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城市”与“智慧城市”的互动机制探析

2020-09-15 16:13朱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文化治理智慧城市

摘 要:文化遗产是提高城镇建设水平的重要资源优势,而借由艺术的路径能够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切实做好区域景观要素的艺术史信息保护与管理,并通过智慧型科技平台将其融入城市文化的展示之中,可以营造出传统遗产价值与现代社会功能互动共荣的公共美学空间,促进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在习近平文艺思想和互联网思想的指引下,深入探索“艺术城市”与“智慧城市”的互动机制,创建一系列个性鲜明、风格独特、技术先进、媒介发达的城市品牌,既是中国特色“美丽城镇”建设的发展目标,亦是强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以及提升地方政府文化治理能力的推进器。

关键词:“艺术城市”;“智慧城市”;空间景观;文化治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杭州艺术地理的空间结构与景观分型”(14NDJC030YB);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时代的艺术生产——基于‘人文城市与‘智慧城市的互动视角”(2016J024)研究成果。

英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大师彼得·霍尔(Peter Hall)曾定义了世界城市的全球模式,城市要创造条件与提供技术、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才能真正把“宜居”和“创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其实正隐含着“人文”与“智慧”对接的创造性构想。诸如北京、上海、香港等我国重要城市分别致力于“国际都市”“世界城市”“创意城市”建设,并各自成为代表中华文化的地理标志。城市凭借其规模和连通性优势,在激发区域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引擎作用。截至2019年底,我国IPv6地址分配总数排名已跃居全球第一,黨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发展基础上的智慧社会,倡导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新型城镇化的空间生产特点就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五位一体的空间正义价值,这就要求单一的政府管理转变为多元的公共治理,全面构建创新驱动机制、统筹协调机制、共建共享机制、开放包容机制、绿色发展机制[1]。城市治理体系的创新,已经成为对城市竞争力具有长期影响的六大全球性趋势之一。在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城市化浪潮中,如何发挥城市的最大功效,全面提高城市竞争力,确保可持续发展成为关键性议题。提升地方政府的文化治理能力,以更加有效地对接科技创新,应当是突破瓶颈的重要路径。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区域艺术地理空间建构

“互联网+”时代的本质是连接,文创产业的重心是附加值,艺术附加值让产品有温度,智慧连接使通路更顺畅,文创软实力和科技硬功夫的融合令城市变得更有活力、更有情趣。在城市的营造与成长过程中,民众所秉承的思想和理念对城市形象的塑造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地方政府不断提升文化治理能力。2016年7月,《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出台,为我们描绘了数字产业和数字社会的前景,同年12月又发布《“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作为指导各地信息化发展的行动指南。在产城融合的两端都实现智慧化,杭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包括基础设施、体制动力、政策环境、人文精神、生态条件等方面,也鲜明地体现在智慧型城市经济产业链上,杭州所涉及的门类占比2/3,在全国市场份额中占比1/3,并且已有三区两镇入列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19年6月,首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CNIRC)聚焦互联网基础资源产业运行,为城市的智慧化建设提供了互动共荣和创新发展的新机遇。由此,我们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的“人文城市”大框架下细化出具备可操作性的“艺术城市”概念,并将其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对接,依照特定的城市面貌和文化形态,打造高度科技化、媒介化同时又具有典型区域美学特色的标志性艺术地理空间,接轨即将到来的高阶智慧城市新起点——“数字孪生城市”(Digital Twin City)。

(一)“艺术城市”

“艺术城市”是文化型城市概念下的一个新提法,虽然众声喧哗却基本上没有明确的学理界定和建设标准,且已有的相关成果都是从公共艺术或旅游开发的角度来进行阐述,总体而言并未触及其整体性规划和多元化特征。刘彤、蒋骏雄最早在2011年阐述过“艺术城市”是一座城市综合运用各种具有历史、文化、民族意蕴的艺术元素所形成的体现该城市在世界范围内“唯一性”的鲜明的城市符号[2],他们的相关研究在2014年结集出版为《艺术城市基本理论与评价指标体系》。亚洲艺术节联盟主席陈圣来在其2013年所著的《艺术节与城市文化》中,尝试从艺术节的视角来谈文化城市建设,但主要针对的是少数国际性大都市的创意产业,并不具有普适性。我们所论的“艺术城市”建设,应当围绕特定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历史文化展开,它以区域美学精神的源与流来勾勒、彰显和延伸城市文脉(urban context),而在“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上则具有与“艺术城市”融合的最大可能性。

