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2020-09-15 16:24李雪梅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

摘要:加强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促进全社会形成劳动价值体认的重要途径。要让劳动教育深受学生喜爱,可在营造劳动教育“平易味”“生活味,~‘综合味”“探究味”“哲思味”等方面开展深入思考与实践,不断开拓味趣相映、行知共生的劳动教育路径。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综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B-0079-03

加强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促进全社会形成劳动价值体认的重要途径。我国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一直都列在课程体系中,《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更是再次提到中小学劳动教育,明确提出“出台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和劳动教育指导大纲,修订教育法将‘劳纳人教育方针。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内容纳人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可见,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把劳动教育做得深入学生内心、深受学生喜爱,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立足校外实践基地,笔者提出“五味”劳动教育主张。

一、亲近如邻:平易味

劳动教育存在场依存性和工具依存性特点,学习和操作大多指向具体可感的事物,伴随着人与工具、与材料、与物体的相互作用。选取平常可见的,而非贵重得高不可攀的工具材料实施劳动教育,不仅符合校外实践基地成本控制要求,也渗透这样的认知:劳动教育与我们是这么的亲和近,只要有劳动观念,劳动材料随时就有,劳动随时可以开始。如“手工编织”单元,学生采来几片棕榈叶,去除叶脉,棕榈条几经穿压,一条条小鱼跃然而出;找来几捆稻草,搓出草绳,盘成圆饼状,同时注意将每相邻两个圆周绑定在一起,一个草盖头就完成了;几个线团,几根长针,加上上行与下行的针法,围巾、袜子等小物件可以自己编织出来。“手缝”单元里,几块碎布条、一点点PP棉,简单的针线包,可以缝出布偶玩具、环保手机套……这些与学生零距离的事物,没有高深的理论、抽象的逻辑,没有昂贵的代价,亲近易得,不经意就加深了对恬静生活和简约适用审美观等方面的认识。劳动之乐,简简单单。

二、活力如泉:生活味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生活是劳动教育的源头活水,劳动是生活不能缺失的重要部分。作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玩有所得、动有所获的成长乐园,校外实践基地真正应该做到处处皆生活、处处真生活。从学生人住宿舍开始,生活劳动课程就可以开始了:他们分工合作,有人去打开水、有人去领取床上用品、有人打扫房间、有人打扫走廊,有人倒垃圾。叠被子时同学之间比比谁的“豆腐块”更有型,打开柜子,看看谁的衣物叠放得更整齐;在食堂用餐时,学生志愿者轮值,为同学分发饭菜;晚上电影结束后,对使用过的场所进行打扫复位;“农家菜肴烹饪”项目中,学生赤脚下水去摸鱼,摸不到鱼就只能比别的小组少一个菜,摸到了鱼自己剖解、自己配菜;到蔬菜大棚定量采摘蔬菜,在农家土灶生火烧饭烧菜,分工合作清洁整理炊具、餐具;离开基地前,对宿舍进行彻底的整理,给下一批学生留下舒适的生活环境等等。这样的劳动教育,既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同时又引导学生走向未来可能生活,体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劳动之美,不言自明。

三、多科如织:综合味

学生与知识应是一体化共在,要达成共在,就要让学生与知识真正发生关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最近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大背景开发了“人与役”课程,颇有启发意义:该课程从政治、历史、科学、生物、心理几个学科角度人手,分别开发出“众志成城,凝聚中国力量”“寻找身边的逆行者”“在疫情下学会成长”“近代疫乱简述”“黑死病”“流感”“非典”“疫情笼罩,我该怎样调整情绪”等20余个专题,使“人与疫”课程丰满充盈、开合有度、梯次有序,不同兴趣、不同专长的学生在其间都能获得不同的思考和成长。课程设计和融合可谓磅礴大气。

劳动教育过程是对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就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同样要注重打开多学科视角,建立跨界思维,“整合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艺术、思想品德等学科知识与学习方法”[2],跨人社会、经济、心理、法律、环境等各领域。如“迷你粽子”课程,把端午习俗、非遗意义、芦叶采摘、用料配比研究、粽子成本测算、各地区口味偏好、“伴手礼”制作、营销体验、中国传统佳节与“洋节”人气倒挂现象研究等融合进去,让劳动教育与经济效益、社会发展、人情交往、美学理论、工具技术变化等相融相通、综合延展,达成知识的综合化、情境化、生活化,形成学生的关联思维习惯和品质。劳动教育之厚实,自然流溢。

