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四采油厂
杏北油田于1966年投入开发,1994年、1999年开始二、三次加密调整,2002年开始聚驱开发,2006年开始三元开发,形成了水驱、聚驱、三元驱并存的开发局面。开发50余年来,结合油田产能建设、系统配套和技术改造,形成了适应油田生产的油、气、水、电、控、信、路等地面工程系统,满足了各个时期的油田生产需求,保障了500×104t以上稳产35年,其中800×104t以上高产11年。截至2019年底,建成各类站库(间)727座、埋地管道10 000 km、电力线路2 000 km、油田道路2 000 km,地面各系统能力总体上能够满足油田开发、生产运行需求。各系统主要能力统计见表1。
表1 杏北油田地面各系统站库设施及能力Tab.1 Facilities and ability of surface system in Xingbei Oilfield
“十三五”期间,杏北油田除杏五区西部、杏七区西部及东部过渡带地区,其他区块的三采开发及三次加密调整基本全部覆盖,水驱产量比例维持在60%,三采产量比例40%,水驱增产空间在逐步缩小,三采开发呈现阶段性特点,总产量逐年下降。地面系统随新产能建设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已建老系统腐蚀老化加剧,三采后续水驱区块负荷大幅度下降,生产能耗刚性增长,效益变差。在此形势下,“十三五”期间大力实施地面系统优化简化措施,重点解决了各区块产注量不平衡、各系统负荷不均衡、各节点运行不顺畅等问题[1]。
“十三五”期间,杏北油田主要建设产能区块29个,基建油水井2 906口,开发方式包括三元复合驱、聚合物驱、三次加密调整、层系井网优化调整、扶余油层等。地面编制总体规划方案,统筹优化新、老系统,分年建设实施,确定了“三采能力接替利用、水驱能力优化利用”和站库布局、工艺优化简化的思路,围绕“控规模、降投资”大力实施“三优一简”技术措施[2]。
1.1.1 实施地上地下一体化优化
(1)编制总体规划,实施分期建设。充分结合开发安排编制区域多区块总体方案,分年分步实施,能力合一考虑,实现地下驱油错峰开发、地上规模错峰建设,有利于区块已建地面能力充分利用,达到控规模、降投资的效果。2015年编制杏七区东部Ⅲ块产能建设方案,同期统筹规划2016年、2017年杏七区东部Ⅰ、Ⅱ、Ⅳ块产能建设;2018年和2019年编制杏七区中部产能建设方案,同期统筹规划2022—2025年杏七区西部产能建设[3]。
(2)实施丛式井布置,合建地面设施。合理优化布井方式,建设丛式井平台,合建工艺管廊带、井间路、电力线路及变压器等,直接减少临时征地80%以上,减少永久征地48%以上。“十三五”期间杏七区东部、中部等产能区块建设丛式井1 184口,占总井数50%以上,有效减少了建设征地和基础设施数量,降低建设投资1.7亿元[4]。
1.1.2 合理利用区域已建剩余能力
(1)三采新增能力接替利用相邻区块剩余能力。利用相邻三采区块进入后续水驱阶段时机,新建产能接替利用配制、注水、供配电剩余能力。杏七区东部利用相邻杏六区东部已建配制、注水能力1.08×104m3/d,供配电能力0.61×104kW;杏七区中部利用相邻杏六区中、西部已建配制和供配电能力分别为0.62×104m3/d、0.59×104kW。“十三五”期间接替利用已建系统能力1.7×104m3/d,有效控制了新增处理能力规模。
(2)水驱新增能力全部利用区域已建系统剩余能力。新建产能全部进入已建转油站、脱水站、污水站等,控制新增站库数量。杏七区东部、中部利用已建各类站库17座,共利用剩余能力4.16×104m3/d,区域负荷率提高18%,实现了水驱产能建设零新增站库[5]。
1.1.3 优化区域新增站库建设布局
(1)区域布局上实施合建站。打破区块界限、管理界限,统筹水驱、三采能力,区域站库统筹优化布局汇入一体,能力融合在一起。杏七区东部、中部7个区块合并建设转油放水、污水、注水、调配等站库9座,有效控制了新增站点数量。
