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与音乐审美意象阐释
——以第六乐章《黄河怨》为例

2020-09-18 02:37李晓艳
关键词:大合唱妇人乐章

李晓艳

(三峡大学 艺术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黄河大合唱》已成为中国新音乐和中国现代文化的经典,全世界许多著名歌唱家都聆听和演绎此曲,不断地被其艺术魅力感动,为之振奋[1]。2019年是现代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作品诞生80周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促进新时期艺术事业发展,5月23日由中央音乐学院策划发起,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共延安市委市政府、教育部体育卫生艺术司、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加盟主办,在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隆重举行了“致敬祖国暨纪念《黄河大合唱》创作80周年”音乐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晚92岁高龄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与其弟子王秀芬教授登台演唱,再现经典歌曲《黄河怨》,如泣如诉的歌声将观众带回80年前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年代,令人动容。1956年,郭淑珍先生首唱《黄河怨》,至今已有63年之久。她精湛而深情的演绎,时而低吟时而高亢的音乐处理,为现场观众奉献了一场激荡心灵的音乐盛宴。

现代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是由诗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作词,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一部声乐交响套曲,通过史诗般雄奇的想象,描绘出一幅悲壮的黄河图,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战争场面,并向全世界发出最后的吼声: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情绪的声乐史诗,歌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数千年来伟大黄河的历史,使没有渡过黄河、没有到过黄河的人都能感受到滚滚黄河的悲壮[2]。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现代大型声乐作品的光辉典范,该作品以音乐为“大刀长矛”抵抗日本侵略,极大鼓舞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坚强斗志。其中,第六乐章《黄河怨》一首女高音独唱曲,运用“悲”“愤”“惨”“血债”等词,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

一、《黄河大合唱》之《黄河怨》的诞生背景

1939年中华民族危亡深重,刚从巴黎回国的冼星海对同胞的苦痛感同身受,他深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确信共产党才是领导中华民族夺取胜利的中流砥柱,冼星海坚定不移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冼星海去看望躺在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光未然兴奋地讲述了黄河奔腾的壮丽景象,为其朗诵《黄河吟》,使之产生共鸣,乐思如潮。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冼星海用自己特殊的方式“为抗战发出了怒吼”,在半个月内写下《黄河大合唱》,创造了这一时代中华民族音乐史诗的新篇章。《黄河大合唱》作为产生于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个“文化事件”,具有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文化永恒魅力的经典性,更是一部典型以情感结构为表征的中国审美现代性特点的音乐巨作[2]。

《黄河大合唱》共分8个乐章。第一乐章:混声合唱《黄河船夫曲》;第二乐章:男中音独唱《黄河颂》;第三乐章: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第四乐章:女声二部合唱《黄水谣》;第五乐章: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河边对口曲》;第六乐章:女高音独唱《黄河怨》;第七乐章:轮唱《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作品8个乐章层次清晰,主题分明。

第六乐章《黄河怨》讲述了黄河边一位妇女,在抗日战争中失去了丈夫和孩子,自己又惨遭日寇蹂躏的悲惨故事,妇女带着“要把这笔血债清算”的遗愿纵身跃入黄河,随滚滚波涛而去。歌曲前半部分低沉凄惨、悲痛欲绝,后半部分高音激扬、痛彻心扉。作为8个乐章中唯一的女高音独唱曲,冼星海在创作时就赋予其典型的“怨曲”风格,指出这是“含着眼泪来唱的一首悲歌”,意在通过女高音高昂、明亮、通透的音色,悲痛呼喊般的歌唱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风啊!”“雨啊!”“黄河啊!”是她悲壮的呼喊,“丈夫啊在天边、地下啊在团圆”是她幽怨的呜咽,歌曲音乐本体结构与妇人悲愤的内心情绪起伏同步吻合、升华发展,旋律音调与语言声调紧密配合恰到好处,使歌曲的悲情自然激发,油然而生。《黄河怨》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紧拉慢唱”一字一音板式音乐风格,短快急促的音乐意在使唱曲有坚定果断、愤怒悲壮之感。

二、歌曲《黄河怨》的文词“意”之美

“意象”,顾名思义就是寓“意”之“象”,是客观物象在主观情思上的寄托。“意象”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文论,古人认为,“意”是内在的心意,是抽象的,而“象”是外在的具体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又是意的寄托物,二者相辅相成,透过光未然歌诗的文学内蕴中所呈现的壮美歌诗意蕴与经典歌诗意象可以窥见。如“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以及“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等深刻的描绘,弯弯曲曲挟带泥沙的万里黄河,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以及“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写出了黄河的气势,这些表现了光未然抗战歌诗的写作意图,是“革命诗人”的创作意识中最具特色的诗性歌词意象表达,因而歌词创作同样离不开意象,它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创作者把对外界的事物所见、所感、所想等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体悟的感情,设想制造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及歌者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创作者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理解与情感[3]。