(二)“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标志性动力,2010年国内开始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自2013年起平均每年中国知网上的相关文章达到1000篇以上,其中2013年1236篇,2014年1454篇,2015年1405篇,2016年1511篇,2017年1641篇,2018年1674篇,2019年1840篇。不过,这些文章绝大多数都是探讨“智慧城市”的基础要素、运行管理、公共服务、技术支撑、法律保障、效果评估六大体系,基本上无出政务、经济、资源、能源、交通、环境等各类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管理,较少见到从文化方面论述的概念清晰、指标精确、体系完整的具体内容。目前主要有上海交通大学张书成教授直接提及,“智慧城市”从起初的商业性需求扩大到更多的公共服务领域,必须从“人文城市”的高度来加以观照[3]。“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模块中包括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信息设施、科教文化和应用集群五大功能平面,而只有集中联动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的突出价值。

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创纪录的31.3万亿元,GDP占比34.8%,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榜单上名列前茅。杭州则率先进入智慧城市建设3.0版阶段,在“中国新型智慧城市”的“互联网+”社会服务指数上名列前茅。在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智慧化改造升级完成之后,将资源有效地分配给文化领域,连接城市各组单元的人文数据,打通“神经元网络”(network of neuron),统筹云计算平台、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交换中心、开放算法平台、数据应用平台,围绕以城市文脉为核心的历史信息进行全局实时分析并调配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建设一座特色鲜明的“艺术城市”,应当注重围绕文化遗产来进行,通过“智慧城市”的技术平台,用智能型科技帮助城市进行决策和思考,打造一座能够自我调节、与人亲密无间的城市,将宁静的历史气质与热切的现代活力相融合,对区域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设计,多元叠加当下的生活情境,既能保留原有的风貌,又能反映崭新的风气。也就是说,需要呈现出时尚的“复古”气息,而非单调的仿古保护。比如把有着城镇居民日常审美经验的杭州上城区南宋“御街”和余杭区良渚遗址打造成为古都文化、中华文明的记忆场所,通过建立充满亲和力和趣味性的“粘性都市”(adhesive city)景观,形成具有典型江南美学特征的杭州艺术地理空间,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

二、“艺术城市”与“智慧城市”

联动发展模式的价值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注重人文城市建设”,代表着我国从经济型城市化向文化型城市化的重大转型;同时要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此即“美丽城镇”之两翼双轮。“人文城市”框架下的“艺术城市”(Artistic City),可以成为与“智慧城市”(Smart City)互动共融的组合对象和联结桥梁。浙江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连续多年超万亿元,2018年更是突破2万亿元,当年杭州市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收入也首次突破万亿元关口,在全市当年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中占比达到24.8%。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桐乡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其中第二点就是要“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这正说明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中,文化治理的成果将扮演重要的参与和领导角色。永久落户嘉兴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就以“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长期主题,探索数字经济、网络社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提供新动能,培育新增长点,贡献全球治理中国版方案。而乌镇本身的城市文化与科技建设,就生动诠释了“艺术基因”和“智慧基因”的高度融合,像乌镇戏剧节、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等艺术项目,正描绘出“互联网+中华文明”高度融合与创新发展的广阔蓝海。

(一)理论价值

历史城市景观(HUL)在广义上包括人文和生态景观,人文本身的概念要大于文化,而文化的范畴又大于艺术,文化向上延伸达到人文的高度,向下则探及艺术的平面。相比“人文”和“文化”,“艺术”在当今时代最具传媒性、公共性特征,其操作性、实效性更强,因此也最具活力。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而通过艺术思维、模式、手段的介入,借助智能化信息平台,可以基于系统性原则对城市内的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复原历史城市景观,有效避免由于现代城市肌理的隔离效应而出现的城市历史碎片化、孤岛化现象。以城市艺术史为主线,将散落分布的各类文化遗产通过视觉符号整合为有序的体系,借力数字人文社区(digital humanistic community)强化历史信息、文化资源、美学精神的创造性传播,有机嵌入“智慧城市”的信息网络,最终形成传统艺术和当代美学双峰并峙,文脉传承与城市发展齐头并进的和谐局面,生动打造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和美学内蕴的“美丽中国”城市品牌。

