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芸
摘要:随着安徽省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和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如何应对并解决现阶段日益增长的老龄人口和不充分不全面的养老资源和制度保障之间的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养老金融发展现状入手,剖析安徽省现阶段养老金融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安徽养老金融发展的措施。通过安徽省养老金融的发展来缓解安徽省社会养老矛盾。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金融服务;养老金融
一、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一)老龄人口比例高,老年抚养比逐年上升
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即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安徽省自1998年就已进入老龄化阶段。数据显示,2018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323.6万人,比2017年增加68.8万人,增长1.1%,同2010年安徽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5950.1万人相比,共增加373.5万人,年均增加46.7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8%。从年龄构成来看在全省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159.7万人,占总人口的18.3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820.2万人,占总人口的12.97%。同2017年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0.59%。纵观近五年来安徽省老年人口数量变化情况,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逐年提高。2014年全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12.32万人,占总人口的11.71%。截至2014年年末,这一数据已经增长至820.2万人,占比达12.97%。
(二)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根据《安徽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预测,安徽省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20年,快速老龄化阶段。2020年,全省60周岁老龄人口突破1200万人。第二阶段,2021~2045年,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2046年起,重度老龄化阶段,60周岁老龄人口比重超过30%,并持续增加。
二、安徽省养老金融发展现状
(一)政府已出台相关政策助力养老金融发展
1. 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支持养老服务业的信贷需求。各地政府性投融资平台、政府出资担保机构应积极为城乡社区养老公共服务设施、福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提供信贷担保服务。鼓励担保机构为养老机构提供信贷担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机构融资难的问题,有利于民营养老机构升级基础设施,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和贴心的养老服务。
2. 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养老服务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加大贷款贴息度,在现行补贴标准基础上,将智慧养老服务主体贷款贴息比例提高10%。创新金融产品,对符合条件的从事智慧养老服务的个人和小微企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支持。政府加大贷款贴息,能够缓解养老机构贷款难的问题,并且减少了养老机构需要还的利息,大大减轻了养老机构的还款压力。
(二)金融行业开始探索金融助力养老服务新模式——以安徽某公司“养乐宝”为例
2016年开始安徽某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就针对民营养老机构存在的融资难问题和养老机构和行业人员进行洽谈,耗时2年时间成功开发出了“养乐宝”标准化金融产品,探索出了一条运用融资租赁手段服务养老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养乐宝”产品已覆盖安徽、湖北、山东等地,合作养老机构50余家,累计实现资金支持24笔、金额7697万元。
在2016年,阜阳市某一个养老院面临消防改造的问题,但是资金不足成为其面临的首要难题。传统的金融机构主要依据企业的盈利情况来发放融资,由于不少养老项目开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盈利的周期长。银行对养老机构融资设置了比较高的壁垒,使得该养老院无法从银行中获取融资。针对该养老机构存在的融资难的问题,“养老宝”的出现帮其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
三、安徽省养老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保险“三支柱”发展不平衡,养老保险融资渠道窄
安徽省存在着养老保险“三支柱”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安徽省居民主要依靠第一支柱公共基础养老金,但是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却发展滞后。
目前,安徽省的养老保险体系中存在着第一支柱“一支独大”的现象,养老保险融资主要来源于基本养老保险和现收现付的融资方式,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责任过重,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发展不均衡。