《黄河怨》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狂风怒号的夜晚,一位妇人衣衫褴褛、跌跌撞撞地走到黄河边,面对着波涛滚滚的黄河,面对着怒吼的狂风,面对着翻滚的黄河哭诉道:“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今晚我在你面前,哭诉我的仇和怨”。如谱例1:

歌词单刀直入,连续运用3个“你不要”来层层追问,旋律以下行音阶式倾泻进行,表现情绪达到极度的暗淡忧伤,紧接着呈波浪式旋律线起伏,表现了妇人复杂痛苦的心绪。紧接着,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妇人的情绪外化,“风在无情的叫喊”“云在不停的躲闪”“黄河都在呜咽”,妇人感叹“命啊,这样苦!生活啊,这样难!鬼子啊!你这样没心肝”,强烈渲染了妇人的无奈和无助。特别是“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一句,失去孩子是母亲最大的悲痛,歌词将情绪逐层推向高潮,引起听众的动容和共情,达到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黄河怨》的歌词没有反复,宛如流畅的叙事诗,末句“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将妇人最后的诉求升华为一种超越生死的抗争信念。

诗人极力通过《黄河怨》文词之意来表现他所要反映的人物内在复杂心绪并上升到象,因为立象以尽意,只有象才能充分地表达文词所要表现的意的涵义,呈示文词丰富蕴藉的思想情感内涵,引发观者的思索和想象,揭示文词的意象之美。诗人在可怜妇人的激发下,“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其正是“形象化的艺术体裁”的表现形式,把歌词的情感借助于一定的审美意象来表达,使之成为有物象构成的审美意象实体。诗人在歌词创作中,选择《黄河怨》中人物形象的形成意象过程,从审美艺术的角度来说,就是诗人情感渗入的表达过程。

歌曲《黄河怨》主题审美皆在通过一个黄河边妇人选择以“死”来抗争生活的苦难,控诉遭受日寇的凌辱,“痛”而“快”的解脱人生之苦,达到由“痛苦”而“快乐”的审美意象,从悲苦到极乐世界,从而获得一种超越生命之上的审美愉悦,实现真正“解脱”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因为与其“苟活偷生在人间”,不如壮烈投河一死了之,这种无我的“解脱”正是“悲剧”的审美特征之一,这无疑是心灵和精神上的释然与解脱,更是这位羸弱的妇女投河自尽升华为一位烈女,从此生命得到了涅槃和永恒。歌曲《黄河怨》文词“悲”的审美旨意正是这位妇人“凄惨的死”唤醒了人们对日本侵略者的极大愤恨,唤起了人们对生命尊重以及个人社会价值的肯定,是中华民族坚强的信念和不屈不挠民族精神的复活。一方面我们对这位妇人失去丈夫和孩子,自己又遭遇失身感到愤恨和同情,被她的悲惨遭遇触动,同时又对她以投河自尽来抗争命运的多舛感到巨大震撼,为她的死而悲愤不已。我们在心灵深处获得一种悲壮情感以及精神的复活和心灵的慰藉。这种审美愉悦体验是诗人光未然用文词的神奇力量,促使人们在悲剧精神的超越中获取的审美而崭新的快乐。所以歌曲《黄河怨》中妇人的音乐形象给我们的触感是一种无形的坚强力量,是一种精神空间上的升华,启迪着人物的内心世界。其人物形象不是压抑、恐惧和沮丧的描述,主题之意是通过妇人的控诉,让丈夫记住仇恨,杀敌报国,把妇人升华为一个勇敢、爱国的穷苦人民形象,这正是诗人光未然想要用歌词表达的“悲意”之美[3]。

三、歌曲《黄河怨》的音乐“象”之美

《黄河怨》是一首典型的联曲体结构歌曲。音乐主导动机平稳,调性、节拍富于变化,时而低泣、时而呼号,还吸取了陕北民间棒子哭腔,艺术效果更加悲凉。《黄河怨》具有“通谱歌”和“咏叙调”的音乐风格,音乐语言充满对比性,塑造了一个失夫丧子、身遭蹂躏的音乐人物形象,有点类似中国古代悲剧中的“青衣”,具有中西方“悲剧”的文化意义和意象之美。《黄河怨》中“以悲为美”“以悲致欢”来体现歌曲中的“怨”,无论是音乐主题思想、旋律线条走向以及人物形象塑造,充分展现了《黄河大合唱》整体艺术构思上的文化深意,特别是对歌曲《黄河怨》的音乐文化内涵及审美文化的创新,将女主人公塑造成超越于中国古代悲剧“青衣”的近现代妇女文化形象,使其悲剧性的音乐角色丰满而具有“崇高感”[4]。