(二)应用价值

艺术与科技的互动实践,使得历史文化遗产不再是城市管理者的政绩包袱,而转变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本和动力,尤其是借助“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更便捷、更精确的网络式、数字化嵌入。艺术既可以作为具体内容应用于城市建设实践,又可以作为具体手段将文化的其他内容进行审美化处理。凭借“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种技术支撑平台,选择城市区域中具有经典历史价值和美学风格的艺术区块(片组、群落),连接已有和待开发的旅游景点。尤其是一些原本湮没无闻的遗址,不仅要对它进行风貌保护,而且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更好地将其作为基础设施,全面考虑其新的用途、功能,设计无破坏性、有人文内涵的创新项目,精准有效地嵌入“智慧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的人文城市、智慧城市的大方向,紧随信息化竞争与发展新阶段,将审美经济嵌入大数据战略,扩大中国特色“美丽城镇”品牌的凝聚力、感召力、辐射力和影响力,从而全面推动“艺术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

许多国家都在探索如何将城市文化遗产融入公共空间,使民众能够在美好的往昔生活体验中,以更积极的姿态融入城市化语境。借由艺术的途径和方法,未來城市空间的拓展具有了无限的可能。尤其是在老建筑和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organic renewal)过程中,艺术元素的运用成为激活历史密码的重要手段。而运用智慧科技平台,艺术地理空间的营造将不会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事业,社会参与度得到极大提升。规划设计是一门让城市更美好的艺术学科,今天它已不再是精英人群的专属艺术,而是全体民众协同创造的新艺术,每个人的责任都是要让其生活的城市变得更美好。城市管理者需要做的,是号召与组织公众积极介入城市微空间(micro space)的更新[4],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复活那些散落在社区、街巷中的不规则、小尺度的“失落空间”(lost space),运用各种奇思妙想将其改造成文化景观,并且在做好互联网市场规范的前提下,利用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OTT(互联网电视)、P2P(互联网借贷平台)、CDN(内容分发网络)、IDC(互联网数据中心)、MEC(移动电子商务)以及云存储、5G移动、智能家居等技术平台,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传播效应,助力地方政府和公共机构优化城市人文风貌,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促进城市健康发展。2020年是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收官之年,同时也开启了向更高的城镇化2.0版迈进的序幕,“智慧城市”在此大背景下正在重塑产业格局。随着创意经济在全球文化版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使得软性生产力即软实力的组合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亟待对于城市人文精神、美学价值、休闲生态等进行系统性理论阐释,在厘清“艺术城市”的概念、内涵、模式的基础上,勾勒出路线清晰、目标明确的建设蓝图,全面对接未来的“理想城市”规划,即走向数字孪生城市的最高形态——通感城市(Synaesthetic City),这也是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的主题“城市交互”(Urban Interactions)的现象级术语。通感城市作为实体城市的灵魂,正在建立一个全球化的超级智能网络。而数字科技也将极大地赋能于审美经济和创意产业,打造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风格的“艺术城市”群落。

三、借助智慧科技营造杭州艺术地理景观的

城市发展目标

杭州市政府“始终坚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最大政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投入是回报率最高的基础性投入,保护和发展‘鱼与‘熊掌可以兼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理念,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5]。而通过智能科技解决人文元素融入社区和公众的难题,可以打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文化经济体,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多亲近城市文化遗产、感受所在地美学情境的新途径。总部位于杭州的阿里云数据中心已经基本覆盖全球主要互联网市场,形成与微软、谷歌、亚马逊等国际巨头的竞争态势。运用智慧型科技全面梳理城市艺术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破译城市文化基因(cultural gene),赋予其时代内涵与崭新形式,可以高效地延续传统的生命力。杭州以“智慧建城,人文兴市”为指针,明确“文化古都,艺术名城”的定位,在南宋皇城遗址公园、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有效结合当代创意,提炼古文明和美学元素营造艺术特色鲜明的历史城市景观,同时借助智慧型科技推动遗产保护利用,促进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带动产业升级、板块增值、人才集聚,最终达到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实现与北京、上海、香港、的差异化城市治理模式。“艺术城市”在“互联网+”时代的语境下,是一种含金量极高的“人文城市”发展模式,旨在将城市打造成为文化多元、知识创新、设计领先、媒体活跃、智慧交融的中心地带。杭州未来的城市发展目标,是力争使上述五大方面居于国内领先水平,为中国城市建设力避“千城一面”现象和问题积累经验、提供样本,并争取进入顶级的全球城市(Global City)行列。

