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朝辉
摘要:名称随着时代变迁,陶瓷美术的门类不断发展壮大引发了传统与当代、传统与创新、传统与继承、传统与工艺、传统与装饰等新老问题一起交织。“陶瓷绘画”夹在其间,引发出学术上的诸多的思考。
关键词:陶瓷绘画 架上绘画 绘画技法 陶瓷装饰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5-0173-04
“陶瓷绘画”这一术语近十年来,随着整个美术界大繁荣而兴,艺术市场活跃繁盛而起,逐渐被陶瓷美术界所认识。1949年,在景德镇民间,习惯称为“画红”,从事陶瓷绘画的画工叫“红店佬”,新中国成立后画瓷,在景德鎮理论界慢慢演化成“陶瓷美术”。
有关陶瓷方面的绘画通常叫彩绘,但在全国美术圈仍习惯把“陶瓷绘画”称之为工艺美术,从中学美术教材到大学美术教材、从美术类专业学术刊物到全国性美术展及美术史论书籍,似乎陶瓷天生就是因工艺繁复而贴上“工艺美术”标签。然而全国性美术展览及美术史论书籍,以及一些美术院校也同样把“陶瓷绘画”划归工艺美术范畴。随着绘画发展,中国美术界各种思潮风起云涌,西方的先锋、前卫表现、后现代、波普艺术几乎被中国当代艺术家模仿了个便。再后来的装置、影像、行为等艺术的流行,这意味着中国传统的国、油、版、雕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术理论界渐渐产生了区别于装置艺术、影像艺术、行为艺术等,以抛弃平面绘画的手段,诞生了“架上绘画”。这一术语泛指油画、水墨、国画等平面上作画的画种。这期间“架上绘画”也在不断地向前演变,逐渐诞生了综合材料艺术,即以各种材料进行画画实验,探索绘画艺术新的综合的可能性,例如以金属玻璃、陶瓷、树脂、废旧物。在这一背景影响下,“陶瓷绘画”近些年来不断在“架上绘画”和综合材料等艺术的影响下,渐渐地被陶瓷界一些美术人士所认识与共鸣,尤其是一些从事陶瓷绘画的青年队伍里,他们干脆称自己的艺术就是陶瓷绘画艺术。想区别于传统的陶瓷彩绘,甚至许多官方、民间陶瓷活动都逐渐以“陶瓷绘画”为名来开展,正是这种大背景下,先后某些院校也开起“陶瓷绘画”专业,某些画院画师们也称“陶瓷绘画”为时尚。名称随着时代变迁,陶瓷美术的门类不断发展壮大引发了传统与当代、传统与创新、传统与继承、传统与工艺、传统与装饰等新老问题一起交织。“陶瓷绘画”夹在其间,引发出学术上的诸多的思考。
一、陶瓷绘画与其他架上绘画的区别、联系
陶瓷绘画与架上绘画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一样的审美目标,通过对材料及技法运用来体现对艺术符号的形体、色彩、线条、质感、量感、节奏、比例、构图等绘画要素进行综合创造、组合、取舍,最终试图表现自己对社会、自然、历史、政治、宗教、哲学、文学等领域的思想情感。
绘画发展至今学术上大致有这些专门学科:国画(工笔、写意)、油画、水彩(粉)画、版画、水墨、年画、素描画。按照题材内容不同来区分绘画可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历史画、写实画、宗教画、动物画等。中国画划分又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名称,按画面形式分类,可分为岩画、壁画、单幅画、组画、连环画、架上画等。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陶瓷绘画”是依托陶瓷材料采用绘画手段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从绘画艺术角度来说,除了材料不同,目标都是一样的。