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欣, 李琳琳, 马 静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急诊科,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淋巴瘤患者常需进行反复的影像学检查对早期化疗效果进行评价。目前,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是用于淋巴瘤患者检查的主要影像学手段,其具有价格低廉、检查时间短等优势,可对淋巴瘤的病灶大小、数目及对器官的浸润程度进行客观性评价[1],但它是单一部位的成像检查,且对患者机体具有一定的辐射性损伤[2]。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DWI)检查无需造影剂,无任何辐射性损伤,且检查安全性与可重复性较高,有望成为淋巴瘤化疗疗效评价的理想影像学检查手段[3]。本研究通过比较WB-DWI与CT对淋巴瘤化疗疗效评价作用的差异,旨在明确WB-DWI替代CT评价淋巴瘤化疗疗效的可能性。
选取本院血液内科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淋巴瘤的60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43例作为对照组。病例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22~65岁,平均(47.63±5.74)岁;临床分期:按照Ann Arbor临床分期标准[4],Ⅰ期10例、Ⅱ期21例、Ⅲ期18例、Ⅳ期11例;病理类型:霍奇金淋巴瘤(HL)1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49例(其中B细胞NHL29例、T细胞NHL20例)。对照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20~66岁,平均(46.78±6.02)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淋巴瘤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5];②无严重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肝肾疾病、造血系统疾病者;③无精神障碍、语言障碍、听力障碍者;④临床资料完整,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②合并免疫系统缺陷疾病[6]者;③治疗依从性差或治疗期间死亡者等。
全部患者均采用化疗,且在化疗前、化疗期间(1、4个周期后)与化疗后(8个周期后)进行WB-DWI和CT检查。
1.3.1化疗方法
11例HL患者采用阿霉素(Adriamycin,A)-博莱霉素( Bleomycin,B)-长春新碱(Vinblastine,V)-达卡巴嗪(Dcrbzine,D)方案,即ABVD方案,化疗8个周期。
49例NHL患者采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多柔比星(Doxorubicin hydrochloride,H)-长春新碱(Oncovin,O)-泼尼松(Prednisone,P)方案,即CHOP方案,化疗8个周期。
1.3.2WB-DWI
①检查仪器及参数:采用美国GE Signa HD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进行WB-DWI检查,梯度场强度为40 mT,切换率为150 mT/ms,采用磁体内置Body线圈,扫描序列为加短T1翻转恢复(STIR)-平面回波成像(EPI)-弥散加权成像(DWI),即STIR-EPI-DWI序列,扫描参数设置:重复时间(TR)=4800 ms,回波时间(TE)=67 ms,T1=180 ms,视野(FOV)40 cm×40 cm,层间距为1 mm,层厚6 mm,扩散敏感系数(b)为600 s/mm2。
②操作方法:取仰卧位于扫描床上,分5~7段进行扫描,每段30层,先扫描头部,嘱咐受检者平静呼吸,全身扫描范围从头顶至股骨中段水平,每段扫描结束扫描床自动进行下一段,每段扫描约2~3 min,完成全身扫描约需15~21 min。
③影像资料处理:将WB-DWI数据传输至GE AW4.3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经Functool 2软件包处理后采集三维影像资料、表观弥散系数(ADC)与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ADC)。对淋巴瘤患者选择显示清晰的3~4个感兴趣区(ROI),测量化疗前、化疗期间与化疗后,位于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共4个部位淋巴瘤病灶的ADC值,以平均ADC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测量期间充分避开淋巴瘤周围囊变、瘢痕、坏死、血管与脂肪等区域。对照组主要取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共4个部位的淋巴结选择ROI,其测量方法与病例组相似。
全部影像资料分析需取得两名资深放射科医师相一致的意见。
1.3.3CT
采用PhilipsBrillance 64层螺旋CT对所患者进行CT扫描。
显示符合率:化疗前,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淋巴瘤病灶大小、范围与数目显示符合率的差异。
ADC值:比较病例组化疗前与对照组之间研究对象颈部ADC值、锁骨上ADC值、腋窝ADC值、腹股沟ADC值,以及平均ADC值。
化疗疗效:比较患者化疗前、化疗期间与化疗后ADC值,分析WB-DWI评价淋巴瘤化疗疗效的客观性。参照《淋巴瘤化疗疗效评价标准》[6]将淋巴瘤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与疾病进展(PD)。
