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场布病防控思路与措施

2020-09-17 10:24杨宏伟陕西省眉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
中国畜牧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生产区奶牛场布病

文│杨宏伟(陕西省眉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

赵倩(陕西省眉县首善街道办事处畜牧兽医站)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生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感染,引起奶牛胎膜发炎、流产、不育等症状,可在人畜之间传播,影响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奶牛养殖场、各级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应高度重视,并要认真做好奶牛场布病防控工作。

一、充分认识做好布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

做好奶牛场布病防控工作,首先要对布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强化防控意识、责任意识,才能在行动上细化措施、落实措施,确保防控效果。

1.事关奶牛养殖场正常生产和效益。布病在养殖场内的发生和传播,会造成奶牛流产,甚至难以正常配种受孕。第一,患布病奶牛无法繁育母犊和更新牛群;第二,患布病奶牛产奶量比正常分娩低20%~50%,产奶量长期处于低水平;第三,患布病奶牛的疫病防控、治疗等日常管理费用增加10%~30%,淘汰奶牛比例大幅度增加;第四,布病阳性奶牛场的奶牛健康生产、繁育扩群和鲜奶生产等生产效益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事关奶牛养殖场员工和消费者身体健康。奶牛场内如有布病发生和蔓延,首先可能感染奶牛饲养工、清粪工、挤奶工、繁育员、兽医、接生助产人员、粪污处理人员、化验员、保洁员等一线员工;其次,从生产区内传递出来的文件、报表、档案等纸质资料,或者转运出来的鲜奶、容器、车辆、工具、粪污、病牛及其产物等介质,以及已感染或者带菌的一线员工,甚至野鸟、猫、犬等,都可能将病菌带至牛场办公区和场外,间接引起办公生活区人员和场外人员感染。

3.事关区域性奶业和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一个县、市的行政区域内,单个或多个奶牛场布病蔓延的状况与防控水平,不仅对养殖场自身经营与发展影响甚大,而且会影响区域内奶牛养殖场的建设与发展,降低区域内整个奶业发展速度和畜牧业发展速度,同时会影响各级发展规划调整、政策支持调整。

4.事关奶牛养殖场法定义务和监管机构职责。奶牛场布病防控工作是动物防疫相关法规中要求奶牛养殖场履行的法定义务,即养殖场法人、相关中高层管理人员、员工的法定责任,如有违法行为,必然会受到依法追究。同时,布病防控也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奶牛场进行依法监管的重要内容。

二、奶牛场布病防控工作的目标、原则和内容

奶牛场布病防控工作的理想目标是场内无奶牛和人员的布病感染。如果奶牛场内已经存在布病发生与传播,其防控目标就是制定和实施防控(净化)方案,通过有计划地淘汰、无害化处理病牛、阳性牛,强化消毒,严格做好人员防护等措施,将病牛比例、患病员工比例控制在一定水平,并逐年降低,最终达到场内无布病奶牛和无感染人员的理想目标。

奶牛场布病防控工作的原则就是通过消除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疫区还可以免疫),以预防和控制布病在场内畜间、人畜之间传播。

奶牛场布病防控工作的内容主要体现在防控(净化)方案的各项措施中。要有序实现奶牛场布病防控工作目标,其防控(净化)方案必须结合奶牛场选址、布局、设施设备等生产运行实际,结合监测、净化和免疫等布病防控区域性管理规定,做到合法合规、方便生产、科学有效。

1.选址、布局。奶牛场建设尽可能避开布病流行区域,远离其他奶牛养殖场和专业奶牛养殖村。奶牛场办公生活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严格分开,并按照当地主风向由上到下依次建设,各区之间最好建有50~100米的绿化带隔离,最低要求是墙体隔离,生产区各牛舍(运动场)之间保持10~30米的距离,在生产区内靠近粪污处理区处建设病牛隔离区。务必做到雨污分流,净道和污道分开。

2.设施、设备。生产区要建设消毒池、消毒通道、洗浴间;粪污处理区建设沼气池、发酵池、曝气池、沉淀池、沼液贮存池、储粪场等设施,购置干湿分离机、粪污发酵处理设备、焚尸炉、病死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等设备;建设用于牛舍、奶厅、车辆、工具和人员的清洗消毒设备;购买用于奶牛群体隔离、个体保定、采样、检疫、检测的设备、用品,以及用于各区域人员的防护用品。