从材料上讲每个绘画门类都有其特殊性。从历史发展看陶瓷绘画要比其他绘画悠久,我们都知道陶瓷是由陶发展到瓷的,绘画在从原始彩陶便有大量的符号出现,例如半坡遗址出土的人脸鱼形盆,高度概括的鱼形、人脸符号已具极强的艺术性;陶瓷绘画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围绕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各式各样的瓶罐之类并延伸至盘、碗、瓷板等形式。由于服务生活的特点,加上中国人的儒家文化氛围,使得陶瓷绘画另一个大特点便是取材立意,较通俗化、艳俗化、雅俗化,甚至有媚俗化(类似市井文化)。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日常生活思想均发生巨大变化。陶瓷绘画近些年来逐渐从内容、形式、立意、手法等吸收借鉴大量的其他绘画门类,甚至出现了完全抛弃日常使用功能,完全把陶瓷绘画作为独立艺术情感表达的载体去追求。例如钟莲生,李林洪等老一辈少数教授的作品风格,已具有相当高的陶瓷绘画艺术时代代表性、典型性,从他们的作品上我们已看不到传统绘画的程式化之类的线条、墨色、造型等因素,但以他们为代表的当代陶瓷绘画的艺术面貌如空间层次的处理,色彩的活力表现,都与当代架上绘画的艺术语言极为相似。
二、“新瓶装老酒”中国画式的陶瓷绘画依旧是陶瓷绘画的主角
当下虽然出现了许多区别于传统中国画类别的绘画语言形式,由于历史传统的惯性,以中国画理念追求陶瓷绘画依然是主流,不论是相关高校师资,课程设置,还是民间名家、名人瓷画大都还是以中国画的审美去创作陶瓷画,由于陶瓷长期以来理论界作为工艺美术的惯性作用,“陶瓷绘画”方面的理论研究几乎空白,厚古薄今的习性使人们热衷于研究古瓷。陶瓷绘画理论的缺失,加上市面上大量对“珠山八友”等中国画式审美的推崇,以及对传统大师作品的推崇,大师队伍的壮大无形中起到了一定导向作用,不可否认陶瓷许多材料非常适合中国画式的审美。
陶瓷材料的运用已无所不包地满足各种艺术家的陶瓷绘画要求,尽管涌现了许多有建树中青年陶瓷绘画创新者,但总体而言,传统中国画式陶瓷绘画,依然是主流。由于整个陶瓷消费的主体由五六七十年代人延伸过来,他们的惯性思维、审美消费影响至今,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另外整个当代美术界,宏观看旧的格局尚未打破,新的格局还没形成,崇洋媚外、厚古薄今、重官位、抱大腿、举大旗、占山头,各种改头换面的艺术机构,形式、本质未变。例如继满天皆大师、老师之后,各种非遗、工艺技能评选有过之无不及之势。这种形势背景之下,为传统陶瓷绘画提供了很好的土壤,而创新陶瓷绘画艺术有就很难融入这种土壤中。非传统陶瓷绘画所需的时代背景还不成熟,任何一个新文化现象都有其深刻的的时代文化背景,非传统陶瓷绘画,所需的各种条件,如学科建设问题、理论体系问题、艺术市场问题都制约着陶瓷绘画的发展。
回顾一下西方现在绘画史,1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当年先锋艺术、开拓者,非但没有过时,而且越来越耐看。像凡高、塞尚、杜尚、安迪?沃霍,不觉已成为绘画史上的经典,换句话来讲,也就是所谓的传统。在当下中国的现代绘画仍然被杜尚、安迪?沃霍启示、激发着。而陶瓷绘画同样需要像塞尚、杜尚、安迪?沃霍等艺术家去开拓,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现代陶瓷绘画经后来者搅拌、打散、重组后又将成为一个古老的传统绘画形式。随时间的推移,新的酒瓶不断地被更新的酒瓶替代,装着更新的老酒!
