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AREO双创教育模式下 “课程+”协同视角
——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

2020-09-18 08:30郭彦彦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机械工程创新型创新能力

李 昱,郭彦彦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 300110)

一、引言

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在现行创新创业教育体制下,大多采取单独设立创新课程的形式,如创新管理、创新创业基础,而且教育部文件也明确有关于创新创业课时的要求。然而面对创新创业“下半场”,如何升级创新创业教育,如何更有效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造就一支未来创新型或创业或就业的人才大军,是摆在高校机械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有待求解的问题。特别是职业院校有其特殊性,国家鼓励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双创”政策下去创业,但是,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更重要的责任在于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作为机械工程专业,在专业课程的教育中,融入创新能力素养的培养目标的内容,这是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而且也是未来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往的增加课程、嫁接课程等方式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显然成本较高,而且并没有真正从肌理上触及职业教育的变革。因此,立足机械工程专业教育实践这一基础,着力在AREO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从“课程+”协同视角去探索机械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有着尤为重大的意义。

二、机械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

(一)体制层面

从体制入手,即是为了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浓厚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是这个生态的内核。因此,从高校教育管理的层面,就要从意识引导的角度,构建尊重和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各职能部门都应当围绕所分管负责的工作,开展创新方面的学生活动,比如创新能力大赛、创新方法大赛、创新读书会、创新讲座、创新指导教师特别奖励、年度创新项目等等,全面推进校园文化中“创新”要素的凸显;为推进全员参与,建议把“有无组织创新活动,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素养”作为院系教学部门和各职能处室的年度考核标准之一。

(二)制度层面

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在建立过程中,要想把创新能力素养的培养全部且顺利地融入到课程和教育活动为主的专业教育当中,就必须要在制度层面予以保证。从组织职能和岗位权责这两项,对专职教师和行政教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行为从制度上加以具体和明确。机械工程专业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设计上,要贴合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特征,要在制度操作落地上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避免出现制度高高在上而教师无从下手的情况。在制度实施中,必须要做好教师和学生的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认同工作,充分理解并认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明确自身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三、机械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转换

(一)机制转换中的常见问题

人才培养机制转换过程中,旧有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方案、计划、考核等都要首先要进行重新的修订,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中要面对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等一系列问题。当然,这之前更为前置的一个问题,就是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统一。作一简要的小结,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转换的常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方面

学校方面的支持,对于机械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转换非常重要。学校往往会从宏观层面表示对该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转换的教学改革会给予大力支持,但是在微观的很多具体做法上,可能并不体现出鲜明的支持性倾向。比如没有学校领导作为负责人的协调议事机构,缺少明确成文的指导意见或鼓励支持的措施办法。甚者可能还会由于沟通不到位、理解不一致等情况,在某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具体措施的做法上、人财物支持上出现掣肘行为。

2.教师方面

教师主动参与到机械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转换过程中,这是最为关键的。但事实上,更多的情况下是教师成为了机制转换的最大阻力,其思想因素是最为深层的原因。有的教师更习惯于原有的教学方式,有的教师因为工作内容多拒绝教学改革,有的教师并不认同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有的教师不认为创新能力培养与自己有关,有的教师从思想上认为改革后让自己无所适从,在机制转换前的问卷调查里,这些来自教师思想上的阻力因素确实普遍存在。

3.学生方面

学生是机制转换后的最大收益者,这种假定是成立的。然而,学生可能会出现比教师更多的问题,当然学生人数众多是主要原因之一。学生表现出的特征是,占比近半的学生并不在意专业教育中是否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转换多为“与自己没有关系”“与自己关系不大”的态度。对于“专业教育中增加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有部分学生认为又会增加学业负担,而对此表示“不希望增加”,当然占比更多的学生希望提高创新能力以更好就业。

(二)机制转换中的对策办法

针对以上常见的几方面问题,或者更多,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的改革思路,专项研究分析找到解决问题更好更快的办法。机械工程专业作为工科类的专业,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应当有更多积极作为。而传统机制必须要转换,坚定“人才贴近实践,创新成为追求”的培养方向。就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在机制转换中的实践做法,结合其他高校在机制转换中的经验,拟提出三个机制转换的对策建议。

