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古琴非遗课堂现状分析

2020-09-15 16:17温睿岚刘茜
艺术评鉴 2020年15期

温睿岚 刘茜

摘要:近年来,国家愈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响应国家政府政策,广州市非遗中心面向广大市民开办了“非遗”培训课程,许多市民在业余时间都选择报“非遗”学堂给自己“充充电”。首当其冲的是岭南古琴课程,其中获得的成效与出现的问题,都值得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岭南古琴   非遗课堂   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5-0116-03

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截止2018年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国家级名录项目17项,省级名录项目68项,市级名录项目107项,这些都是地域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见证和载体,然而在经济强势和文化式微的宏观背景下,面对开放多元的信息化社会环境,那些主要靠言传身教、心领神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某些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由于传承人的离世而不断消亡,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刻不容缓。

在21世纪这个日益重视非遗文化的大环境下,广州市非遗中心联合文化馆、广州市图书馆、广州地铁集团、学校等多个平台,以百姓培训班的模式开展一系列的讲座、体验课、音乐会、文化活动、文化游等,加以网络传承等力量,非遗文化的推广力度不断增强,并取得一定成效。岭南古琴作为广州非遗文化的代表,长年参与了各类文化推广活动,是非遗课堂中最具代表的典范。

一、广州市岭南古琴非遗课堂概述

自2010年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始面向社会工作开设一系列有关非遗的讲座、表演、文化游、普及班和兴趣班等,涉及的非遗文化包括广绣、广雕、醒狮,其中音乐类非遗文化有岭南古琴、喉管、笛萧等。除了春秋季开设的面向成人的非遗普及班、暑假开设的面向青少年非遗兴趣班和青年夏令营,还有各类展演和讲座以外,在2015年还开创了首堂周末非遗课堂,深受市民的追捧和喜爱。古琴非遗课堂也是借助周末非遗课堂和广州文化馆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广州古琴非遗课堂开创

2012年10月9日举办的“粤韵流长——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会”笔者所在市音乐类非遗项目:岭南古琴,以专场音乐会的形式搬上现代舞台,为岭南古琴班即将加入非遗课堂的行列拉开了序幕。2015年5月25日的周末非遗课堂之“寓教于乐——岭南古琴之艺术亲子讲座”预示着岭南古琴正式加入广州市非遗课堂。2015年8月首堂暑假“非遗学堂”古琴亲子班在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展开。亲子班的开展让家长参与到古琴文化的学习中,使他们了解到自己孩子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能和孩子一起领略中华渊源流长的古琴文化。

2016年3月便开始面向成人开设春季古琴非遗学堂,首次招收人数为10人,而报名人数高达30人,招收率为33.3%。到了2017更是开办了春秋两季的非遗课堂,共招收20人,报名人数为45人,招收率达到了44.4%。2018年共招收20人,报名人数为44人,招收率45.4%。以上数据表明,随着非遗课堂形式多样化、开展的次数增加,越来越多人开始慢慢接触到岭南古琴这些非遗项目,非遗课堂的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起到普及作用。

(二)授课教师传承背景及流派

七木琴社是最先参与非遗课堂项目的琴社,据今已参与7年了。它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岭南派)广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谢东笑先生和古琴艺术(岭南派)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宁兰清女士共同于2008年创建的一个民办非营利的组织。

琴社里开设的课程一般有三大类,分别是一对一的小课、二到四人的小组课、还有一对多(十人左右)的大课。按内容分为传统的入门班、进阶班、再到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还有具有特色的养生班,同时也会定期举办公益性的体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践为主,以曲代工,在教授指法和曲目的同时融入古琴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之更好体验传统文化与气息。

(三)与高校的合作

目前,在广州岭南古琴的传承发展已进入良性阶段,除去有各民间社团的努力和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引导支持以外,与高校中的传播和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以七木琴社与高校的合作为例,包括:中山大学澄心琴社、城市职业学院国学院、广州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州中医药大学汉服社等社团机构开展的古琴培训班;吉林大学珠海校区的“乐雅文化”相关课题;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每学期开设的艺术实践课程“岭南古琴”以及该院陈雅先教授成立的岭南古琴研修社等。从兴趣培养、知识普及、学术研究等各种形式渗入校园文化当中,充分利用高校这个平台进行岭南古琴文化传播传承活动,丰富学生艺术修养。

高校学生已经有相对的理解学习能力和生活阅历,思维活跃,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追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除了研习古琴的演奏方式以外,还可更进一步地认识探索古琴背后的逻辑、哲学、文化底蕴以及人生态度。高校传承的目的是为了在当代知识分子中弘扬岭南古琴文化、传授岭南古琴基础技能,以古琴作为音乐载体,传播中国传统。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使用简单的入门练习曲外,还会紧密联合诗词文化,将古诗词创编为古琴弹唱曲,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知识和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學习古琴的兴趣。