(2)建设方式上实施建大站。整合区域站场,站库建设采取集中建设、与已建站库相邻建设的方式,建设大型联合站。杏二十七联、杏二十六联、三元-7转3座大型合建站库整合了区域12座不同功能站场,有效减少了新增站点数量。
(3)运行模式上实施集中监控。站库建设同步实施集中监控,优化运行管理模式,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大型站库本站集中监控,例如杏七区东部水驱、三采污水处理统一建设沉降罐区、过滤罐区等,站场通行处设立中心控制室;中小型站库区域集中监控,例如杏七区中部三采区块注入站统一按照无人值守模式建设,数字化系统接入区域中心站场。“十三五”以来,产能建设同步实施集中监控站库13座。
1.1.4 规模应用成熟的简化工艺技术
应用的简化工艺技术包括:“两就近”集油,油井就近搭接进入已建系统;“单干管”配水,注水井就近挂接干线;“一变多井”供配电,单台变压器带多口邻近油井;“一泵多井”注入等。“十三五”期间减少建设计量间11座、配水间17座、变压器389台、注入泵169台,且泵房、管道、道路、电力线路、征地等规模均大幅下降,有效控制了地面建设投资[6]。
受原油产量递减、三采开发阶段性等因素影响,地面部分系统出现低输低负荷、运行高能耗等问题,围绕“调负荷、提效率”大力实施低负荷区域站场和站外系统工艺优化调整,优化区域负荷,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1.2.1 低负荷区域站场优化调整
(1)优化站外集输方向,实施低产低效转油站、计量间关停。针对部分转油站、计量间开井率低、产液量低、生产能耗高、地理位置偏远、生产生活管理难度大的问题,以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能耗为优化调整目的,实施低负荷站库的优化调整,采取调整采油方式、优化高产井集输方向等措施,将产油量>1 t/d井调整集输方向,将产液量<15 t/d井转为提捞井,将老化且生产隐患多的偏远转油站、计量间关停,减少管理节点。“十三五”期间,通过集输关系优化调整,共计取消计量间14座,核减低负荷转油站1座,减少用工65人,有效降低了生产运行成本和管理难度。
(2)开展后续水驱区块水、聚驱集输系统优化调整。首先优化区域系统负荷,实施后续水驱区块转油站优化合并。针对水驱转油站运行年限长、老化严重,聚驱转油站年限相对较短、负荷低,水驱处理系统见聚,聚驱后续水驱阶段含聚质量浓度下降至150 mg/L以下等问题,实施后续水驱区块水、聚驱集输系统优化调整,对转油站相邻建设、站外系统交叉重叠的低负荷区域站场优化合并,将后续水驱区块内运行年限长、老化严重的水驱转油站负荷,转到设施状况好、负荷低的聚驱后转油站,核减老化站库。近年来,共对6个聚驱后续水驱区块实施了集输系统优化调整,核减老化站库8座,减少用工79人,有效降低了老油田改造投资和生产运行成本。其次,优化站库平面布局,实施后续水驱区块脱水站优化合并。针对后续水驱区块水驱脱水站运行年限长、老化严重,聚驱脱水站设备设施腐蚀损坏严重,水驱产油量下降、聚驱产液及产油量下降,一、二段游离水脱除及热化学电脱水负荷低,水驱见聚、聚驱含聚浓度下降等问题,实施后续水驱区块水、聚驱脱水系统优化调整,对相邻建设的杏十二联水、聚驱脱水站优化合并,将2座脱水站场整合为1座,调整站库布局,优化岗位设置,减少用工29人,年节省运行成本435万元[7]。