(一)文化多元

杭州正面临着如何提升“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命题,尤其是要提高全社会和民众对于区域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以良渚古城、南宋皇城遗址公园为契机建设新时代的艺术之城,提升市民生活品质,聚集优秀人才为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贡献智力和才情。

(二)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全球城市区别于一般城市的價值体现,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的杭州,也要培育“海纳百川”的文化精神,将科技、经济、教育、艺术等产业融合,让城市文化生产与传播借助产学研一体化以及信息化技术研发提升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地位。

(三)设计领先

创意设计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灵感和创新动力,它不仅催生着高附加值科技产品的设计,也带动了具有现代管理与经营性质的创意产业,保护和利用好良渚古城、南宋皇城遗址,把杭州打造为“文化古都,艺术名城”,将更快捷有效地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

(四)媒体活跃

“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应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层面体现其立体效能,推动城市文化和美学形象的塑造,使之在更大范围内体现出辐射力和影响力,即传播媒介在杭州的城市发展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以文化引领经济、服务社会的桥梁作用。

(五)智慧交融

杭州正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慧型经济,未来三十年杭州将继续朝着国际性“艺术城市”的目标迈进,“智慧城市”建设对基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意产业的带动以及由此兴起的文化创新热潮,将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6]。

全面推进“人文城市”与“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是杭州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只有把硬技术与软文化进行系统整合,才能形成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建设美丽城镇、美丽中国,关键在于升华城市管理者对于美的理解,因此我们需要大量的专家型城市管理者或者说“城市管理艺术家”。力图最大限度地将城市历史故事及其反映的文化习俗等软资源进行可视性审美物化,并且通过加工包装、整合营销,使其转变为一种可以进行市场交易并且带来经济效益的公共美学产品,也即具有“审美经济”(Aesthetic Economy)属性的商品。第一个例子是位于杭州凤凰山东麓的南宋皇城大遗址。这里是杭州“老底子”气息最浓郁的地方,栖云寺、万松书院、梵天寺经幢、圣果寺遗迹、老虎洞窑址等人文景观散落其中。然而这里的文创小镇却充满着思想活力与技术魅力,像凤凰御元艺术基地、LOMO创意谷、凤凰1138、风铃45工坊、凤凰公社、山南·劳伦斯等文创产业园区,就兼具文化遗产的古旧与创意工场的时尚,显示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无穷魅力。目前,杭州上城区以八公里江岸线为主轴,打造出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南宋皇城小镇、望江金融科技城的“艺术+科技”的“三组团”产业格局。第二个例子是2019年7月成功申遗的杭州良渚古城遗址。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余杭区接下来可以进一步探索适合遗址保护利用的“艺术商业模式”,推动从国家遗址公园到国家文化公园的转型,以文化遗产美学的视角强化文旅融合、产城融合机制,围绕智慧良渚、文化硅谷,设计之都、美丽之洲的总体目标,在“互联网+”布局思路下统合区域传统艺术资源,在遗址核心区外部建设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的文化公园体系,塑造气韵生动的大遗址审美经济形态。

2018年11月,奥地利新丝路协会副主席昆特·皮特尔(Guenter Pytel)在国际美术教育大会上阐明,艺术机构要注重创建和完善新兴智慧城市中的文化枢纽,充分运用智慧科技来打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区域合作模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7]。未来的世界城市文化治理(cultural governance)模式,应当是凭借更高层次的“智慧城市”的建设,通过高精尖科技手段和智能设施实现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的互动相谐,同时借助网格化管理手段开展卓有成效的“艺术城市”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不断提升我国各地城市品牌的文化含量、美学价值和传播效度,这也是国家竞争力中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国特色“美丽城镇”的发展目标与实现路径之一。