3.阳性牛发现与处置流程。

(1)牛群来源。经检测检疫合格购进奶牛,或者通过本场繁育逐步扩群和更新牛群。按照犊牛、育成牛、围产牛、泌乳牛等进行分群,疑似病牛、阳性病牛等需要隔离饲养。

(2)阳性牛的发现。在定期检测、日常监测、诊疗处置、牛群淘汰等生产过程中,经实验室检测确认布病阳性的个体,隔离饲养并进行进一步处置。

(3)阳性牛的处置。根据检测检疫结果,健康牛继续留群饲养,其中失去生产价值的个体(含公犊)淘汰出售,检测阳性个体及其产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其所在栏舍进行严格清洗消毒,其粪污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4.检测、检疫。购进奶牛需进行严格检疫、隔离,经实验室检测阴性、检疫合格方可入场饲养;每年开展1~2次全群检测,将布病阳性牛挑出来做隔离和无害化处理;淘汰奶牛及公犊的销售,必须经布病检测阴性、检疫合格后方可出场。

5.日常监测。在日常生产工作中,按照奶牛布病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变化等特征,由奶牛饲养、兽医、繁育人员发现和甄别疑似布病个体,对这些疑似个体进行实验室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处理。

6.无害化处理。对检测阳性牛及其产物,按照相关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病牛、阳性牛栏舍进行清洗、消毒,并对其粪污、垫料等也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理,达到相关排放和安全使用标准。

7.宣传培训。通过标语横幅、培训班、生产操作指导等方式,定期开展布病防控法规、技术和操作规程的宣传培训,提高全体员工防控意识,规范生产、办公、生活每个环节的防控操作,防止疫病传播。

8.预防人间传播。招录员工必须经过布病检测,老员工每年进行布病检测、体检,加强包括食堂、办公室、员工宿舍等在内的卫生管理,防止人间传播。改进场内各区之间文件资料、物品、车辆、人员的交接方式,防止布病传入办公生活区。

9.监督落实。奶牛场管理人员要定期安排、督导防控工作,确保设施、设备、检测、无害化处理、宣传培训等工作落实,检查防控有关环节操作是否规范,督促整改。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定期到场检查,指导奶牛场规范生产操作,强化防控措施,提高防控水平。

10.加强风险评估与监管。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定期到奶牛场开展动物卫生风险评估,动态调整其风险等级,加强对其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督促、指导,促进奶牛场完善设施设备,落实防控措施,增强防控效果。

三、人员防护制度与措施

为防止员工感染,必须从生产、办公、生活各个环节着手,制定并落实相关制度和措施。

所有人员出入生产区必须进行消毒、洗浴、换衣服,进入生产区必须穿工作服(含高筒雨靴、口罩、乳胶手套、帽子),根据情况戴护目镜。生产区、粪污处理区内,禁止饮水、吃零食、抽烟,务必全程工作服规范穿着,若出现破损应及时更换。

出生产区时,必须对手机、钥匙等随身物品进行消毒(酒精等方式)。对一线员工工作服、雨鞋进行及时洗刷和消毒,确保清洁卫生。生产区内工作资料需要外传时,尽可能通过邮件、微信等方式上报、传递,生产区传递出的纸质资料必须经过消毒(紫外线、熏蒸等方式),避免带菌传播。

办公区内接触来自生产区、粪污处理区的资料或者其他物品均须带一次性乳胶手套,防止交叉感染。

配种、修蹄、挤奶人员及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要佩戴护目镜,防止牛粪尿、血液、飞沫等体液等溅入眼睛。奶牛的流产物禁止赤手抓拿、随意丢弃,必须统一收集、消毒、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传播布病。

如果员工身体抵抗力低下,要及时调离高危易感岗位。严格执行休假制度,避免员工因长时间接触可疑传染源或因疲劳工作而引起自身抵抗力不足,导致感染疫病。

生产区内各部门配备酒精消毒机、酒精喷壶和酒精棉球,随时为员工手臂和随身物品提供消毒。职工餐厅肉、奶类食材单独存放;接触生奶、生肉的容器、刀具、案板,要做到专用并定期煮沸、高压等消毒。