(3)开展后续水驱区块污水系统均衡负荷、能力优化调整。针对水驱处理系统全面含聚、污水站年限长且老化严重,聚驱后续水驱含聚浓度下降、污水站水量下降造成负荷低等问题,实施水、聚驱污水系统优化调整,将运行年限长、老化严重的水驱污水站负荷转到低负荷聚驱污水站,提高系统负荷。在杏一~三区西部对杏十二联水、聚驱污水站优化合并,核减水驱污水站1座,污水处理规模下调28.6%。针对三元污水含聚、含表面活性剂浓度下降,污水站处理量下降,负荷减少,聚驱污水含聚浓度下降,区块内三元、聚驱污水处理站库紧邻均进入后续水驱阶段等问题,实施三采区块三元、聚驱污水系统优化调整,关停建设较早的三元污水站,将三元负荷转到低负荷聚驱污水站,提高系统负荷。在杏一~二区东部对杏六联三元、聚驱污水系统能力整合,核减三元污水站1座,污水处理规模下调71.4%。针对后续水驱区块注入水质调整,三采管网深度水需求调整为普通水,深度污水站处理负荷下降等情况,实施后续水驱区块深度污水系统优化调整,将运行年限长、老化严重的深度站污水处理负荷转移至低负荷站库,提高系统负荷。在杏一~三区西部关停杏十九深,能力转移至杏二十五深,核减深度污水站1座,深度处理规模下调21.1%。
(4)优化原油外输方向,实施油田脱水系统优化调整。杏北油田辖区内建有杏三、杏九原油稳定站2座,根据原油产量预测,“十三五”以后2座原油稳定站处理负荷持续较低,规模能耗偏高。通过与天然气公司结合,根据开发预测,保留1座原油稳定站即可满足生产需求。进一步结合各脱水站运行情况,受产量降低影响,部分站库低负荷高能耗、外输管道低输低负荷问题明显,管道沿程温降大,影响稳定输送。“十三五”编制并执行了杏北油田脱水系统优化调整方案,通过优化外输方向,取消杏三原油外输口,只保留杏九原油外输口1个。调整杏二联原油输送方向至杏九联,并核减管径;调整杏三联外输方向,经杏十一联输至杏九外输;对脱水站实施能力优化及配套调整改造,核减游离水脱除及电脱水器4台。采取上述措施有效提高了系统负荷,降低了系统能耗,脱水站外输温度平均下降9.5 ℃,生产耗气减少1 370 m3/d,在改造工程量较少的情况下实现系统能耗充分利用。
1.2.2 站外系统优化简化调整
(1)计量间、配水间优化合并改造。针对腐蚀老化的车厢计量间、配水间存在隐患问题,安全隐患治理与优化简化调整同步,采取优化合并与原址新建相结合的方式调整改造,优化核减计量间34座、配水间5座,降低改造投资1 872万元。
(2)集输、注水管网优化更换方式。针对站外老化管网频繁腐蚀穿孔问题,腐蚀老化更新与优化简化调整同步,单井集输采取“两就近”挂接优化方向,普通注水网适应开发水量变化对主、复干线合并调整,核减注水干线3条,管道更换节省53.3 km,降低改造投资3 093万元。
“十三五”期间,地面规划不断强化质量,提高效率,通过大力实施优化简化措施,“地上”与“地下”兼顾、“存量”与“增量”并重、“区块”与“区域”结合,实现源头提质增效。合计接替利用生产能力14.8×104t/d,核减中小型站场65座,少建站库25座,降低单井投资比例30%,节省建设投资5.7亿元。较“十二五”末,在油水井大幅增加2 472口情况下,计量间在453座基础上仅增加27座,转油站由51座不增反减2座,配制、注水站库由21座仅增加1座,变电所保持21座不变,各系统综合负荷率保持在60%以上的合理区间。
杏北油田“十四五”期间,开发安排杏五区西部Ⅱ、Ⅳ层系井网、聚驱区块,杏七区西部三次加密、聚驱和扶余油层等19个区块产能建设,基建油水井1 553口。届时油田主力油层三采开发全覆盖,加密调整基本完成,油田可持续发展潜力进一步削弱,在提高采收率新技术推广前,唯有控含水、提高产液量来保障原油产量,产注量部署呈现“一降两升”趋势,即原油产量缓慢下降,产液量逐年上升,注水量随产液量变化逐年上升[8]。从总体上看地面的各系统能力,脱水负荷率随原油产量下降逐年降低,其他设备设施负荷率随产液量、注水量上升呈现攀升,并且随产能开发的深入,深度水需求上升、三采水需求下降。各系统主要能力预测见表2。
表2 杏北油田地面各系统主要能力预测Tab.2 Ability forecast of surface system in Xingbei Oilfield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剩余储量劣质化现象突出,油田开发形势日趋复杂,地面建设难度日渐增大,投资控制难度日渐增加。“十四五”期间,杏北油田产能基建油水井1 553口,其中三次加密调整井762口,占总井数的49.1%,扶余油层井282口,占总井数的18.2%,合计1 044口,占总井数的67.2%。结合“十三五”经验,三次加密调整及扶余油层单井日产油平均低于1.5 t,单井建设投资在340~450万元之间,在油价持续较低的情况下,经济效益差,按照原油价格US$40/bbl评价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难以达标。