根据安徽省2018年统计年鉴可知,安徽省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稳步增加,由2010年的3432478增加到2017年的10202349万元,在8年内增长了近3倍,然而,离退休人数由2010年的1774880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3228587万元,离、退休人员数量也增加了将近2倍。而每年的累积可用结余资金增长缓慢,养老金支出却在持续增加。同其他省市比较来看,結余积累额处于中游水平。安徽省还没有发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抵出的情况,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存在着企业年金规模和覆盖面小、企业和职工对企业年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结构不均衡等问题。目前安徽省已初步确定了职业年金的计划数量,上线了部分信息系统,参保对象为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含中央驻皖单位,,预计参保职工为180万人,不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数(7541145)的24%。
(二)商业银行缺乏针对性的产品及服务
1. 商业银行开发的养老金融产品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根据《养老金融蓝皮书: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8)》报告显示,银行开发的养老理财产品从期限和收益等角度来看,和其他非养老型理财产品类似,没有较大的差异。一些老龄金融服务产品的功能也并未体现养老的长期化,稳健性属性。商业银行开发的养老金融产品缺乏针对性,推出的养老金融服务往往是把自身各类产品作为基础,并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对金融知识的匮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不了解等特点。因此这些产品对于老年人来说,存在相应业务操作复杂、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其养老的需要等问题。
2. 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养老金融业务体系
商业银行的保险、理财、大额存款等业务都属于零售部门管理,虽然从表面上看各大商业银行都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开拓老龄金融服务领域,但是实际上银行普遍都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养老金融业务体系,养老金融的相关业务都挂靠在银行的零售部门或者各大金融服务公司,并没有成立针对老龄金融服务的部门。在日常的银行业务办理的过程中,老年人来办理业务时,还需要取号排队等待较长的时间才能办理业务,银行还未设立专门为老龄人服务的绿色窗口,没有设立专门的养老金融服务的窗口。
(三)保险机构缺乏创新型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近年来,国家对商业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随着各项政府支持政策的出台,商业养老保险在众多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比如,养老保险业务范围扩大、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增加等等。但是依然存在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种类少、资产规模小、同质性强等问题。根据向日葵保险网的信息显示,我国经营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公司共有47家,共计提供31种养老保险产品,其中大多部分是分红型保险,并且养老产品都具有较大的同质性。新型的养老产品类型相对较少,一些根据老龄人身心特点设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和重大疾病保险明显偏少。长期护理保险和重大疾病等保险由于投资成本大、承担风险大、收益率低等特点而较少提供。除此之外,根据《养老金融蓝皮书: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7)》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在金融消费中受骗的概率逐渐下降,但超过 60 岁时被骗概率重新回升,高达 26.1%。此外,50 岁及以上中老年在金融活动中被骗比均高于其他年龄段,尤其是受骗金额在 10 万元以上的人群中,50 岁及以上中老年占比高于其他人群。保险机构未能根据老年人年龄大、对金融保险知识的匮乏、风险意识低等特点加强对老年客户群体养老保险知识的宣传和引导,提高老年客户的风险识别能力。
四、完善安徽省养老金融的措施
(一)商业银行构建综合性的养老金融体系
根据广发银行2016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多轮针对50岁以上人群的深度调研的数据显示中老年人在金融服务中存在以下问题,分别是:资金安全与保值需提升、网点排队时间长、养老金及各类费用缴纳手续费高、刷卡购物优惠低、增值服务覆盖不全、缺少情感关怀。商业银行应该针对以上问题,构建综合性的养老金融体系。
首先,商业银行可以推出专属50岁以上中老年的“舒心卡”,集理财服务、支付结算、增值服务、超市商场优惠等于一体全面满足中老年客户的核心金融需求。老年客户群体可以用专属于他们的“舒心卡”进行理财产品的购买,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针对老年客户群体的理财知识的欠缺和风险意识不足的问题,银行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为老年客户举办防金融欺诈、用卡安全知识的讲座和金融知识普及的活动以此来提高老年客户群体的防诈骗意识。在支付结算方面,每当老年客户群体用“舒心卡”进行支付结算时,会有随机立减优惠,满足老年客户群体的日常消费需求。银行还可以免除老年客户群体的开卡工本费、柜面跨行转账、手机银行跨行转账等四项支付结算费用 。在增值服务方面,持有“舒心卡”的客户群体可以享受网点服务专窗绿色通道,有专门的为老年客户群体服务的窗口,免去老年客户群体的排队烦恼。在超市商场优惠方面,银行可以定期和老年客户群体所在社区的超市、商场合作开展商超刷卡享折扣的优惠活动,惠及老年人的衣食住行。
其次,商业银行应该设立养老金融事业部,由一个部门专门具体开展养老金融业务,而不是把养老金融相关业务挂靠在银行的零售部门或各大金融服务公司。在研发老龄金融产品时,要开展深入仔细的调研,深入到各大养老社区,仔细的询问每个老人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根据老年客户群体的需求,量身定制养老金融服务。相关产品研发出来后,还要和其他部门进行讨论沟通,耐心的倾听其他部门的意见。在产品推向市场之前,还要进行小范围的试点。根据试点的情况,不断的修改,最后再推向市场。
(二)保险机构创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
