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联合眼部B超在白内障术前眼底病检查中的应用

2020-09-16 01:55刘萍萍张靖东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眼底病晶状体黄斑

刘萍萍, 张靖东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眼科, 江苏 南通 226000)

白内障是指多因素引起晶状体混浊造成的视觉障碍疾病,WHO基于防盲治盲角度提出由晶状体混浊导致的矫正视力<0.5的病患为白内障。目前临床对该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尽管近年来显微技术、人工晶体植入技术等均取得了一定发展与成效,但仍存在术后视力恢复不佳的状况。相关研究证实,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受到眼底疾病影响,未合并眼底疾病者恢复情况优于合并眼底疾病者[1]。有资料显示,高达29%的白内障患者能够通过术前检查(特别是黄斑区检查)诊断出眼底病变[2]。目前临床除常规检查(眼压、裂隙灯检查等)外,眼部B超可显示眼球后段图像,不受晶状体混浊情况的影响,也可清晰显示影响术后视力的严重黄斑病变,但检查时存在眼位不确定、较难精确定位黄斑区位置等缺陷,限制了其应用[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清晰显示眼底病层次及部位,可发现黄斑区微小病变。有研究发现OCT能够检出B超难以检出的黄斑水肿、黄斑裂孔等眼底疾病,但面对严重晶状体混浊时存在“盲区”[4]。本研究旨在探讨OCT联合眼部B超在白内障术前眼底病检查中的效果,以期为白内障术前眼底病检查提供有价值的方案和参考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的220例患者(共326眼)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1例(149眼)、女119例(177眼);患者年龄51~83岁,平均(66.19±8.93)岁。纳入标准:①均确诊为白内障,并接受超声乳化摘除结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②均进行眼部B超、OCT检查;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②青光眼、眼外伤者;③眼球结构遭到破坏、有角膜病变等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因素;④检查配合度差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眼压检查、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以排除青光眼、外伤等眼部疾病),并接受眼部B超和OCT检查。

1.2.1眼部B超检查方法

采用SW-2100眼科A/B超声诊断仪(天津市索维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分辨率1664点×384线×256灰阶(侧向分辨率200 μm、轴向分辨率40 μm),探头频率10 MHz,聚焦深度24~25 mm。患者仰卧位、闭眼状态,常规涂耦合剂于眼睑皮肤,取水平轴向位,探头轻贴眼睑进行探测,声束方向平行于眼轴,沿纵切面实施平扫,以清晰显示视神经暗带和晶体,探测过程不断调整角度、方位,重点观察病变区回声、范围等,并进行双眼对比。

1.2.2OCT检查方法

采用Heidelberg Engineering GmbH Spectralis HRA+OCT激光眼科诊断仪(德国海德堡公司),扫描光源870 nm,扫描长度8~16 mm,横向分辨率10 μm,轴向分辨率5 μm,观察范围15°~30°,扫描速度40000 A-scan/s。患者取舒适坐位,调整头位固定于仪器镜前,指导患者注视扫描位,基于黄斑凹的中心点进行12、1、2、3、4、5点钟方向的六方位扫描,采集黄斑区视网膜检查图像,并进行视网膜结构的3D重建,观测病变区,诊断眼底病变。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检查方式对术前眼底病的检出情况

OCT检出59眼有眼底病,眼部B超检出23眼有眼底病,OCT联合眼部B超检出66眼有眼底病。检出情况详见表1。其中,眼部B超检出了OCT未检出的视网膜囊肿及OCT易漏诊的视网膜脱离(图1);而OCT检出了B超难以检出的眼底病,如:黄斑视网膜前膜(图2)、黄斑裂孔(图3)、黄斑水肿(图4)、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图5)、玻璃体黄斑牵拉(图6)等。

图1 视网膜脱离图像左图:眼部B超图; 右图:OCT图

图2 黄斑视网膜前膜OCT图像OCT检查示视网膜前出现一层高反射光带,分离于视网膜表面

图3 黄斑裂孔OCT图像OCT检查示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反射缺失,组织边缘肿胀

图4 黄斑水肿OCT图像OCT检查示神经上皮层反射光带隆起,见低反射暗腔

图5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OCT图像OCT检查示黄斑区见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点状、颗粒状中高反射信号呈钟乳石样变化

图6 玻璃体黄斑牵拉OCT图像OCT检查示玻璃体不全后脱离,牵拉隆起呈“峰”样

表1 不同检查方式对术前眼底病的检出情况(眼)

2.2 不同检查方式对术前眼底病的检出率对比

术前行OCT检查,对眼底病的检出率为18.10%,高于眼部B超的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079,P<0.05);术前行OCT联合眼部B超,对眼底病的检出率为20.25%,高于眼部B超的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59,P<0.05);术前OCT联合眼部B超对眼底病的检出率与O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402,P>0.05)。详见表2。

