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舞蹈的跨学科对话

2020-09-15 16:13李意君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跨学科舞蹈建筑

李意君

摘 要:跨学科讨论,自然是一件较为繁琐、复杂的事情,但我们不可否认,学科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牵连和联系,它们互相激发、碰撞。舞蹈与建筑这两门同为空间艺术,对于这两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它们之间互为补充、相互受益的部分,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跨学科的运用与实践,促进研究的进步。

关键词:舞蹈;建筑;跨学科

一、以建筑视角谈舞蹈

笔者采访了一位业余时间兼修民族舞的建筑师,她亲身体验了两门学科的相互交叉影响。从事建筑工作并同时热爱舞蹈的她表示:舞蹈和建筑,最基本的相通处是都有各自的基本功,必须严格修习,这也是每一门学科的奠基石。比如学舞蹈的时候,老师会从基本的动律体态开始教授,强调日常反复的训练,而不会一上来就教花式动作。建筑设计亦是如此,经过长年系统训练,最根本的还是讲究基本功要到位,例如做好建筑功能上的细节和流线是极为重要的。舞蹈和建筑一样,只有内部扎实了才能去美化外表。建筑的外表装饰就如同舞蹈的技术技巧,呈现出不同难度、不同风格。而无论是建筑还是舞蹈,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去发挥和运用。其次,我们必须认可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在气韵上,民族舞中的“藏住和中正”,对建筑也有所启示。譬如扎哈的建筑风格,看似是很夸张,曲线突出,甚至有人会评价其带有“妖气”,但在工作细节上,扎哈建筑首先强调的是内部的技术性和专业性,然后满足基本的功能性,让建筑拥有充分内涵后才去考虑外部的造型。一座真正有气质、不俗气的建筑作品,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舞蹈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以舞蹈视角谈建筑

笔者自身修习了多年舞蹈,包括民族舞、芭蕾、现代舞等,作为用身体感知世界的舞者,笔者从“三位一体”的概念做引入。表演艺术中的三位一体是指在表演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创作的工具和材料、创作出的最终作品,统一于演员自身。这也是舞蹈与建筑最大、最本质的不同,舞蹈的呈现主体是演员,而建筑的呈现主体是物。所以舞蹈突破的是身体的极限,我们必须使身体具有灵活度、柔韧性、耐力、承受力等身体素质,从而呈现视觉上的美感,而建筑首先要突破思维的极限,即思考如何创意、如何布局、如何设计。

另外,舞蹈与建筑都融合了各自的文化艺术内涵。芭蕾舞讲究开绷直立,古典舞汲取了戏曲、武术等元素,讲究气韵合一,很多动作都是舒展包容的,而建筑设计也有其文化理念和风格。

(一)环境舞蹈

不得不提的是“环境舞蹈”这个概念。在当代舞蹈艺术中,环境舞蹈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舞蹈和剧场不再是必然关联的,舞蹈场景可以是田野小路、摩天大楼、客厅一角等等,有空间的地方,就有舞台。表演者在空间内以即兴表演的形式反映出对城市、建筑、环境等等的感知,并借助图片或视频对表演加以记录,促使人与城市环境、人与自然环境、人与建筑环境等关系得到充分凸显,使观众在观赏舞蹈表演的过程中领悟生活的本质。

(二)与城市共舞

广东现代舞团与广州塔合作,于世界舞蹈日以“舞动城市地标”的方式,通过直播为我们展现了当代艺术的自由气息和独特魅力,展现了舞蹈与建筑的共通性,彰显了城市发展新风貌。舞蹈的形式是舞团结合广州塔特别的环境而量身打造的环境舞蹈。舞者们在450米高的塔顶户外观景平台翩翩起舞,在“城市客厅”起舞,在楼梯、走廊、露天水池起舞,以经过特别设计的具有热情和感染力的现代舞,在广州塔内不同空间的呈现,创造出了和谐融洽之美,彰显了“舞处不在”,让舞蹈与生活环境更为紧密,让舞蹈艺术和建筑艺术深深融入在当代人的城市生活之中,吸引更多人关注这座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

广州塔总高度600米,是世界上腰身最细、施工难度最大的建筑。其外框由24根钢柱和46个椭圆环交叉构成,形成镂空、开放的独特身躯,仿佛在三维空间中扭转变换。将舞台从剧场延伸到城市建筑,舞者舞动的身姿与被称为“小蛮腰”的广州塔结构交相呼应,让我们身临其境,更加近距离感受到舞蹈艺术与现代建筑的自然融合。

三、舞蹈与建筑的对话

每个学科都有它的“术”和“道”。基本功和学科功能是“术”,最终到达的艺术感和哲学性是“道”。我们把关注点放在学科之间的帮助和刺激影响上,更加能够推动跨学科的运用与实践。譬如,更了解身体和行动的设计师,会对空间的功用性有更好的感知,也会在设计时多一些灵感来源。建筑作为一种凝固的载体和素材,本身就是舞蹈灵感的来源,比如说雕塑对于形象和美感的启发,比如各类建筑也可以成为舞蹈表达的舞台。归根到底,舞蹈与建筑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共同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一)舞蹈对建筑的现实运用与实践

舞蹈性思维的运用会让建筑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形象,给人带来美感,这种创新流派也充分体现了建筑师们对艺术的美好追求和探索。在当下,我们也看到许多的建筑体和设计,已经有“动态”的趋势。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该中心移动的“纱帘”十分抓人眼球,既如中国古代冠冕,又似西方竖琴,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古典又大气。三层金色幕帘在音乐演奏下,犹如舞者翩翩起舞,大家称之为“会跳舞的房子”。