随着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十四五”期间20年以上的设备设施比例增加,规模和数量庞大的设备设施经过多年连续运行,腐蚀老化问题日益突出,早期建成的工艺和设备不能适应新的开发形势和生产需求[9]。各系统主要设备设施情况见表3。
表3 杏北油田地面基础设施情况Tab.3 Surface infrastructure in Xingbei Oilfield
“十四五”期间总体负荷率相对合理,但是存在部分系统和局部站库负荷率偏低的问题。
(1)部分转油(放水)站低效、低负荷。油气分离负荷率持续低于50%的转油(放水)站仍有5座,主要集中在杏一~二区东部、杏一~三区西部及杏四~五区中部,均处于后续水驱阶段。
(2)部分站库游离水脱除负荷率低。产液量逐年上升,游离水脱除负荷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受所辖区块处在不同开发阶段的影响,各站游离水脱除负荷差异较大,部分站库低负荷问题突出,其中杏Ⅱ-1脱水站及聚杏Ⅱ-1放水站游离水脱除负荷率均在35%左右。
(3)部分站库电脱水负荷率低。产油量逐年下降,电脱水负荷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持续30%以下,其中无新建产能规划的杏Ⅰ-1脱、杏Ⅱ-1脱、杏十脱负荷率均低于20%。
(4)部分后续水驱区块污水站负荷率低。后续水驱区块产液量低,污水处理量下降,并且区块注入水质调为普通水,深度水需求量下降,其中杏一~四区东部、杏四~六面积6座污水站负荷率在30%左右。五是部分区域注水站低负荷运行。部分基础井网注水量与后续水驱注水量持续下降,普通注水系统负荷率在50%左右,后续水驱注水系统负荷率在40%左右,有4座注水站负荷率低于40%。
杏北油田井网密度大、站库数量多,单位产量的设施规模远高于公司平均水平。2014年以来通过多渠道并举,快速推进了数字化的关键环节变电所和大中型站库的集中监控建设。但是,井间数字化覆盖率较低,整体应用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并完善。目前,已实现变电所无人值守覆盖率100%,大中型站库集中监控覆盖率81%,而井、间数字化传输由于点多面广,覆盖率仅为2%,需要加快整体推进的步伐[10]。
为适应提质增效总形势,杏北油田地面系统下一步要继续挖掘系统优化潜力,针对形势及问题,以“降投资、控成本、增效益”为目标,围绕“保开发、保生产、保安全、保效益”开展工作。综合优化产能区域、系统完善已建设施,在系统优化运行、工艺优化简化方面做好部署,通过产能优化、老油田调整、数字化推进、闲置设施利用,把站库数量控制好、生产能耗稳定住、企业用工减下去、系统负荷提上来,为油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地面保障。
针对新建产能多井低产、效益差的问题,继续大力实施“三优一简”技术措施,坚持地上地下一体化优化、系统能力优化、总体布局优化、工艺简化,统筹利用已建设施能力,控制新增建设规模,降低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推进标准化、橇装化建设,努力实现增井增产不增站,减人减编减能耗,提高油田综合开发效益。
(1)水驱、聚驱产能联合布站。依托已建站实施水驱、聚驱合一建设,流程分开,集中管理,控制建设投资和减少运行管理点,实现产能建设无新增转油站、污水站、注水站等大中型站库。
(2)扶余油层产能实施跨区块集中建站。针对扶余油层区块分散开发,依托已建站实施区域集中建设站场,分期部署实施,依托老站建设2~3座水质站满足10年10个区块的注入需求。