1.源问题沟通的对策建议

将创新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目标之一并体现于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必须要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机制。事实上,阻碍新机制的问题诸多,但一定有一个或几个问题是“源问题”。如果揪着所有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去解决,并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往往可能需要牵扯更多教学资源和时间成本。因此尽快找到“源问题”,然后对这一问题进行研判和解决,这是更为有效的机制转换问题解决思路。当然,“源问题”的解决中,人还是第一因素,从思想到行动上,都必须要做到统一,那就要有深入的交流沟通,用恰当的沟通方法和技巧,在科学正确改革思路的基点上,进行多维度、多次数、多场合、多客体的机制转换沟通。

2.渐进式改革的对策建议

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一种显性特征并不突出、甚而一时难见显功的能力素养,在机械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加以强化和推进,难度显而易见。教学改革与社会改革具有相似性,在改革推进上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也不应当是疾风暴雨式的速成。机制转换中出现的问题和各种阻碍力量,都需要找出解决办法,逐步稳妥实现变革,最后趋近新机制运行的良好状态和效果。因此,在机制转换中,“改”的决心必须要有,但是在改革中必须有分步推进的思路,比如在机制转换中提出阶段性目标,或是制订转换进度表,这样能有效避免操之过急埋下转换不彻底等问题隐患,也能防止遇到某些难解问题而拖沓延缓了整个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转换进度。

3.目标性导向的对策建议

机械工程专业有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上的特殊性,因此,在机制转换上,要立足于专业,制定细致、具体、明确的目标。在机制转换中为了避免机制跑偏,必须要在转换过程中时刻紧盯着机制转换目标,以机制转换目标作为解决问题和推进转换的准绳。目标性导向的转换改革,能够提高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因为在机制转换过程中,不仅仅只是涉及创新能力培养这样一个中心工作,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会面对各种不同的任务和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时刻强调目标和对标检视完成情况,就很容易改革中途夭折。与此同时,机械工程专业作为某一教学院系的一个专业,其思想政治教育、体育心理等素养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都要牵涉到其他教学部门,如何形成合力,就需要在协调沟通的基础上盯紧目标任务,否则难以监管或出现疏于管理。

(三)机制转换后的对比结果

机械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转换,一定会存在转换前后的不同效果。对于这个新旧机制的不同结果,可以通过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对比来检验新机制的运行效果。因而在机制转换前,就应当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评价要素,进行对比分析的准备,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转换前的情况,作一个对此值的前测。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主要指标的对比,一个是对2016级学生在机制转换前后进行了两次测试,分别是2017年6月和2018年6月,并对两个学年末测得的数据进行了增减值的对比。另外,对机制转换后的2017级学生一年级末的创新能力均值,与同期2016级学生在该专业尚未进行机制转换时的均值进行了对比(见图Ⅰ)。

说明:①数据来源为该研究的问卷调查,不代表学校官方统计数据;②问卷调查为抽样调查,经α信度系数法和结构效度分析,调查数据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在研究数据的指标选取上,反复进行了指标的科学性预判,并结合国内外对于创新能力评价的标准和测试样本,最终确定了“发现问题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学习态度”、“创新意识(或欲望)”、“创新思维水平”、“创新动机与行动”、“创新知识储备”、“创新技能水平”、“创新成果”和“创新精神(失败恢复)”等12项评价核心指标。在对比机制转换前后的变化中,可以清楚地发现2016级学生二年级较一年级的增减值都超过了111%,其中“创新成果”更是达到955%,除去其他不可控的影响因素,这个指标也是相当高的,学生的“创新意识(或欲望)”明显增强,“创新知识储备”和“创新技能水平”在测试均值上也实现了倍增。

另外取机制转换后的2017级学生一年级学年末测试均值与未转换时的2016级学生同期均值进行比较,也明显高出许多。12项创新能力核心指标中,“分析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学习态度”这3项有小幅提高,“创新成果”、“创新知识储备”、“创新技能水平”、“创新动机与行动”和“创新思维水平”这5项分别位列均值提高最大的指标的前五位。通过指标的对比,可以验证机制转换后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优劣,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机械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实践证明是对旧有人才培养机制的一次“再造血”提升改造。