三、绘画技法给“陶瓷绘画”带来的启示
绘画在陶瓷上体现由来已久,可追逆至原始彩陶开始,陶瓷上传统与现代的绘画都深深地烙着绘画的影子,中国传统水墨画、工笔画在陶瓷上被模仿借鉴比比皆是。从造型、色彩、线条、章法、布局等,甚至被误认为陶瓷绘画就是在陶瓷上画中国画而已。当代画坛上各种画风,甚至技法都已经渗透到陶瓷绘画上,如早期的陶瓷西洋画瓷像法,陶瓷绘画也正是在各种绘画影响下被实践、被人们提出来的概念。
无疑,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总是力求表现属于时代的内容。而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绘画材料品质的提高,甚至材料的革新。这种发展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每一个艺术家都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自己的选择或者坚持。一方面材料带来了便捷和绘画效果的改变,使艺术家有了更多的选择,其作品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材料的改变也意味着对原有创作方式和技法的冲击。因此,在当代环境中艺术家需要不断进行尝试,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发挥自己的长处。
其实,绘画技法的新旧并非绝对化,能出“新”当然好,艺术的核心就在于不断创新,然而绘画上也有历久弥新的、有成就的像黄兵虹、李可染、石鲁、巴尔蒂斯、弗洛伊德、王大凡等人一样,他们在时代变革与演进中却选择传统绘画方式,这同样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态度,这些取得成就的大师不仅绘画的技巧能力出众,而且作品所呈现出的艺术洞察力和敏锐度同样具有极深的思想深度。他们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技巧和风格及艺术符号的背后,能感染观众才是真正艺术的精髓所在。
因此,作为陶瓷艺术家与绘画类艺术家,一样都需要磨练技法,增强艺术的表现力,尤其是加强自己对材料与艺术的感受力,做深度思考,不失为一种当代艺术创作方式。
陶瓷艺术家需要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其他画种所带来的创作灵感启示、对技法的模仿、借鉴是不可少的。但是如何走出自己的路,似乎是当今陶瓷艺术家们永远的课题,纵观近几十年来的陶瓷绘画的发展,陶瓷艺术语言的原创性和独立性的缺失,始终是陶艺界难以抹去的影子,也许正是因为当代陶瓷绘画的历史较短,其积累还不足以支撑整个陶瓷绘画的自信,陶瓷绘画的创作总处在主流绘画艺术之外的阴影。环顾近些年来陶瓷圈的艺术现象,瓷画上的各种艺术面貌几乎都是受主流绘画的影响,从具象到抽象、从古典到现代、从写实到写意,表现技法都有所涉及,似乎每个成名成家的艺术家背后都有一个模仿和参照的对象,甚至有谁先在陶瓷上模仿开创瓷画以前人没出现过的技法为荣,迅速成为自己的“风格”。从前几年出现的二次“瓷画双年展”足可窥见,中国的陶瓷绘画整体水平仍然较弱,从价值标准上更渴望得到主流绘画界的承认。但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陶瓷绘画的发展还需要一个更长的积累过程,陶瓷绘画艺术成熟的体现不仅仅是对材料熟悉,掌握运用,也不仅是对材料的技法运用、形式语言的发展和风格多样化,更重要的是从事陶瓷绘画的艺术家独立的艺术思考和独立艺术精神。
四、陶瓷绘画与陶瓷装饰的关系
陶瓷绘画起源于装饰,因陶瓷服务生活器物的发展需要,逐渐演化借鉴绘画,从原始彩陶上的装饰就出现了很多绘画图案,如舞蹈的人物,还出现了模拟动、植物,如鱼、鸟、花等艺术符号,他们大多被装饰在器物上并辅以各种几何纹样作修饰,具有了强烈装饰性,到唐代很多器物上为了装饰而画的内容已日趋增多,后来元代陶瓷绘画的成熟集中反映了代表性青花瓷罐上,把历史典故肃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用青花材料的艺术化淋漓尽致地绘画性表现出来了,明清两代陶瓷上的绘画不仅更加成熟,而且题材已经几乎无所不包,内容涵盖极广,表现手法呈多样趋势,如斗彩形式的成化鸡缺杯。青花与釉里红相间的装饰性鱼盘,这里既有绘画讲究,更有强调装饰、美化、寓意于一体的审美体现。清代的珐琅彩、康熙粉彩、民国期浅降彩,延续到新中国珠山人友时期,陶瓷绘画已高度融合器皿的装饰于一体,绘画与装饰俨然成为完整不可分割的有机整。新中国成立后,原中央工艺美院院校虽然已把陶瓷作为专门学科,但他们把陶瓷绘画纳入设计学科,把陶瓷上的绘画引向装饰类别予以研究,如老陶院已故施于人教授的作品,北京张汀教授的壁画西双版纳风情画都带有注重绘画中的装饰性艺术特征。自以陶瓷開班授课以来陶瓷绘画从属于陶瓷设计,为装饰服务,一直延续至今。
