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快乐读书吧”的提出和实施正是践行这理念的有效途径。
一、“快乐读书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不明确
“快乐读书吧”是部编教材新增的一个栏目,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比较新鲜,很多习惯老教材的教师面对这一板块不知所措,不知道教材编排的意图,因此不愿意浪费时间和精力在这一块下大功夫。认为这一板块可有可无,对教学作用不大。教学时只是简单的提一提,甚至有教师干脆跳过这一块。
(二)认识浅薄
有些教师对开设“快乐读书吧”的目的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浅薄,因而将这块上成简单的课外阅读课,一到上课让学生带着课外阅读书自由读,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随意性很强。
二、“快乐读书吧”教学改进意义
(一)联系教材,扩展阅读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快乐读书吧”的阅读任务、落实阅读目标是语文教师思考的话题。这就需要教师学会甄别和选择,能够结合教材中原有的课文与知识要素,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做出有效的指导,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清晰完整地教给学生,让他们明确阅读目标,带着任务阅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二)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快乐读书吧”上成简单的课外阅读课,对于那些不喜欢阅读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负担,慢慢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影响教学的进度。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阅读主题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一些丰富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保持阅读热情,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在设计好规定的教学内容后,将“快乐读书吧”栏目衍生到课堂,设计主题活动。开展“我最喜欢的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将阅读的故事讲出来,并“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讲的最好。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课外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动力。
(三)做好导读与交流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主导,这一理念体现在“快乐读书吧”中表现为教师要做好导读,并组织学生做好阅读交流。例如,学生在读完一本书后,让他们思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都有哪些人物?给你印象最深的人或事是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经过这一系列的思考,学生会真正明白阅读内容。之后,可以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做出评价。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快乐读书吧”栏目的教学改革与进步。
三、优化策略
(一)趣味导入,吸引注意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阅读也不例外,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人到阅读中,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进行“快乐读书吧”的导入时教师要采取趣味化的导入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吸引到阅读课堂中,为后续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导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十万个为什么,这课时,教师司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结合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为什么铁会生锈?为什么面包放久了会发硬?为什么削了皮的苹果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黄?……”这些都是学生平时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小学生由于知识的限制,对这些现象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讨,教师将他们搬到课堂上,让学生觉得亲切、好奇,一下勾起他们的探究欲望,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学生带着兴奋、疑惑、新奇会迫不及待的进入阅读活动中。
学生对整本书阅读是否感兴趣取决于教师的导入,有效的导入就像一把精美的剑,能够直击课堂,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了解阅读的主要内容,产生阅读欲望。因此,教师要重视阅读导入,设计出精彩的导入,拉开课外阅读精彩的帷幕。
(二)多方阅读,营造氛围
氛围是学生阅读的催化剂,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使他们真正爱上阅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快乐读书吧”的教学活动中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增强阅读效果。
如在三年级“快乐读书吧”“小故事大道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朗读《曲突徙薪》这则寓言故事:“有一个人到别人家里做客,看到他家灶上的烟囱砌的很直二,.。”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很快将学生带人故事情境中,加速了与故事的融合。听完故事后,教师带领学生层层剖析故事内容,明确寓意: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意孤行。有了教師的示范朗读,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会顺利的多。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出示伊索寓言故事。让学生配乐朗读《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等一些短小的寓言故事,感受伊索寓言故事的写作特点,理解其中蕴含的深亥小首理。
(三)做好记录,丰富积累
“快乐读书吧”开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培养语感,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阅读记录,留下阅读痕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唯有此,学生才能将吸收的语言知识内化为语文能力,为写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阅读记录卡”,将课外阅读过程中的生字词、好词好句、精彩的片段、读书心得等记录下来,不断扩充学生的语文储备,学生只有读的多了,积累的多了,才能在写作中“得心应手”,写出文从字顺的作文来。为了落实这项工作,教师要抽查、不定期查,并做出阅读评价,鼓励学生做好阅读记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教会方法,提高效率
学生只有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高效阅读,提高阅读的实效性。课外阅读不是让学生盲目阅读,不是随Jb随欲读。而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读。阅读的目的不同、题材不同、内容不同、要求不同,方法也不相同。常用的课外阅读方法有泛读和精读。小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对于内容多、情节复杂、人物关系错综的长篇小说很难“面面读到”。甚至由于理不清思路放弃阅读。这时就可以采取泛读的方式,学生只要明白故事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即可。精读是在泛读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会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这种方式适合读一些短小的记叙文、散文等。
总之,“快乐读书吧”的开展和实施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即要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充分领悟“快乐读书吧”创编意图的基础上,重视课外阅读,优化阅读方法,让学生高效、快乐的阅读,让高品质的阅读课融入到学生的课程学习中,拓展阅读量,为培养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