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时祥
[摘 要] 河南省内乡县属山区农业县,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超10.67万hm2,由此带来的农业投入品不断增加和农作物秸秆废弃物堆积等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为此,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确保秸秆基本还田和农业投入品有序投入刻不容缓。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策;内乡县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3-123-2
近年来,河南省内乡县不断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安排部署,先后制定了《内乡县污染防治攻坚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全面落实河长制 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内乡县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1年)》《内乡县科学施肥技术工作方案》和《内乡县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工作方案。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化行动、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一系列专项工作,全面搞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深入持续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内乡县农业农村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明确了下一步工作重点,为全面改善农业农村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1 内乡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
1.1 开展农药减量控害行动
一是加强农药安全培训。仅2019年,内乡县印发资料6.3万份,培训干部295人,培训农民4 700人次。二是科学规范使用农药。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指导群众防治,做到科学用药、精准用药。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减少化学防控。2019年,内乡县共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2个,示范区面积0.127万hm2,辐射带动面积0.307万hm2,示范区内关键技术到位率在90%以上,绿色防控效果在85%以上,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率达26.2%。三是强力推进统防统治。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植保机械,组建了专业化防治队伍,努力实现对关键区域内重大病虫统防统治的全覆盖。内乡县共建立专业化防治组织46个,配备大中型植保机械总装备1 265台套。内乡县三大粮食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15.073万hm2,防治面积21.993万hm2,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累计面积30.080万hm2,有效地提高了防治效率和防控效果,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提高了农药利用率。据统计,2019年内乡县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6.9%,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5.4%,农药有效利用率达到36.5%,达到了农药减量控害的效果,超额完成了省、市规定的目标任务。
1.2 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宣传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的重要意义和好处,宣传秸秆还田技术,引导农民进行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料。2019年,内乡县发放技术资料、宣传资料1.2万份,组织宣传活动14次,组织现场观摩8次,组织技术培训18次。二是注重增施有机肥。借助有机质提升项目,南阳市共建设小麦、玉米、花生化肥减量示范方2个,面积0.413万hm2。狠抓秸秆还田工作,大力推广秸秆机械粉碎深耕还田技术,实施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项目,减少了化肥使用量。三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印发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和技术明白卡,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方,调整化肥使用结构,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提高肥料利用率。内乡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在90%以上,推广面积8.533万hm2;推广施用配方肥2.1万t,配方肥施用面积3.000万hm2。此外,内乡县因地制宜推广使用沼肥,开展炭基肥引进试验,实施有机肥替代项目等。
1.3 狠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要求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采取得力措施,及时对污水、畜禽粪便和尸体等进行收集、贮存、清运和无害化处理,防止排放恶臭气体,内乡县已建成病死畜禽收集点26个。推广“土地流转—有机肥生产—循环利用”三结合模式,重点推广牧原生猪“猪—沼—菜”循环经济养殖典型经验,因地制宜发展和推广“畜禽—沼气—农田”“畜禽—沼气—果树”“畜禽—有机肥—蔬菜(花果)”等养殖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建成生态养殖企业6家、有机肥加工厂2家,养殖企业流转土地(含山地、林地)超0.200万hm2。
2 内乡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农药污染
据统计,近年来内乡县农药制剂年使用量233 t,主要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及激素类农药,其中小麦使用量82 t,玉米使用量60 t,果树使用量20 t,烟叶使用量36 t,花生使用量15 t,其他作物使用量10 t。由于农民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农药利用率只有30%左右,尚有70%的农药残留于农业环境中。更有甚者,有些农民在农作物收获前还施用农药,结果一部分直接污染粮食、水果、和蔬菜等,农药喷雾实际附着于作物上的只有50%左右;另一部分则污染土壤、空气和水,引起人和动植物造成急慢性中毒现象。
