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慧
1. 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属于可视化图表,是具有整体思维能力的先进工具,能够通过模仿人体大脑突触的方式,使得大脑能够与思维导图形成整体连接。思维导图具有发散性、辐射性和联想性特征,能够以点带面加以扩散,将大脑思考得以呈现,运用“中央图像”扩散的方式,以曲线、符号、图片、色彩等使得思维以图表的方式进行表现,进而全方位调动人体多种感官思维能力。
2. 实验研究设计与案例分析
2.1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聚焦三个问题:运用思维导图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梳理英语学习中的疑问;运功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英语语法学习中引入思维导图是否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
2.2研究对象与教材
本文基于脑科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与知识可视化理论,对思维导图在教学中进行应用,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以淄博市某初一年级平行班中的两个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这两个班级共计76名学生,其中1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另1个班级作为对照班,在英语代词教学中,对实验班进行思维导图教学,对对照班采用普通教学法。实验前,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习经历处于同一水平,并且在学習过程中没有接触过思维导图。在实验时间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作出对比分析。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选择教材为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以代词教学为具体案例,在单元1至单元4中均涉及代词用法,在实验开展中,对实验班、对照班作出教学,实验时间共计12周。
2.3实验过程
英语教师在实验班运用思维导图来进行语法的教学,学生们自己尝试来画思维导图,掌握相关的语法,在对照班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英语教师首先要进行前后测,来看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否处于同一水平上,然后随机来选区控制班以及实验班。在实验之后,笔者对相关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来探讨思维导图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有效性。
2.4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对实验阶段进行前后侧分析、对学生及教师的访谈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问卷的可信度与可行性相对较高;根据实验班在实验前后所进行的综合考试成绩对比能够发现,在实验完成后,学生英语成绩得到明显提升,这表明思维导图能够从色彩、图形结构、设计理念、理论依据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有效提高英语成绩;对照班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英语综合成绩得到一定提升,但提升幅度较小,从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成绩对比来看并无明显差异;通过对学生进行访谈可以看到,思维导图对于实验班的大部分学生而言都产生了非常良好的积极影响,对于这种方法他们非常乐于接收;分析教师访谈的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实验组学生对于语法的兴趣以及热情,实验班的学生则更加愿意分享他们彼此之间的学习观点,并且能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表现非常活跃。教师们还表示,在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时候,最为重要的就是打开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积极进行尝试,并且能够坚持下去,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有利,同时还能够不断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能力。
2.5案例分析
在课堂上,在进行语法学习的时候,将思维导图的方法运用进来,从每一个小组之中来选择一些思维导图,请各个小组的同学来进行点评,分析其在绘制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另外,主语是单三的一般现在时,如何来进行单三的辨别,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并未完全弄清楚。此时,作为教师在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能够突破教学的难点。在各个小组进行点评之后,教师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来出示自己绘制的相关思维导图,让学生结合自己绘制的进行比对,这样一来,学生对自己的课前预习更加充满了信心,同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体验。
3. 教学建议
3.1审慎选取对象
本论文以七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时间选定为上半学期,主要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学习任务相对较轻,从整体角度而言,在选择实验对象时,需要从学生身心特征、教学任务、课堂气氛等多个方面进行审慎选择。
3.2扩大思维导图应用
本论文主要讲思维导图运用于英语语法教学中,学生将思维导图作为主要学习工具,在新课堂环境中进行学法学习,思维导图能够实现思维激发、思维梳理、思维归纳,例如可以运用于口语交流、阅读理解中,对初中生日常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加以关注,分析思维导图运用可能,以提升学生综合英语成绩。
3.3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由于每个学生学习经验、思维习惯的不同,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从各种维度、各种角度整理出的思维导图,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针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要予以肯定,对思路有偏差的同学及时纠正,真正地在教学中做到有针对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结语
基于思维导图语法教学,能够营造积极主动的学生自主学习氛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英语语法学习的兴趣,能够使英语学习中的疑难点得到突破;同时在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学习习惯的改善方面也具备积极意义。因此,基于思维导图的英语语法教学与学习,是值得推广应用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市建国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