目前保险机构开发的养老保险产品主要为分红型、万能型寿险和具有投资性质的传统保险。产品的同质性强,缺乏创新性。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和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出安徽省,安徽省出现了大量的“四二一”和“空巢家庭”的家庭结构。农村由于青壮劳动力的流失,出现了失能、低能老人无人照料的问题。很多老年人在晚年缺少关怀和照顾,老年人长期护理险和重大疾病险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在2016 年 7 月,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社会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在全国15个城市展开。然而,从试点情况来看,社会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范围有限,难以满足人们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这种情况給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保险机构应该创新养老保险产品,积极的参与到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设中来。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目前存在着保险费用偏高、给付条件有待优化、配套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保险机构应当加大产品的创新力度,提高产品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针对保费较高的问题,保险机构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适当的调整保费。经济发达地区,保费可以相应的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保费可以相应的降低。针对给付条件的问题,保险机构应该放宽给付条件的认定,取消“保险事故必须由意外事故导致”的条款,给付条件的认定必须做到科学化、标准化和专业化。针对配套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加快制定有关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法律法规,实现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和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的协调发展。保险机构应该发挥自己长处,与一些专业护理机构开展合作,让被保险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长期护理服务。
(三)加大银保协同力度,打造养老金融“生态圈”
银行业与保险业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银行业与保险业应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合作,打造综合的养老金融生态圈。
第一,将银行和保险的产品组合在一起,逐步实现银行与保险产品的有机结合。通过产品的整合来满足客户的资产的增值、保值、传承等综合金融需求。
第二,银行和保险可以共享客户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来预测客户的潜在需求,根据客户的潜在需求来描绘客户的精准画像,以此来优化客户服务体系。通过共享客户资源可以减少对客户的多头打扰,为客户提供高效、精准、便利的综合金融服务。
第三,銀行和保险业可以加强战略合作,打造老年护理、老年医疗、老年消费和老年金融等养老一条龙服务,打造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比如说广发银行深度参与中国人寿“大资管、大健康、大养老”发展战略和“三点一线、四季常青”的养老产业布局。中国人寿打造的国际一流养老养生社区“养老嘉园”园区已经加入广发银行智慧金融元素,将金融ic卡和社区卡合二为一,推出“嘉园通”手环,该手环可以实时监测运动、心率、睡眠,还可以通过一挥手就完成支付,给老年客户群体带来更加安全便捷的支付体验。广发银行深度参与中国人寿养老社区建设为银行和保险业加强战略合作提供了具体的范例。
五、结语
在安徽省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发展养老金融服务能够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也有助于安徽省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强老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银行和保险业的战略合作,安徽省的养老金融将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给安徽省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素勤,刘美真.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完善老年金融服务的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20(05):96-102.
[2]张晟.关于我国老龄化趋势下养老金融发展的思考[J].现代金融,2018,38(11):40-41.
[3]李丹.建设综合养老金融生态圈——访广发银行副行长宗乐新[J].中国金融家,2018,16(02):54-56.
[4]王起国,扈锋.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困境与出路[J].浙江金融,2017,36(10):59-65+72.
[5]张素勤,吴迎蝶.我国老龄金融服务供需矛盾及化解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21(05):112-118.
[6]方伶俐,胡潇.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困境与创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35(17):84-87.
[7]江雅慧.安徽省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现状分析[J].时代金融,2017,38(35):74-75+78.
[8]冯静生,宋士坤.养老产业发展中金融服务策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北京金融评论,2017,10(04):122-136.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