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璐
山东美术出版社
小时候读过一首叫作《中国课本》的诗,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请打开中国的课本/重温 一页汗水淋淋的山峦/那翠叶的舞蹈 青鸟的羽毛/刻在一片甲骨文上/还有先撇后捺的秦砖汉瓦”,只是我年岁尚轻,见识尚浅,不认识甲骨文,也未曾见过真正的秦砖汉瓦,我最初关于文化的启蒙,是从人教版的语文课本开始的。
我在还没有上学的时候,就已经捧着哥哥姐姐的语文课本如获至宝。那时候的我还不认识多少字,只能靠妈妈给我读,我看着书中精美的插图,听着妈妈朗读着优美的课文,不知不觉被领入了一个文学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钦佩于科学家不惜一切代价毕生追求真理的精神,感动于平凡人之间最质朴最纯粹的善良与温暖,惊叹于世界各地美妙的风景、奇特的习俗,更臣服于每篇课文精准且充满美感的语言……这是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我在这个世界里生活了十余年,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养料,这些知识和养料不仅仅是我应试升学的好老师、好助手,更重要的是,它们让我建立了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最基本的认识,成为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甚至指导着我现在的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最高目标从来不是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伟人”,因为“伟人”的出现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不是一位或几位老师的努力所能做到的。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于塑造更多的“真人”。“真人”勇于追求真理,敢于坚持真理,善于运用真理;“真人”不愿违背本心,不屑沽名钓誉,不惧强权威势,这样的人,才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只是这些描述对于学生来说太过抽象,究竟何为“真人”,语文课本给出了具象的答案。
“真人”是《一定要争气》里的童第周,在路灯下学外语,无数次地练习青蛙解剖实验,最终向老师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的实力;“真人”是《少年爱因斯坦》中的爱因斯坦,独立思考、挑战成规,最终在物理学界开辟出了新的天地;“真人”是《邓稼先》中的邓稼先,他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无我的奉献精神带领中国科研团队在茫茫大漠研制出了原子弹和氢弹……因为有了这些人,有了这些课文,我们所向往成为的“真人”有了具体的形象,他们犹如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不可能取得像他们那样的伟大成就,但至少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尽全力把错误降到最少,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读者负责;我们可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会抱着“大人永远是对的”心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孩子一同学习,向真理迈进。
我们的一生都在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学会了越来越多的知识,懂得了越来越多的道理,却很少听说有人迷失在了知识的海洋里,懂得越多越糊涂,面对矛盾的思想不知所措,那是因为我们并没有跟在琐碎的知识后面跑,而是将诸多复杂甚至相互矛盾的知识和道理融合在了自己身上,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发现了真正的自己,“学做真人”,大概就是如此吧。感谢语文课本,让我从孩童时代就踏上了“求真之路”,如今三十余载,收获颇丰,并将毫不迟疑地继续前行。
聪明往往是天分,而善良是一种选择,有时候善良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自己的利益,有时候善良意味着我们要付出一些额外的劳动,有时候善良意味着我们要承担一些旁人不理解的眼光,即使是这样,依然有许许多多的人选择了善良,除了天性使然之外,我相信这也与每个人受到的教育分不开,语文课本就对青少年塑造善良心灵的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善良最容易发生在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小抄写员》中儿子对年迈父亲的体贴,《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对残疾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父女之间平淡却感人至深的故事……人性本能的善在亲情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超越血缘关系的善意也同样让人动容,《亲人》中邻家奶奶与“我”之间互帮互助,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让人感动;《穷人》中本就极为贫困的夫妻毅然收养了死去邻居家的两个孤儿,让人敬佩;《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大字不识,却把“我”对《山海经》的渴望记在了心上,让人心暖。他们不是圣人,也不是伟人,却可以在特定的时刻迸发出夺目的光辉,值得人们永远铭记,这就是善良的力量。
语文课本中的善良简单且纯粹,篇幅的局限使得故事并不能如长篇小说那样充分地展开,但青少年就是在这从小的耳濡目染中懂得了善良的必要,我们选择善良,不是因为善良能带给自己多大的实际利益,而是因为善良本身是正确的。坚持去做正确的事情,能够获得物质给予不了的快乐与满足。善良的人如同春日暖阳,照亮世界,温暖他人;善良的人多了,就能彼此照亮,彼此温暖。
如今,当年捧着语文课本的我们长大了,渐渐明白世界上的人并不都像课文描述得那样善良淳朴,但我们相信他们是真实存在的,阿长、英子、叙利奥、桑娜和西蒙早已在我们的心里埋下了善良的种子,使我们无论遇见什么情境,都愿意以善意看待这个世界,而善意是可以传递的,经过传递产生的光芒,虽然并不耀眼,却足以照亮一个小小的阴暗角落。
蔡元培说:“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这“四育”中唯有美育最无迹可寻却又无处不在,因为美即是无所不在。
翻开语文课本,有山川河流之美:奇妙的五彩池、秀丽的桂林山水、壮观的黄果树瀑布……有人文风情之美:傣族欢乐的泼水节、蒙古族豪放的那达慕大会、黄土高原热烈的安塞腰鼓……有建筑之美:古老的赵州桥、威严的故宫、秀美的苏州园林……有饮食之美:甘甜的荔枝、紫红的桑葚、端午的鸭蛋、“万年牢”的糖葫芦……我们通过语文课本,足不出户就领略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人文风物之美,至此我们明白了美是多元的,浩瀚是美,秀丽也是美,细腻是美,粗犷也是美,我们的心胸便不再狭隘,能欣赏不同的风格,接纳不同的观念,这也许就是费孝通所说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最为特别的,是我们从语文课本上体会到了汉语独有的美,原来告别可以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更有何人说”的委婉,也可以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原来爱情可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追求,也可以是“君当若磐石,妾当如蒲苇,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坚贞,原来苦闷可以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愤慨,也可以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惆怅。语文课本中的汉语之美,让人心生向往,也让人油然而生一种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感。
语文教材是大多数孩子接触这个世界的开始,是语文教材教会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真善美。因此语文教材里课文的选编就显得尤其重要。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范文作为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是语文教材编选的核心。选取什么样的文章作为范文,既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还要依据语文教材的编选策略。[2]
行文至此,我回忆着语文课本中一个个精彩的片段,其实也是追忆语文课本陪伴我的那段青春,从小学到高中,读过的语文课本也有几十本了,有许多课文早已从脑海中淡去,被“背诵全文”支配的恐惧也早已消弭,当我在没有应试负担状态下重新翻开这些语文课本时,还是想由衷地赞叹一句:“真好!写得真好呀!”感谢教材的编写老师在我们懵懂无知的年龄为我们选出了最好、最适合的文章,这些真、善、美滋养了我们心中的一小块净土,使我们无论在何种处境,都能在这一小块净土里稍作休憩,养足精神,继续与黑暗对抗,朝着光明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