四、杭州探索“藝术城市”与“智慧城市”

互动机制的实践经验

在“智慧城市”与“艺术城市”的互动机制建立中,杭州市政府重视“孵化器”(incubator)在城市文化创新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在文化治理层面积极推进创意产业、审美经济、艺术金融机制建设,力避缺乏长远和总体考虑的不合理区域规划、行政管理和产业导向,在“美丽城镇”标准体系的大框架下,细化“艺术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实现人与文化资源、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营造交叉领域的创新氛围,发挥地方政府文化治理职能,建设全要素智慧服务网络,降低艺术商业的创业门槛和经济成本。今天,能够更高效地利用“智慧城市”所提供的科技条件来激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国家和地区,很有可能会在将来占据世界中心,反之则被边缘化。我们要抓住“互联网+”驱动数字经济强势崛起这个大好机会,利用数字全息技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理想和热情,使文化更有效地引领“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必须由人文学者、管理部门、技术团队三方共同协调推进,为各种产业技术在城市文化和美学上的运用预留出足够空间,并且相互协作、同生共荣,为城市生活品质的优化提供重要支持。具体而言,互动机制的建立必须满足三个前提条件:

第一,确定“艺术城市”和“智慧城市”对接的理论边界,包括发展目标、实施手段、呈现表征等方面,从而通过智慧型科技来激活文化积淀,彰显文化特色,凸显文化生机,形成具备大众消费市场和社会参与意识的新型城市发展理念及其基本形态。

第二,整合“艺术城市”和“智慧城市”对接的实施路径,即从单纯的资源数量向空间可及性迁移,从单向度的政府供给向产业创新和大众消费迁移,比如运用大数据提炼和锻造鲜明的城市美学特色,根据市民和游客的消费习惯来设定文化产品供给。

第三,制定“艺术城市”和“智慧城市”对接的保障措施,即订立数据分析标准、建设规划标准、评估修正标准、过程控制标准,强化原生数据,延伸数据的直观性和可视性,促进以文脉延续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理性、有序、和谐地进行。

美术馆公益活动、商场艺术展览等“艺术城市”系列产业,可以通过智慧化小区覆盖社区各类公共场所,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归属感。作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典范,杭州“钱江新城”毗邻凤凰山南宋皇城遗址,历史人文、生态环境、高新科技在这里形成了和谐交融的局面。杭州的经验就是,遗址博物馆不能成为孤独的单体,而必须融入当代城市背景,实现从考古遗址公园向城市文化公园的转型,承担起深度描绘(deep mapping)的角色,即凸显出沉淀于一个点(地方)的丰富历史意义,把历史细节串联起来做多角度、多层次、多模态展现,包括实物、图片、记忆、文字、声音等,创建“多声部历史文本”,达到空间寻古的目的[8],使市民和游客在历史情境中理解遗址的意义。在高端科技的助力下,跨媒介展示(cross-media display)成为常态,在利用视觉美学符号展示生动的南宋历史风情的同时,也引入其他艺术媒介来创造全息语境,比如江南丝竹音乐节、浙派古琴艺术节等。通过对南宋文化遗存分布图的线上展示,达到高度相似的实景展示效果。围绕南宋博物院建设,还可以编制超媒体南宋艺术地图,标示南宋画院、名家故居、工艺作坊、文玩商铺等具体信息,展示国内各地南宋文物调查发掘、维护修缮及数字化建模成果,体现遗址的纪念意义、审美意义、教育意义和激励意义。只有了解历史城市景观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和变化的形态和元素,即空间联系性和时间延续性,才能较好地把握其物化及演变的基本规律,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最大限度地营造出整体的意境[9]。