2.2 化肥污染
因农民施肥方法不科学,化肥有效利用率低。據统计,近年来,内乡县每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达3.37万t。氮肥施用过量,利用率低,当年被作物吸收的占30%~40%,磷肥利用率为10%~15%,钾肥利用率为40~60%,流失的很大部分肥料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盐渍化,使土壤中氮、磷养分富集,致水体富营养化,使农产品和饮用水中有毒成分增加,影响农产品质量,危害人体健康。
2.3 地膜污染
据调查,内乡县年使用农膜899 t,其中地膜604 t,有近1/2地膜残留在土壤中,地膜残留较难分解,破坏土壤活性,分解后释放出有害的物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地膜污染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2.4 养殖业污染
据统计,内乡县猪、牛、羊家禽年存栏520.4万头(只),人畜粪便年产生量约400万t,约有44%的粪便直接用作肥料,30%自然排放,待处理利用的约占26%。直接用作肥料未作处理的依然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自然排放的完全污染环境,待处理利用的随时可能成为污染源。
2.5 农作物秸秆污染
据统计,内乡县农作物秸秆年总产量约为85万t,直接用作燃料的约占18%,用作饲料的约占21%,用作肥料直接粉碎还田的约占49%,用作基料原料、能源原料的约占2%,即使在禁烧力度非常大的情况下,也有焚烧秸秆现象,约占10%,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
3 内乡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策
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探索推进农业节能减排,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发展生态农业等综合措施实现标本兼治。
3.1 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通过宣传国家有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增强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意识,推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多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支持。一是秸秆饲料化,这是秸秆综合利用最有效、利用量大的一种方式。通过将秸秆进行青贮、氨化、微贮处理,饲喂畜禽,发展畜牧养殖业。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秸秆养畜,实行农牧结合,形成环保型农业结构和节粮型畜牧业结构,是一条符合内乡县县情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1]。
二是秸秆原料化。在农村能源建设中利用秸秆厌氧发酵产出沼气,即通过作物秸秆适配人畜粪便在厌氧条件下发酵产生含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可燃气体。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适应了现代化新农村的发展需求,同时消耗了大量的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可实现秸秆规模化处理的方式。
三是秸秆肥料化。秸秆在微生物菌种、净化剂等的作用下,定向转化成植物生长所需的二氧化碳、热量、抗病孢子、酶、有机和无机养料,进而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有机生产。该技术方便简单,运行成本低廉,可达到增产增收、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减少秸秆焚烧的目的,适用于温室大棚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是一个集生态、环保、经济等效益于一体的良性循环技术。
四是秸秆基料化。将秸秆粉碎后处理作为栽培双孢菇的基料,出菇早,产量高,品质好,得到了菇农的认可,被大力推广。
3.2 普及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
按照养殖场—沼气—农田“三位一体”的模式,大力发展循环产业。目前,内乡县农村户用沼气池有3万余座,绝大部分农村户用沼气池能正常产气。一座8~10 m3沼气池,每天可处理3~5头猪所产生的所有粪便(每头猪每天排粪量为2.5 kg左右),全年可处理粪便3 650 kg。按照使用新型高效沼气池技术,一年可产沼气380~450 m3,提供的能量能解决3~5口人五六个月的生活燃料,可节约煤炭1 t左右,可节省燃料费约760元。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组织培训班及现场会议等形式,宣传沼气建设在改善生态環境、改变农村环境以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形成“村村有专人管、户户有明白人”的良好局面[2]。
3.3 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
通过加强对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实施,大面积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近年来,内乡县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化肥贡献率提高了6.9%,同时平衡了作物营养供给,增强了作物的抗逆性,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提高了农产品品质。下一步要按照《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到2020年年底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75%,农作物化肥用量增幅下降1%以下,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达到50%,农作物秸秆养分直接还田率达到55%,机械施肥达到80%,从根本上改善农业面源污染的不利局面。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强化财政保障、加强社会参与,强化监测预警、加大科技支撑,多措并举,狠抓落实,确保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兰书林.南阳市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6):59-61.
[2]江建荣,邢旭英.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思考与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2018(6):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