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衡
日前,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顺利升空,标志着北斗全球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提前半年全面完成。这是由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将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美联社的文章称,中国成功发射北斗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标志着中国在航天大国的发展道路上更进了一步”。文章指出,北斗系统可提供覆盖全球的授时和导航服务,成为美、俄、欧三大导航系统以外的又一选择。
北斗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近年来,开放的北斗正加速拥抱世界,“圈粉”更多国家。目前,中国北斗已先后与GPS、伽利略、格洛纳斯建立了兼容共识基础上的合作机制,并向上百个国家提供服务,用户数量达到“亿级以上”水平。完成全球组网的中国北斗,将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更加美好的体验,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活力。正如《日本经济新闻》所说,北斗系统在全球应用推广、开展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
日前,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齐崴教授、王跃飞博士团队在新型仿生荧光多肽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其研发的“彩虹色仿生荧光多肽纳米颗粒”,可作为天然绿色荧光蛋白(GFP)的潜在替代物。此项研究工作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
海洋生物水母中的GFP是一种能够发射绿色荧光的生物分子,著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教授因对GFP的定向改造研究,被授予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其开发的多色系荧光蛋白,被广泛应用于生命体系中不同尺度精细结构的精准动态成像。
齐崴教授、王跃飞博士的研究团队设计了12种含有苯基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或组氨酸的短肽,通过在N端添加疏水性二茂铁基团,使得多肽分子组装成球形荧光纳米颗粒,改变多肽分子序列后,肽基纳米颗粒能够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覆盖红、橙、黄、绿、蓝在内的整个可见光区域颜色,被命名为“彩虹色套装”。特别是在生理条件下,仿生荧光多肽展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光稳定性和靶向特性,并且使用简便、成本低廉,在生物成像与检测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深圳某科技公司研发的智能移动防疫机器人ARIS-K2,可以实现高效强力杀毒工作,有效避免易感人群与病毒接触,为养老院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ARIS-K2机器人顶部装有1个高清可见光摄像头和1个红外线测温摄像头,它可以识别过往人员并精准测量体温。环绕分布在摄像头下方的是6根具有MA认证的紫外线消杀灯管,它发射出的270μW/cm2紫外线光可在10分钟内有效杀灭半径6米内99%以上的病毒和细菌。机器人底部是一辆自主巡航小车,可以自动或由工作人员远程操控在指定的区域内精准移动,并灵活避障。
ARIS-K2机器人白天配合护工人员在养老院主要出入口全自动巡航执勤,一旦发现体温异常人员,会第一时间提示护工进一步观察诊断,在高效精准测量人群体温的同时,减少了养老院内病毒传播的风险。晚上,该机器人会根据规划好的路线,对养老院的活动室、读书室、食堂等公共区域自动实施全面的紫外线消杀,在避免人员接触的前提下确保护工人员工作环境的安全清洁,有效防范病毒滋生。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孵化企业自主研发的一项成果——“无创脑血氧监护仪”,取得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该设备可以无创、持续、实时、准确的监测脑、外周局部组织及四肢末梢的血氧饱和度,可以作为脑及局部组织氧供和氧耗状态的早期预警及评价指标,从而协助医护工作者优化脑及局部组织的氧供/氧耗平衡方案。
该监护仪的研发者称,他们采用数据无线传输方式,可以配合智能终端,应用于移动转运、封闭空间等特殊场所。设备中的无线脑血氧监测头带采用了穿戴式设计,可应用于高空、深海、高原等低氧极端环境,保证特殊环境、特殊任务下工作人员的颅脑血氧水平。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循环研究》杂志上发表报告称,他们在实验室中用人类细胞3D打印出了功能正常的厘米级人体心脏肌泵模型。研究人员称,这种能够发挥正常功能的心脏肌泵模型系统对于心脏病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而他们的成果向制造人类心脏这样的大型腔室模型迈出了关键一步。
研究人员优化了由细胞外基质蛋白制成的专用生物墨水,使其能够促进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增殖和心肌细胞分化,然后将这种生物墨水与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混合在一起,使用专门的3D打印机打印出类心脏腔室的有孔结构。干细胞首先会在该结构中扩增,不断提高细胞密度,然后再原位分化为心肌细胞。利用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实现了提高心肌细胞密度的目标,从而使心脏肌泵模型具有了正常的心肌功能,能够像人的心脏一样跳动。这一心肌模型长约1.5厘米,这样的尺度很适合小鼠模型,可被放置于小鼠腹腔,用于进行相关研究。
新模型会成为研究心脏功能的宝贵工具,用于追踪心脏结构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变化,研究心脏病药物和疗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