:
表1 职业素质课程内容与安排表
尽快组织编写《职业素质概论》教材。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开设此课程,由于目前高职课程及课时限制,课时设为30。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可以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来展现职场对职业素质的要求,教学目标为使学生明确职业素质内容、要求,以及个人的自我培养方向,初步形成职场职业素质。采取随机多样的考核方式,给予学生相关素质能力的基本评价,分值为100分。占整个职业素质课程的比例为40%。
将寒暑假期间企业实习纳入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并占相应30%的比例,以此激励学生充分利用假期进行职业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安排假期实习。每次实习时间不少于10天(即2周)。制定企业指导人员评分标准(如考勤、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团队精神等),由其对学生实习期间表现进行公正、合理评分,每次实习分值为20分。总分为100分。
高职院校目前在每学期基本都会组织各种学生竞赛,如专业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礼仪竞赛、演讲比赛等。准备、参与、比赛的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考察,学生通过参与竞赛过程可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如团队合作、理解能力、计算机能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各种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以计入职业素质课程体系,满分100分。竞赛成绩一等奖20分/次,二等奖15分/次,三等奖10分/次,优秀奖5分/次。
第六学期的教学安排一般是毕业实习。须将毕业实习的考核纳入职业素质课程体系,满分100分,占10%的比例。毕业实习首先要求学生在一个单位实习时间至少2个月以上;其次是按照学校统一安排填写实习日志,真实记录每天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体会,定期与校内指导教师联系、交流;第三建立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联系机制,对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表现及时沟通,评价;第四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对实习经历、内容、实习体会等进行总结;第五由校企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的毕业实习进行评分。目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有一些制度和管理是存在的,因此要制度创新、整合资源,设立系统的、内容全面的、综合考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
职业素质课的开设只是给高职学生一个认识和了解职业素质内涵的重要性的手段,真正养成并提高职业素质完全要靠学生自己。这里向高职学生提出几点建议:
其一,认真对待,充分认识职业素质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性。职业素质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质。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
其二,明确目标,给自己定一个发展规划。作为高职学生应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职业素质内容,明确自身学习及工作目标,尽早为自己制定一个职业发展规划。职业发展规划应该包括在校期间、寒暑假期、毕业就业、以及职业提升等不同阶段,积极参与职业素质课程、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职业发展规划应该制定具体目标,合理安排时间、方法等。
其三,要让职业素质训练成为习惯。职业素质的形成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完全在学校教育中体现。学校教育只能给学生一个引领,更多的还是要靠学生自己。要让正确的心念、良好的技能发挥作用就需要不断的练习、练习、再练习,直到成为习惯。要让职业素质自我训练成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个人形象、养成良好作息习惯、学习习惯、培养自己对待生活与学习的积极性等。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
总之,综上所述,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各高职院校、教师、学生、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推进课程的开设与实施,无论是单独开设职业素质课,还是整合原有就业指导、心理健康课,都是可以考虑的途径;各高职院校及相关教师应充分重视该课程,积极编写教材《职业素质概论》,并组织实施职业素质课程;加强校企合作,明确合作内容与约束机制。多方共同努力,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为市场提供具备较高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