四、机械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运行

(一)运行要素

机械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在运行中,涉及到主客体、资金、信息等诸多的运行要素,这些要素共同影响着该机制是否能够完美落地、能否切实发挥培养机械工程创新型人才的积极作用和具体效能。在机制运行过程中,要协调整个教育教学系统中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虽然要紧盯住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中心目标和分解任务,但是还是要将创新能力融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放到教育教学这个更大的视阈当中去把握,不能以一概全,应充分发挥每个要素的价值和作用。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AREO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意在搭建的是AREO+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机械工程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或是转换中,要实现的正是创新教育充分融入专业教育并确保以“创新”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机制的良性运行。这一机制在具体运行中的要素,包括责权、激励、约束、保障等,应予以高度关注,在与校方领导、平行教辅行政职能部门、专业课教师、学生、雇主方等干系人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在具体运行要素的细节上达成一致意见,以确保在机制运行过程的上下同欲,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强化。

(二)运行方式

机械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行,行政计划式的运行方式强调了办学主体在推进机制运行中的核心作用,在机制运行中以院系或专业的行政人员作为运行的推动、保障和监督的主要力量,因为这一方占有更多的教学资源和话语权力,借由行政令和列计划的方式,能够较为有力地保证机制的顺畅运行;但是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即人性化不足,不便于营造和谐的同欲氛围。而另外两种运行方式,虽有侧重,但核心都强调了办学主体的服务,这样更易得民心,调动各方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在机制运行中,运行方式的使用往往不是单一的,会随具体运行的情况发生变化,准确说更应该是一种运行方式的组合策略。几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运行方式,各有优劣,在具体实践运行中,必然要规避其劣势,同时还要面对机制运行中的价值选择。比如机械工程专业中工程机械文化课程的教学,授课教师将创新意识的培养纳入该课程教学目标当中,授课时把创新文化融入到工程机械文化当中去进行理论教学。为进一步把创新文化和机械工程文化相融合,充分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对于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就可以组合采用指导服务式。

(三)运行管理

机制运行就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创新教育对于机械工程专业这样的工科专业在实现技术创新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AREO+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中的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机械工程专业,从上到下都有创新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育的理念,“课程+”协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初步形成。而这一人才培养机制要开花结果,作为改革推动者,必须要在机制运行管理上着力更多。除了基于价值选择和问题导向的运行方式的使用,运行中的管理颇为重要,直指该人才培养机制的运行结果——毕业生创新能力素养的提升情况和对机械工程技术的创新影响。

机械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运行管理,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运行职能、运行环节、运行保障和运行过程。院系及专业在教育教学组织架构中的各要素的运行职能是什么,要首先通过制度予以明确,并在运行过程中,为便于管理,要有明确的责权清单;机制运行主要涉及的环节,因学校管理体制、教育模式、教学流程等不同,势必会有不同,应当进行系统化地梳理和设计,以流程图的简化形式予以公示明确;在机制运行中,避免出现肠梗阻的现象,运行保障不可或缺,做到有预案、有行动力;运行过程管理,更为重要,也见平日之功。

五、结语

高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涉及到高等教育所辖学校整个系统当中教育、教学、其他行政等部门和教育、教学、服务行为的各要素间的多维架构关系,特别是它们的运行方式。机械工程专业是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七大专业群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专业群,因由机械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学科优势,创新能力素养的培养一直是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从专业理论基础课,到专业实践课程,再到学生日常的教育活动,都紧扣专业、突出创新,唯有创新力才是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成长的持久动力。必须要肯定的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中,创新能力素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

对于高校机械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不能就专业而专业,就创新而创新,就创业而创业,将能力素养的培养用课程割裂开来,而是应该将创新等能力素养融入到专业教育当中,让专业教育成为学生能力素养全方位成长的主要平台。机械工程专业因其专业的特殊性,更强调了“创新”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和根本要求,因此,把创新能力素养的培养纳入到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当中,将创新能力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机械工程专业的中,能很好地将创新能力素养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课程+”协同的机械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能够更加适应未来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需要,也能够引领机械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机械工程创新型创新能力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