针对地面基础设施规模大、设备腐蚀老化、站库低效低负荷的问题,将区域优化调整、老化设施更新、安全环保隐患治理相结合,大力推广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实施“核减、合并、降级”等改造措施。通过缩减站库密度,优化站场布局,精简站场规模,均衡区域负荷,核减损坏设备,以提高设施完好率,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通过工艺改造、技术管理实现降成本、创效益。逐步推进杏北油田集输系统向外输口方向集中能力承载,污水注水系统在萨大路东西两翼、过渡带东西两界均匀分布调运。对已经进入或即将后续水驱阶段的杏一~三区西部、杏一~二区东部、杏三~四区东部、杏六区中西部、杏四~六面积的转油站、放水站、脱水站、污水站、注水站等站库,根据产注量和不同水质供需的变化,进行优化合并或降级改造,优化集输处理关系和系统运行模式,均衡区域系统负荷,调整生产工艺,利用富余能力,整合建设规模,核减或降级转油站5~7座、放水站1座、脱水站2~3座、污水站2~3座、注水站2~3座。
针对井、间数字化传输覆盖率低的问题,深刻认识未来油田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油田井多、站多、人少,地面建设优化有极限,但是技术发展优化可不断升级。为此,首先进一步加快未集中监控站场改造调整,对剩余的4座未集中监控站库安排投资渠道实现集中监控改造;其次,进一步完善较早实施的9座集中监控站库,确保2023年前实现大中型站场集中监控覆盖率100%。在此基础上,数字化油田建设的骨架基本形成,井、间数字化传输作为补充,结合产能对第四采油矿进行数字化油田建设,建立四厂先行试点,总结经验,以点牵线,以线带面。后期继续结合公司总体安排及投资形势,不断提质、提效、提档,逐步有序实现杏北油田的数字化建设及运维管理。
针对疫情和低油价带来的严冬,地面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能迁建利旧维修不更新改造新建,能转资重组调配不报废拆除新购,充分摸清家底、摸透能力,掌握已建设备设施情况,重点记录闲置的完好设备设施。对在系统优化调整中合并核减的站库设备设施做好统计归档,明确并捋顺资产再利用的标准和流程,实现能力利用、在用设备利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破厂区界限,在清楚自身的条件下建立与外单位资产互利互用的途径,实现信息共享、物资共享、资源共享。
面临新的形势,老油田地面工程系统要持续推进优化简化。
(1)转变观念。老油田随着开发的推进和发展,必将面临产量递减的趋势,油田开发生产效益会逐步变差,地面工程技术人员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成本”思想,挖掘已建系统能力潜力、设备潜力,合理提高能力利用和设备利旧程度,降低建设改造投资。
(2)适应形势。老油田逐步面临规模大、产量低、效益差的问题,要推进油田的高质量持续发展,在开发上要不断探索新的开发方式提高采收率,在生产运行上要不断控制生产能耗和用工数量。地面工程建设要适应这种形势,推进系统布局调整,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油田建设,加强科技攻关,研究应用成熟简化工艺,应用节能设备、橇装设备等新技术,从源头上保障油田长远健康发展。
(3)夯实基础。老油田发展到一定阶段,地面工程必然面临设备设施老化的问题,要做到与油田中长期开发规划充分结合,优化已建系统规模布局和运行负荷,优化新建产能建设模式,优化地面建设投资结构,在突出系统优化调整基础上,有序改善基础设施,夯实油田生产地面基础承载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