质量监控:一般资料由经严格培训的血液内科主治医师填写,由非参与本研究试验的资深医师核对录入相关数据,避免对结果产生偏倚。
化疗前,在WB-DWI与CT检查中,HL与NHL患者病灶周围血管、肌肉与脂肪等组织均呈低信号,病灶淋巴结呈明显高信号(P<0.05),经1、4、8个周期化疗后,WB-DWI与CT信号强度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05),第8个周期化疗后患者淋巴结大小、范围与数目均较化疗前明显改变。参照病理组织学检查,WB-DWI检查对淋巴瘤病灶大小、病灶范围及病灶数目显示符合率明显高于CT检查,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对淋巴瘤病灶的显示符合率的比较 例(%)
病例组颈部ADC值、锁骨上ADC值、腋窝ADC值、腹股沟ADC值,以及平均ADC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ADC值的对比结果
病例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ADC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化疗前、化疗期间及化疗后,CR、PR、SD及PD患者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CR、PR、SD与PD淋巴瘤患者ADC值比较
淋巴瘤是指淋巴结原发组织、淋巴结外组织或器官的疾患,按照临床病理特征将其分别HL与NHL。在我国,NHL为淋巴瘤主要病理分型,约占90%,且其患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7]。淋巴瘤是全身性疾患,化疗前、化疗期间和化疗后对病灶进行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利于临床化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8]。目前,WB-DWI是唯一可作为机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功能成像手段,其运用不同组织之间的水分子运动差异而形成影像学对比,并提供细胞水平上的定量定性化信息,并可观察细胞膜完整性与细胞结构的改变[9],对淋巴瘤的显示较为灵敏,尤其在显示以淋巴结侵犯为主的淋巴瘤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具有准确度高、灵敏度高、检查迅速、无辐射与无创安全等优点,有助于准确评价淋巴瘤患者的治疗疗效[10]。ADC值是经WB-DWI检查上测得的生物组织整体结构特点的弥散系数,是用于反映毛细血管微循环、水分子弥散与水分子扩散自由度的主要参数,经证实具有定量分析可行性[11]。淋巴瘤患者由于具有高核浆比例与高细胞密度使其在WB-DWI清晰显示并呈高信号。与正常组织相比,淋巴瘤细胞密度与细胞直径明显增加,水分子扩散受限,从而导致ADC值明显降低。相关文献显示,淋巴瘤患者平均ADC值(660±260)×10-6mm2/s明显低于其他肿瘤。因此,WB-DWI用于淋巴瘤化疗疗效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价值[12]。
本研究发现,在WB-DWI与CT检查中显示病灶淋巴结呈明显高信号,经化疗后WB-DWI与CT的信号强度较化疗前明显降低,但WB-DWI对淋巴瘤病灶大小、病灶范围及病灶数目显示符合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提示WB-DWI对于淋巴瘤病灶大小、病灶范围及病灶数目的显示能力更为直观。与健康者相比,淋巴瘤患者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及平均ADC值明显降低,经化疗后,病例组平均ADC值明显高于化疗前,并随着化疗周期延长,其平均ADC值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常规CT检查对于较小淋巴瘤容易出现漏诊现象,缺乏诊断特异性,而仅可针对局部的淋巴瘤局部病灶组织[13];WB-DWI是在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基础上结合STIR、EPI等技术,有利于降低背景信噪比,为采集较高信噪比的病灶影像资料提供可能,同时,WB-DWI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与软组织对比度,无需造影剂,检查费用适中等优势[14],作为无创性检查,WB-DWI可重复操作性与安全性高,可广泛应用于淋巴瘤的诊治评定期间,且结合本研究结果,WB-DWI检查对病灶范围的显示符合率明显优于CT,因此,WB-DWI可作为淋巴瘤患者CT检查的理想性替代检查手段。由于淋巴瘤细胞直径和密度较正常组织明显增大,限制了水分子自由扩散,表现为患者平均ADC值降低,而化疗通过破坏淋巴瘤细胞膜,严重影响细胞膜的结构完整性,增加细胞外间隙与病灶组织的扩散能力[15],患者平均ADC值升高。相关文献证实,随着平均ADC值的增高,淋巴瘤患者对放化疗的敏感性明显改善[16]。因此,通过WB-DWI监测平均ADC值改变幅度,可进而准确预测淋巴瘤患者化疗疗效与化疗敏感性,提示WB-DWI检查对淋巴瘤化疗疗效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有利于化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综上所述,WB-DWI与CT相比,WB-DWI对于淋巴瘤病灶大小、病灶范围及病灶数目的显示能力更为直观,总体上对淋巴瘤化疗疗效评价的能力优于CT,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也有研究[17,18]显示,WB-DWI容易受到脑脊液、心跳、呼吸等的影响形成伪影,进而影响ADC值的测量,因此,采用WB-DWI进行检查时,需要对测量ADC值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消除或屏蔽,对此,有必要在今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