表2 术前不同检查方式对眼底病的检出率对比(眼)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不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黄斑水肿、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常见眼底疾病[5]。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出现的渗出、水肿会对视力产生影响,后期出血可引起牵拉,导致视网膜脱落,严重影响视力,重则失明,且非增殖期造成的黄斑部中心下凹也是导致视力下降的重要因素[6]。因此,术前进行病史询问和眼底检查尤为关键,将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客观预测术后视力恢复。目前,白内障术前眼底检查主要方式有检眼镜检查、眼部B超、OCT等。检眼镜难以早期发现眼底微小病变,尤其难以准确客观判断老年性黄斑病变、黄斑水肿等眼底疾病的发展状况。有研究表明,常规检查(检眼镜等)依赖于屈光间质的透光性,特别是晶状体混浊严重时,光线无法到达视网膜,很难发现病变,这造成术前潜在视力与术后恢复的一致性产生偏差[7]。眼部B超通过超声波反射检查眼球结构,具有无创、重复性强、操作便捷等特点,其不受屈光间质干扰,对晶状体后部组织能够清晰显示,相关研究表明,B超对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病变的检出率较高[8]。但眼部B超对后极部视网膜粗糙、隆起等可疑黄斑病变的分辨率受到限制,检出率较低[9]。有研究发现,黄斑中心凹厚度达300 μm时,眼部B超无法提示局部增厚,诊断假阴性率高[10]。故进一步探寻准确的检查方式成为研究重点。

OCT检查是以Michelson干涉量学为原理,凭借近红外弱相干光进行眼部组织照射,根据不同组织呈现的不同光源反射性,对眼透光组织实现断层成像,具有穿透力强、无创、分辨率高、敏感度高等特征,在眼底检查中颇受青睐[11]。OCT根据光学相关理论,选择性强化特殊结构的反射光,获取反射信息,以灰度或伪彩图像呈现断层结构,能够观测到显微形态,有助于追踪观测细微眼底疾病[12]。德国海德堡Spectralist HRA+OCT检查仪扫描速度快于传统时域OCT,可减少患者不适;870 nm扫描光源穿透性较好。Huang等[13]对1176例患者进行眼OCT扫描,在294眼中发现了黄斑病理,其中130眼(11.05%)表现出眼底散瞳检查未检出的黄斑前膜,占患眼异常的44.22%,提示OCT敏感度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220例(326眼)白内障患者术前检查中,眼部B超检出眼底病23眼,检出率7.06%;OCT检出眼底病59眼,检出率18.10%;OCT对患者白内障术前眼底病的检出率高于眼部B超(P<0.05)。本研究还发现,眼部B超难以检出OCT可检出的黄斑视网膜前膜、黄斑裂孔、玻璃体黄斑牵拉、黄斑水肿等眼底病。本研究中,OCT提示有11眼视网膜前出现一层高反射光带,即检出黄斑视网膜前膜; OCT扫描提示有6眼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反射缺失,即检出黄斑裂孔;以上眼部B超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但眼部B超检出了OCT因严重晶状体混浊而未检出的视网膜囊肿2眼及OCT漏诊的视网膜脱离5眼,表明OCT也存在局限,与Panthier等[14]研究结果相似。经分析认为,OCT主要获取断层图像,未能进行整个眼底的平面形态观察,若疾病没有涉及到视网膜各层,就可能出现漏诊。另外,晶状体混浊严重将影响OCT对眼部黄斑区视网膜的信噪比及信号强度,尤其影响后囊性、皮质性白内障的检查,使得OCT难以完成准确的生物学检测[15]。既往也有研究表明,OCT成像检出眼底疾病的准确性受到屈光间质严重混浊的影响,说明单一检查方式既有优势也均存在缺陷[16]。本文结果中OCT联合眼部B超检出眼底病66眼,检出率为20.25%,均高于眼部B超和OCT单项检查,提示OCT联合眼部B超检查有助于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前眼底病的检出率。

综上所述,OCT联合眼部B超检查有助于两种检查方式的优势互补,可有效提高术前对白内障患者眼底病的诊断准确率。

猜你喜欢
眼底病晶状体黄斑
激光光凝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眼底病的疗效及对视力的影响
《图说小儿眼底病》一书出版
细节护理对眼底病患者的实施效果及对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的作用
ELM及IS/OS完整性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预后视力的影响
白内障手术,该选哪种晶状体
裂孔在黄斑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
眼前突然一片黑?可能是它出了问题……
眼白的发黄区块是“黄斑”吗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对眼底病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