迪拜旋转摩天大楼:这栋大楼约有420米,80层,每一层楼都能独立360度旋转,它们各自呈现出一定的扭曲状态,在不同接触面相互触碰,90分钟会转完一圈。在旋转时能够组成不同的形状,使得这座楼的姿态可以千变万化,加上夜间灯光变换,整座摩天大楼成为了在空中舞蹈的“奇幻舞者”。

当建筑能够“动”起来之后,在外觀上它仿佛就变成了一个“舞者”,变成了一个“生命体”。而如今,已经普及开来的智能家居,自动化服务系统,正逐步深化建筑的智慧性。谁能断言,未来的建筑就一定没有生命呢?

(二)建筑对舞蹈的现实运用与实践

同时,建筑也给舞蹈创作带来灵感。舞蹈里很多具有造型感、雕塑感、美感和质感的动作来源于我们的绘画和建筑艺术。建筑设计对舞蹈的推动作用即是人化于境。这个境可以是精致的舞美设计、舞蹈动作设计,也可以是真实的情境再现。放眼近年来惊艳众人的舞蹈艺术作品,无不拥有精美绝伦的“境”。

“一带一路”文艺晚会敦煌舞《千年之约》:辉煌的千佛洞,一幅幅精美的壁画,加上舞者们配合高科技影像设计创作的舞蹈,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绚丽的敦煌盛景,展现了美轮美奂的丝路风情,这无不是建筑与舞蹈的完美融合。

G20峰会的水上芭蕾:水上《天鹅湖》是一个绝美的创意实景演出。在著名的杭州西湖,舞者们在水中立起足尖,一只只“白天鹅”踏浪而来,加上舞美设计和影像特效,呈现出一场精彩绝伦的梦幻艺术作品。

这样融人于境的舞蹈作品,是珍贵且具有保存和收藏价值的,它印刻了一个时代、一座城的瞬间、永恒之美,为建筑史和舞蹈史增添了双重的浓墨重彩。

(三)如何运用与实践

建筑最基础的功能性作用带我们回归到了艺术的起源。艺术源于面对自然,面对自我,希望能通过其方式改变现状、改变利益和负面情绪。舞蹈与建筑一样,不仅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雅俗共赏的极具表达情感抒发性质的一种生活艺术。从原始社会,大家通过肢体去表达情绪,去祈求好运到现在,我们不应将舞蹈困在剧场,不应将建筑定格为静态、脱离艺术本源的表达性质。我们应该使其继续发挥功能性的作用,去表达、去展现我们的生命特征,从这点出发,去思考如何能使得大家在生活中去强化人体生命活力,尤其是在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生活变得更便捷,但却缺乏与身体有关的体验的电子生活时代。对于舞蹈,让身体与空间接触能使之成为一个能量体,保持在不同空间的运动接触,能使身体去表达和释放。对于建筑也是一样,人在空间里的行动与静止、常规互动与意外冲突等等,种种关于身体的感知、与身体的关联都可能推动建筑更好地设计。

环境下的舞蹈表演具有随意性、即兴性,更具人文气息,贴近生活。艺术根据受众需求在改变,人们的需求已从单一平面到立体穿越式再到还原当下情景沉浸式,进行了越来越高层次的发展,5G以及VR的到来会大大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体验感是受众永恒不变的、无限发展的追求。我们的舞蹈与建筑设计,都需要在满足功能性作用后,去加强大众的体验感。现在许多建筑的概念性已经超过了实用性,适合“打卡”,不一定适合驻足享受,其设计过程里一定出现了对身体需求感知的缺乏。

技术互通。舞蹈的创作方法和建筑的设计方法可以互为借鉴、互为转化。例如编舞需要涉及动态切入,需要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形态、观察考量空间关系、融入多种文化元素,这些与建筑是相通的。我们设计建筑,也需要多去观察生活中物体形象、人们的生活需求、空间布局、空间关系,并融入多元文化和理念。舞蹈创作时注重动作的三个度,即速度、力度、幅度,我们在设计“会舞蹈的建筑”时也可以参考这三个度,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建筑在符合建筑功能性条件下有一个均衡的运动规律,让我们的动态趋势呈现出一个合理、舒适的变换,等等。

四、结语

建筑的动态趋势即“生命体”特征,还有舞蹈的静态美即“瞬间即永恒”,无不是建筑与舞蹈的结合而产生的新式艺术作品,并通过文字、图片和影像去加以记录、完善。舞蹈与建筑之间互相拥有许多启示空间,建筑无处不在,舞蹈无处不在,真听、真看、真感受,每个人心中都会有属于自己对于两者的理解和判断,但我们更应多去关注这两者是如何互为受益的,才更具现实运用意义。

参考文献:

[1]譚洪涛.环境舞蹈的艺术魅力[J].歌海,2009(4).

[2]非亚.建筑舞蹈:霍尔的当代MOMA[J].广西城镇建设,2012(7).

[3]孙继国,马国柱.造型艺术的审美心理阐释:论建筑·雕塑·舞蹈的审美特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4(6).

[4]洪新.让建筑和舞蹈艺术浑然天成[N].建筑时报,2012-10-29(7).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

猜你喜欢
跨学科舞蹈建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建筑的“芯”
冰上舞蹈搭档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我和舞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