作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的重要节点,杭州顺理成章地融入了“一带一路”的时代语境,未来可以南宋历史风貌复原为主题,利用较为完善的“智慧城市”系统集中展示丝路文化亮点,比如依托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建立丝绸之路艺术数据库,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公众生动感知南宋艺术所承载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基因,真正实现城市文化遗产的资源化和社会化兑现(socialized cash)。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针对文献和图像不完整的问题,弥补仅仅通过历史片断难以进行景观复原的缺憾,当然,在展示时需要遵循原真性准则。在复原设计中重建和再现历史场景,应该注意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媒介,在对采集样本进行缜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三维数字手段展示南宋建筑形制与城市风貌。围绕南宋画院这道独特的艺术风景,通过多元展示使整座城市都浸润在南宋美学的历史情境中,同时体现出国际化大都市的风采。当前可以展开的工作是利用已有资源展陈有关南宋文化的艺术史数字地图,包括各种西湖图画和南宋临安坊巷图,从政治、商业、军事、社会、园林等角度全面复现南宋皇城与临安都城的历史景观。杭州学者姜青青借助计算机“透视”,经过对宋代史料的细致考证,以全景式的宋版图复原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咸淳临安志》中的“京城四图”,记载临安城内外地名信息1582条。南宋画院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异常丰富,如果以这个主题作为南宋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工程的亮点之一,将可能在城市文化公园建设和遗产保护利用方面形成一张金名片,并助力未来的申遗。

2019年全球互联网经济大会指出,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而疫情期间这个趋势更加明显。此前浙江大学“大数据+数字人文地图创新团队”就联手美国哈佛大学共建中国首个综合性学术地图发布平台,对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和卷帙浩繁的古今文献进行可视化呈现,这对于南宋皇城大遗址的艺术展示也是极为有利。城市智慧网络的完善,使得我们能够以全息展示的方式复现南宋画院中的杭州城市景观风貌,凸显南宋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标志性地位。最直接的途径,就是以数字建模、全息投影的方式进行“光画”展示,并运用艺术地理学方法在各个社区创设经过编码的在地理艺术史展示单元,展示类型主要包括:湖山胜览类如陈清波《湖山春晓图》,城楼官署类如夏永《丰乐楼图》,皇城宫苑类如马远《华灯侍宴图》,水边亭榭类如夏珪《西湖柳艇图》,民居住宅类如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市井百业类如李嵩《货郎图》,文士风雅类如马麟《静听松风图》,舟车交通类如马和之《早秋夜泊图》等。“艺术城市”与“智慧城市”互动机制的探索实践,可以为地方政府的文化决策、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智力支持,通过信息共享和知识传递充分发挥传统美学资源的文化传播功能。在习近平文艺思想和互联网思想的指导下,杭州将紧密契合十九大报告从艺术人文的视角助力中华文明的世界表达,为阐释全球城市文化治理的中国方案做出贡献。

五、打造文艺心、科技核的中国特色“美丽城镇”

科技与艺术的跨界合作能够建立新的发展模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各地“智慧城市”的提及频率虽然较高,却往往由于缺乏总体规划而多处于零散建设状态,创意不足,即围绕“智慧城市”这个重心建设文化产业项目集群的进程相对迟滞。因此,必须打破“智慧城市”与“艺术城市”的壁垒,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创新效应,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建立文化创新平台,激励和汇聚各类主体资源,打造智慧型城市艺术空间。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更多关注“内在”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把文化遗产作为城镇之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应当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载体来建设中国的“美丽城镇”[10]。要想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以感召力、凝聚力和辐射力取胜,即必须重视这三者的合力。通过艺术的路径将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使“艺术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发展共联互通,为城市转型打造新的增长极,同时避免城市扩容中的“文化失衡”(cultural imbalance),最大程度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美丽城镇”建设提供典型范例和标准模板。城市传统艺术空间的有序组织,可以在当下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动的时候,使城市居民较易于获取加拿大学者艾伦·卡尔森(Allen Carlson)所称的日常生活美学(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资源[11],以有效避免公共精神危机,达成社会复合主体的身份共识与文化认同。