建立职工健康档案,每年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诊有布病的员工应调离岗位,及时治疗。定期开展相关法律法规、人员防护和防治技术培训,在醒目位置设置提示标语,增强员工防控意识和防护能力。兽医诊疗垃圾要统一收集,无害化处理或交给有资质的第三方进行处理。

四、防止奶牛感染和畜间传播的制度与措施

为防止奶牛个体感染和群内传播,必须顺应疫病发生、传播规律,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落实细致有效的防控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标识与档案管理制度。场内每头奶牛都必须加施统一编码的标识(耳标),确保每头奶牛有一个场内惟一的编码,便于辨识奶牛个体。

建立健全奶牛个体档案、群体档案,载明个体来源、免疫程序、疫病监测、患病诊疗、转群以及奶牛个体产犊、犊牛去向等信息,为调查疫情、分析疫情、处理疫情提供参考。及时记录初生母犊的亲本母牛耳标号,满3月龄时及时加挂耳标,建立档案。

在无害化处理档案和奶牛个体、群体档案内,同时记录奶牛死亡、无害化处理等情况。经常检查奶牛耳标佩戴情况,如果发现奶牛耳标脱落、丢失或者损坏,应核实编码,及时给奶牛补戴耳标。

在奶牛购入、转群、淘汰以及采样、检测、检疫、调运、无害化处理时,务必反复核实奶牛标识(耳标),防止误认、误处理等情况发生。

2.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坚持自繁自养,尽量避免引种,防止疫病传入;坚持封闭式饲养,严格门卫制度,禁止无关人员入场,如需进入严格消毒;经常检查,堵塞围墙漏洞,防止场外犬、猫等动物进场,对进入牛场的野狗、野猫进行驱离或捕杀,生产区内禁止饲养奶牛以外的其他动物;健全设施,防止鼠、鸟等进入奶牛圈舍,做好场内道路、奶牛圈舍、运动场、挤奶厅、粪污处理区等环境卫生,防止和消灭蚊蝇等害虫;健全设施设备,防止奶牛个体串栏串舍;生产区工作人员要固定岗位,禁止串岗串舍;选用冻精必须来自无疫病发生的种公牛站;进购饲料、饲草必须来自无疫地区,禁止从其他奶牛场调入饲料饲草;车辆进场,尤其是进生产区,必须严格消毒;新员工经专项体检健康方可上岗,每年进行专项体检,患病员工及时调离岗位。

3.无害化处理制度。无害化处理对象为需要扑杀的患布病等传染病的病牛、病牛死胎、流产物、其他病死牛、死因不明牛及其产物,以及废弃防护服、诊疗垃圾等;无害化处理过程和结果必须符合《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农医发〔2017〕25号)规定;无害化处理车间接收无害化处理对象,务必做好交接、核实和处理工作登记;无害化处理产物作为肥料、基质等利用,必须定期进行检测、统一管理,并做好数量、流向等情况登记;做好无害化处理车间、车辆、工具、设备和人员消毒工作,防止人为传播疫病;无害化处理员工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工作期间必须全程穿工作服。

4.消毒制度。

(1)养殖场大门、生产区门口均建设消毒池、配备消毒机。消毒池宽度与门同宽,长3米以上、深0.3米以上,池内消毒药水每周更换2次,消毒药可使用2%~4%烧碱(氢氧化钠)溶液,对所有出入车辆的轮胎和车体进行喷雾消毒。大雨过后或天气过热时,要及时补充消毒药液。

(2)在生产区入口设消毒通道,铺消毒垫,安装喷雾设施,对人员进行1~3分钟喷雾消毒;设置洗手盆,便于进入时洗手。各栋舍出入口设置消毒池或者消毒垫。

(3)每天对场区路面、敞棚牛舍进行卫生清理、喷洒(雾)消毒。加强新产牛舍卧床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奶牛流产物由兽医人员统一收集做无害化处理,对污染地面等用2%烧碱等进行消毒。

(5)对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严格进行消毒,金属设施设备可用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圈舍、场地、车辆等,可选用2%烧碱(氢氧化钠)等消毒;污染的饲料、垫料等,可采取深埋、发酵处理或焚烧处理;粪便采取堆积发酵方式处理。

猜你喜欢
生产区奶牛场布病
做好牛场规划和布局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引种牛羊时布病防控策略
生产区黄磷储罐火灾的扑救对策探讨
Floating dairy farm 漂浮奶牛场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沧州市各县区增粮潜力分析
真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