四、求索如渴:探究味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先生基于教育实践观察,指出:“中国在大规模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方面很有效,使得学生在这方面的‘均值高。”“与‘均值高同时出现的另一个现象是‘方差小,也就是两端的人少,出众的人少。”事实上,要改变“方差”小的现状,离不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求知欲、创造性”,各学科教学、各教育领域都有此要求,劳动教育也不例外。

劳动教育中,很多时候可能会始于模仿,但不能仅仅终于模仿,一定要著力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敏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在问题解决、创意物化中,彰显个性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保护探究欲望、培植创新精神。教师可引导学生经常进行“加减乘除”式思考。加:高度、厚度、数量、组合方面的加法;减:减轻、缩小、省略、压缩等;乘:放大、扩大、增添功效、找现象与结果间的联系;除:除去此部分代之以彼物、去除缺点、改掉不便不足之处等。这些技法的渗透,能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打开多角度思维模式,形成颠覆传统眼界的习惯。如在“垃圾分类”课程教学时,学生将捡拾到的不同类别垃圾分别投向对应垃圾桶,在除法思维驱动下,突然有学生说道:“如果能实现垃圾自动分拣多好呀!”于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衍生出了智能分拣探究活动,利用机器人套件中的光电传感器等,制作“垃圾分拣机”,试着用机器人“眼”“皮肤”等,识别履带上传送过来的垃圾,控制其向不同垃圾桶投送。学生人迷地设计、试验、修正、再试验,兴奋写在脸上。认知活动与技术活动同步,动手与动脑紧密结合,思维爬坡与自设愿景相随,劳动衍生的喜悦,经久不消。

五、升华如翼:哲思味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教学活动的起点和落点,如果仅停留在同一个平面、同一个高度上而没产生差值,就会平淡无味,绝无灵动、点睛、富有冲击力之感。毫不夸张地说,校外实践基地课程教学的最终落点,应是引导升华,就是指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学习主体与认知对象发生深刻的交互作用,产生真实体验,并将学生在此过程潜藏的多角度思考、多层次心理感受发掘出来,达到认知上的精炼提高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实现了这一点,立德树人的目标才得以达成。劳动教育,不能够少了这重要的一环。

“丝网花”课程课堂上小组作品展示环节,组长将制作的梅花送给自己的班主任老师。于是,班主任被委以“说两句”的重任,结果,班主任道出了该小组的秘密——这几位学生平日视数学为最难学学科,但制作丝网花时,困难重重、窘况连连,几经摸索和一对一辅导才脱困。班主任笑向:“数学学科与之相较,孰难孰易?”学生笑答数学学习更容易些。在小组总结时,他们发出“事非经过不知难”的肺腑之言,引起全班共鸣。“手磨豆浆”一课,学生交流感受时,得出“一颗普通的豆,能得到豆浆、豆腐、豆皮、豆花等一系列食品,普通中蕴含着不平凡”“大地给予了我们最慷慨的赠予”的真切感慨,还引发了“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工艺技术孰好孰坏”的辩论;“农家菜肴烹制”课中,学生交流说:“虽然辛苦,但红军长征时,连饭都吃不上,我们要珍惜一粥一饭”“与小伙伴们在一起劳动,一点都不觉得苦和累,味道不怎么样的菜都觉得特好吃,同样的场景,如果只有我一个人在,就没这种充实快乐感”。有了这样的提升哲思,劳动教育自然有不一样的神韵。

当然,劳动教育中还有很多的况味,在此不一一赘述。只要教育者心系学生主体,不断开拓味趣相映、行知共生的路径,劳动教育,必定深抵学生内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點[J].人民教育,2019(5):20.

[2]姚正燕.承继耕读文化传统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J].生活教育,2019(10):25.

责任编辑:石萍

收稿日期:2020-03-18

作者简介:李雪梅,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江苏张家港,215600)副主任,高级教师,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大学生社区法律服务的困境及对策
多媒体时代的受众反馈
加强计算机技术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应用
宁夏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情况调查及分析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高等美术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分析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