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万
【摘 要】 目的:探讨彩超检查肾结石患者肾动脉血流改变的对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现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期间于我院实施检查的240例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施肾结石患者为120例,将其设定为研究组,健康体检志愿者120例,将其设定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均实施了肾动脉血流彩超,对两组人员的将彩超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肾动脉峰值流速方面,研究组显著高于志愿者组(p<0.05),研究组肾动脉峰值流速与肾盂积水程度呈正相关(p<0.05),与肾结石部位关系密切。结论:肾结石患者会出现肾动脉痉挛,且痉挛程度与肾积水程度呈正相关,肾结石部为对肾动脉血流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超声;肾结石;肾动脉;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7-058-02 肾结石是晶体在肾脏部位沉积的产物,在肾脏、肾盂、输尿管等部为产生的石头一样的东西称之为肾结石。本文探讨了彩超检查肾结石患者肾动脉血流改变的临床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6年1月-2019年1月间于我院治疗的肾结石患者中选取120例纳入本次研究,另外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20例作为参照对比,肾结石患者组为研究组,健康志愿者组为志愿者组。研究组120例患者男76例,女44例,年龄在28-64岁之间,平均年龄(49.63±5.31)岁。志愿者组120人,男64人,女56人,年龄23-71岁之间,平均年龄(51.26±5.26)岁。研究组患者均经临床X线和二维超声确诊,符合临床肾结石诊断标准,其中肾内结石35例,肾盂结石42例,肾盏结石43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有对比意义。
1.2 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对两组参检人员进行检查。取样宽度为2mm,探头频率设置3.5MHz,5.0MHz,调整彩色标码至最低,调至70-80%彩色增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滤波[1],以清晰显像为标准。取被检人员仰卧、侧卧、俯卧位,连续观察3个以上心周期的肾动脉彩色血流频谱,继而停帧对Vmax(收缩期最大血流速)、Vmin(舒张期最小血流速)、RI(仪器自动求出阻力指数)进行测量,对比两组被检人员数据[2]。
2 结果
2.1 两组肾动脉血流参数对比 对两组被检人员实施取样,并测量他们的肾动脉指标(Vmax、Vmin、RI),研究组三项指标均高于志愿者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另外,观察所有患者检测结果发现,肾动脉峰值流速会随着肾积水程度的升高而升高。
2.2 肾结石部位与肾动脉血液关系 将120例研究组患者按结石部位进行分组,肾内结石组35例,肾盂结石组42例,肾盏结石组43例。结果显示,肾盂结石和肾盏结石两组的Vmax、Vmin、RI指标显著高于肾内结石组(p<0.05),又将肾盂结石与肾盏结石组的Vmax、Vmin、RI三项指标进行对比,肾盂结石组显著高于肾盏结石组(p<0.05)。
3 讨论
肾结石在患者肾内、肾盂、肾盏部位移动,会对肾内感受器进行刺激和压迫,引起交感神经中的缩血管神经发生反射性兴奋,从而造成肾动脉和肾毛细血管收缩[3]。血管管腔收缩会增加肾动脉压力,肾细小血管收缩导致血管阻力增大,从而增加动脉血管峰值流速[4]。相关研究表示,血流速直接受血管痉挛程度影响,与血管痉挛程度呈正相关。本文研究对两组被检人员的血流参数进行了对比,研究组肾结石患者Vmax、Vmin、RI三项指标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组(p<0.05)。将120例肾结石患者按结石部位分为三组,肾内组、肾盂组和肾盏组。肾盂结石组和肾盏结石组的Vmax、Vmin、RI指标显著高于肾内结石组(p<0.05),肾盂结石组此三项指标显著高于肾盏结石组(p<0.05)。根据本文研究结合相关资料可以得出结论:结石在肾内运动会刺激缩血管神经,刺激程度越严重越容易引起腎脏积液,增高的肾内压力刺激肾内感受器导致肾动脉痉挛。由人体解剖结构进行分析,肾脏内活动空间由大到小分别是肾盂、肾盏、肾内。结石活动动空间越大,对肾动脉刺激越严重,肾动脉表现痉挛越重,肾动脉血峰值流速越高[5]。
综上所述,通过彩超检查肾动脉血流情况,可为肾结石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段唯.健康体检中应用彩超诊断肾结石的临床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9(23):222.
[2] 马文娟,何芳,李辉, 等.健康体检中应用彩超诊断肾结石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20):108-109.
[3] 李颖.彩超在诊断泌尿系统结石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8):18-19.
[4] 陈思艳.彩超在诊断泌尿系统结石中的效果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75):155-156.
[5] 仇海燕.健康体检中应用彩超诊断肾结石的临床价值[J].医药前沿,2017,7(31):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