中国的传统美学以“崇高”为侧重点来体现主体和社会价值。如孟子强调的“浩然之气”的人格之美以及“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在程度和范围上展现了更加鲜明和广阔的辉煌壮观的美,将这样的崇高品格同有关遭遇联系起来考察,所涉及的对象世界中同样包含引起忧患困苦的因素,以此深化人物形象,丰富崇高的内涵。

歌曲《黄河怨》以缓缓的四三节拍起,旋律呈音阶式下行倾泻,音乐情绪以“悲伤”引入。如谱例2:

随后音乐线条以波浪式起伏表现妇人内心思绪的波澜,配合“忧怨”的歌词把妇人的悲剧形象慢慢带入人们的视野中。中部音乐力度渐强,旋律持续在高音位置,将妇人从“悲伤”中剥离,逐渐变得冷静而决绝:“今晚我要投在你的怀中洗清我的千重愁来万重冤”。人物从“悲”中醒悟,从“忧怨”到抗争,八六节拍的快速急促、音的密集运用应和着情感的宣泄,节拍的不断变化、音乐旋律的层层推进使人的情感不断升华,并赋予其一种超越生死的“崇高之感”。音乐旋律的张力表现为一种力量的爆发,是对妇人形象的坚定勇敢之美的赞颂,是超越了“悲剧”之上的崇高之美,妇人的崇高来自她坚贞和对死亡的悲壮选择,饱含了对自我生命的超脱和颂扬,她的生命价值应得到世人尊重。如谱例3:

尾部“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以高音结束,三连音急促地表现“这笔”,特别是“债”字在高音“b”上的六拍长音站立突出了音乐张力,强调了情绪的极限爆发,尾音清“还”在高音小字组“f”保持十三拍长音并以强音收尾,将妇人的冤屈、不甘、壮烈尽收其中,同时还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这种批判是直击人心的,给审美主体带来强烈震撼。

《黄河怨》对旋律线条的运用皆在突出挣扎和死亡所带来的“崇高之感”,表达对生命的敬意,进而激发中华民族顽强斗争、抗击日寇的信心。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5]《黄河怨》用极其复杂的节拍和音乐旋律“毁灭”生命的价值,时而低沉,时而激进,时而高昂,将悲剧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黄河怨》还带有浓厚的中国古代悲剧艺术色彩,体现出道家“悲也可以致美”“悲也可以致欢”的审美思辨。一个失夫、丧子、身遭蹂躏的妇人发出了“怨”的声音,被压迫的“悲”的声音,被侮辱的“痛”的声音,这些声音无疑是一种“悲音”,正是这种“悲音”令人心震撼,令情感动容,同样也产生了“悲剧”的审美愉悦,体现一种“以悲为美”“以悲致欢”的审美意象[6]。

歌曲《黄河怨》是光未然和冼星海围绕黄河边一位妇人的“怨死”而唤醒国民精神的歌诗,是现代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8个乐章中的亮点与沸点。从第二乐章《黄水谣》到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似乎都不足以点燃中华民族抗日的怒火,直至第六乐章歌曲《黄河怨》中文词“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的凄凉惨状,音乐旋律的下行低沉,如泣如诉,特别是妇人身遭蹂躏之后激发了全国民众的愤怒之情,掀起了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高潮,这也是《黄河大合唱》整部作品艺术构思中对音乐与歌词相互融合以求表达深刻的思想与意义所在[7]。因为音乐的创作宗旨是反映和再现人们的真实生活,文词为音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内容,歌词的思想内涵最终通过音乐的形式呈现它的全貌,所以二者形成一种共生的、制约的关系。

四、结语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中华民族抗战年代的音乐史诗。第六乐章女高音独唱歌曲《黄河怨》是整部作品悲剧性色彩的深描,以日寇暴行下的妇人之死点燃了民众的抗日怒火,妇人也成为代表民族解放斗争的典型形象之一,她的生命之光因“以死抗争”而得到永恒。歌曲创造性地把一个“黄河怨妇”升华为“抗争烈女”,妇人形象的悲剧色彩浓厚、精神内涵深厚,是《黄河大合唱》整部作品中艺术渲染和思想蕴含最直接的表达,从“悲剧美”思想角度出发,使妇人的人物角色具有复活意义以及美学意义,她在与日寇的抗争中复活,在生命的毁灭中复活。《黄河怨》藉由歌词与音乐的创造,意象之美的建构达到了极高艺术效果。

猜你喜欢
大合唱妇人乐章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一二·九大合唱
春天的大合唱
犬人
犬 人
大合唱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
高僧与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