当前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一般只是简单地将信息系统纳入管理轨道,缺乏观念重组意识和机制创新思维,亟待实现“超前治理”方面的突破[12]。地方政府不断完善文化治理体系和提升文化治理能力,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题中之义。做好了这点,就可以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文化机制,体现出较高的创新力、协同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激发区域和城市有机更新的活力,保障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之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艺术角度讲,就是要对城市艺术资源加强布局、优化配置,完善设施建设、产品供给、智慧服务的体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新近成立的“智慧城市”学科专业,就是回应上述社会需求最重要的高等艺术教育成果之一。“艺术城市”凭借其功能性优势,成为改善公共文化空间、美化公共文化景观的最佳路径之一,如今它更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将这种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在当下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智能型科技将极大地助益于培育当地文化生长力和创新力,有效开发城市文化资源,营造城市美学空间,展示城市魅力,彰显城市品格,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美誉度,满足城市居民审美需求。在历史城市景观的塑造中,杭州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南宋临安都城考古数据进行可视化交互操作,以及建立良渚遗址群落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充分挖掘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并改善其表达方式,探索大遗址及相关文物的数字化复原即“混合重组”(hybrid reassemblage),建立三维虚拟空间展示系统,增强人们对古代文明信息的审美接受效度。因此,“艺术城市”与“智慧城市”在一个恰当的互动机制的调谐下,完全能够协同发展、协同创新。杭州具有科技、资本、人才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能够聚合起众多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大师,比如把良渚文化的玉石、陶器、木作、竹编、丝麻纺织,南宋书法、绘画、金石、陶瓷、服饰、戏文、刺绣等各类艺术元素,借助智慧型科技创造性地运用到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上,并且推行适度的“高级订制”(haute couture)。此外,还可以利用大量被排除在学术研究、标本留存以及博物馆陈列资源之外,经济价值相对不高的低端文物(即品种、纹样重复的出土碎瓷片、粗陶器等)开发衍生艺术品,通过互联网分众营销激活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明基因、南宋文化密码,使之为当代杭州城市生活增添无限情调与魅力,而这也必定会成为“供给侧改革”在城市文化生产领域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内罗毕建议)中规定,“保护”的内涵是“鉴定、防护、保存、修缮、再生,维持历史或传统地区及环境,并使它们重新获得活力”[13]。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新常态带来新机遇,新发展催生新愿景。城市管理者需要深刻领会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关于“人文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具体表述,从战略角度来树立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南宋皇城遗址、良渚古城遗址是杭州宝贵的文化资源,如今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借助媒介与科技的力量,使文化资源升级为产业资源,在不放弃保护的前提下增强遗址的审美观赏性和公众参与度。世界著名的大都市无论其建城时间的长短,往往都拥有艺术化的城市形象和品牌,有效提升了其竞争力和吸引力。一座城市的历史底色和文化积淀无论多么精彩、多么丰富,都必须紧随时代的步伐才能增强自己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信息和媒介技术的极大发展,为基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艺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人文型”与“智慧型”衔接与嵌合的联动发展模式,对于杭州打造风格新颖、特色明显、内蕴深厚的“美丽城市”形象有莫大助益。总而言之,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艺术城市”“智慧城市”互动机制,为实践新型城镇化积累足够的经验,并在这种经验的实证过程中取得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建设成就。

参考文献:

[1]陆小成.新型城镇化的空间生产与治理机制:基于空间正义的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6(9):94-100.

[2]刘彤,蒋骏雄.艺术让城市更美好:浅谈“艺术城市”概念[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1(2):89-101.

[3]张书成.“人文城市”理念为“智慧城市”建设解围[J].学术界,2014(5):37-40.

[4]白鸽,王丽.关于未来城市微空间的探索[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6):290.

[5]王国平.城市怎么办(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6.

[6]陆建非,高峻.先锋之城:上海未来全球城市形象[N].文匯报,2015-01-05(5).

[7]皮特尔.艺术融入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J].收藏投资导刊,2019(2):116-119.

[8]李鄂权.关于遗址类博物馆的传播功能及相关问题的研究[J].中国博物馆,2010(1):34-37.

[9]戴代新,戴开宇.历史文化景观的再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80-83.

[10]王国平.保护历史城市景观 让城市因历史而美丽.第二届杭州世界文化遗产国际会议主旨报告[EB/OL].(2013-11-15)[2020-05-22]http://www.urbanchina.org/n/2013/1115/c369553-23558942.html.

[11]卡尔森.日常生活美学的困境与出路[J].王泽国,译.哲学动态,2013(4):101-105.

[12]余敏江.“超前治理”:城市管理的范式革命[J].理论与改革,2017(4):127-135.

[13]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69.

作者简介:

朱平,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浙江大学博士后,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城市理论、艺术传播与创意产业。

猜你喜欢
文化治理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与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
基于无线组网的智慧公交站点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
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模式与政策路径分析
“文化治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