随着科技进化社会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以来陶瓷装饰的绘画已经非常普遍,带装饰的艺术手法更加丰富多样化,除传统的粉彩、新彩、青花等材质表现,斗彩的广泛应用,这期间逐渐诞生了综合多种材质表现,多种艺术技法混杂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手法,即“综合装饰”,艺术家们或画、或写、或雕刻、或高温、或低温、或单色釉、或复色釉、或二种以手法结合进行的装饰性绘画,既有写实、半写实,也有写夸张、变形,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艺术市场的活跃,陶瓷装饰的一支逐渐向绘画发展壮大,并且进一步演化,由传统中国画语言的陶瓷绘画向主流当代艺术靠拢,有的受西方现代艺术启示,,有的受油画各流派影响,有的受中国画各流派影响最终形成完全抛弃陶瓷传统功能审美,以抒发作者思想、情感,纯绘画表现为宗旨。
五、“陶瓷绘画”当随时代
任何艺术的诞生与发展都与时代紧密相关,艺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人类精神世界、心理世界的反映。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与当时宗教紧密联系,是政教合一的时代,于是诞生了大量与宗教相关的传世之作与艺术家,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拉斐尔《圣母子》、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以及西斯庭天顶画皆是宗教题材,这与时代相关联,又如反映当时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德拉克洛瓦作品《自由引导人民起义》,欧洲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社会进入大革命,以塞尚为代表的印象派开启了现代绘画先河,随着工业革命兴起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社会迅速变化,绘画也同样不断加速演变,毕加索的立体派及后来的达达派,直至杜尚的后现代美国的波普主义等都与当时的社会变革相关。再看中国先秦时代的礼教等级,反映在青铜器皿上,钟鼎的大小、数量都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权力等心理因素的审美。汉唐时代,尤其唐代的唐三彩,体态丰腴的陶俑、仕女、鞍马与当时社会以肥为美的审美心理有关,由于当时唐代与对外交往频繁,陶俑中还出现了大量胡人装束的形象。明清时代统治阶级重视皇家祭祀、生活等级秩序,需要大量的祭祀和生活器皿,于是在景德镇设御窑厂专门为皇家烧制,次品一律销毁、填埋,不许外流,甚对图案的审美运用也有讲究。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时代瓷器彩绘上更是出现许多反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生产生活的作品。“笔墨当随时代”古今中外所有的艺术创造都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陶瓷绘画与其他艺术一样只有深入生活,融入时代,才真正具有艺术的感染力,个人观察近二三十年来陶瓷绘画对陶瓷材料的表现异彩纷呈、技法多、题材广,但总体而言,反映社会大变革、反映当下生活、反映人物时代精神层面的很少,绝大多数陶瓷绘画满足于对陶瓷材料美的追求,满足于传统写实的唯美追求,客观讲陶瓷绘画还停留初级阶段,陶瓷绘画需要向当代美术创作领域吸收营养,例如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受伤痕文学影响,整个社会反思“文革”,油画界便开始出现何多苓等反映知青时代的作品。再后来继八九西方思潮热,方力均的光头系列折射对社会的调侃无奈,上世纪九十年农民工潮有些油画家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社会转型现象,于是出现沂东旺等人反映农民工生活的油画,尽管陶瓷绘画具备了艺术创作条件,如对材料的掌握、运用,但受到整个陶瓷收藏市场制约以及传统陶瓷审美的根深蒂固,陶瓷绘画贴进生活,反映时代,指向当代人物精神诉求的作品,几乎很少。陶瓷绘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六、结语
“陶瓷绘画”是中国陶瓷制瓷史上的必然产物,宏观看是社会文明进程的组成部分,这一理念诞生标志着陶瓷由传统审美习惯向更高的艺术领域迈进,脱离服务于日常生活,指向人们精神心里的诉求,艺术的“陶瓷绘画”还处在初级阶段,当代理论与批评的缺失,整体的从业人员的素质,高校、研究机构课程上合理学科建设的缺失,陶瓷绘画在主流艺术界的社会认知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难以摆脱工艺美术的标签。
参考文献:
[1]王升虎.东方陶瓷技术美学[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
[2]孙美兰.艺术概论[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罗时保.潘天寿美术教育思想分析[J].大舞台,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