二、授课内容、学员参与情况

笔者于2018年7月有幸参与到岭南古琴的非遗课堂之中,亲身体验了从报名到面试到最后的古琴学习的整个过程。此次非遗课堂面向的是社会大学生,形式为一对十的古琴入门班,授课老师是宁兰清老师及其他的弟子。

(一)授课方式、内容

笔者参与的此次非遗课堂为期4天,共12课时。主要是面向18~25岁的在校大学生,授课形式是一对十的大课,授课老师是宁兰清老师以及他的弟子。一般情况下,授课内容为古琴的始源、古琴基本演奏姿势、基础的古琴演奏技艺等等,以普及与古琴相关的概况、激发学习者对古琴的兴趣为主要目的。在抚琴手法方面主要学习:右手的指法以及左手指法的吟、猱、绰、注、撞。学习的曲目有:简版《沧海一声笑》《南风歌》《花非花,雾非雾》简版《岭南仙翁操》等。

其教学方式是口传心授,一开始老师会讲解与琴学相关的基础知识,比如:琴器、琴谱、琴乐,然后便是琴法、指法还有习琴之道。接下来会开始学习弹奏简单的指法、琴法,到练习曲去巩固指法,再通过曲子去衍生学习巩固指法。习得基本内容后,老师再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个个检查调整,从而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掌握程度。有时也会根据学习情况把学员分为两个小组,进度好的小组除了练习已学曲目外还会额外学习一首新练习曲,进度较慢的小组则集中培训不断巩固学习基础内容。

(二)学员接受度情况

在此次非遗课堂中,受教育的对象为各类在校大学生,所以学员的基本情况各有所异。在上课前笔者了解到,有的学员是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甚至很少接触到音乐;有的学员是曾经学习过某一类型的乐器或者懂得一点点音乐理论知识;还有的学员是有一定的古琴演奏基础,想重新巩固;但绝大部分同学对古琴曲谱和弹奏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缘聚在一起学习。在前期指法教学方面每个学员接受程度基本一致,都可以快速掌握大致的知识。但在实践操作方面,明显有一定音乐基础和曾经学会乐器的同学会比完全零基础的同学接受得更快。

由于入门班大多数同学是没有任何音乐理论基础的,所以教学内容简单、教学进度比较缓慢,学习与练习相结合。琴社也会在上课前、下课后,提供一些空闲时间给我们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与巩固。但是由于课程开展时间较短,练习时间也不够充裕,很多同学对所学的知识不能完全掌握,到第二天上课,遗忘的情况尤为明显。

(三)课程结束后,学员对课程的应用情况

在非遗课堂结束后,琴社免费为学生提供了进阶班,多加了4天的课程学习《岭南仙翁操》。在开学后,琴社推荐了由他们举办的大学生公益课程,定期地面向大学生开展古琴培训课程。但在那期学员当中,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只有两名学员参加了后续课程继续学习古琴。

为了更了解学员课后的情况,笔者追踪采访当时一同参与课程的其他学员,共6名。其中音乐专业的有两位,其余学员都是非音乐专业但是曾学习过其他乐器的在校学生。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有将近一半的学员已经完全没有接触古琴了,皆是因为学习时间紧迫或是与课程时间冲突而放弃学习。而在对于古琴知识的回顾中,只有33.33%的学员仍然记得所学过的古琴知识,其余的学员已几乎忘记古琴的弹奏方法。由此可知,仅仅只靠宣传和弘扬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更好地传承岭南古琴文化,鼓动学员坚持不懈和挽留有意者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并不是只靠个别机构的努力就能实现的。

三、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岭南古琴非遗学堂的开设存在的问题

1.报名方式单一,宣传力度不足

笔者在查询非遗课堂开班情况时,只能通过关注广州市非遗中心的官网以及“广州非遗”公众号才会有非遗课堂的相关动态,且只有登入官网参与报名,报名途径单一。在宣传方面,注重后期的课堂内容的回顾,而对于前期的招生过于“佛系”并没有投入过多的宣传手法,用“随缘”的方式进行招生。以至于有很多市民因找不到了解的途径,并不知道有此项目,这样容易让有兴趣参与的人们遗憾地错过了活动时间。

在宣传层面上,广州文化馆是以“广州非遗”微信公众号为主要传播渠道的,会及时更新各项活动讯息。同时,还根据时事创新一系列新栏目,如:“非遗课来了——共同抗‘疫,网络非遗课堂”、抗击疫情,广州非遗人在行动、非遗说等运用不同形式向观众传播非遗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均取得了良好的反响。美中不足的是它并没有做好其他平台的营业,使精彩回顾得不到及时的同步和扩散。

2.生源管理“佛系”,学员流动性大

琴社是以缘结友,随缘而来,缘尽而散。在生源管理方面,有课程或其他活动开展时,皆是发讯息邀请大家前来参与,愿意来的无限欢迎,都不作强求。而在完成一阶段的学习后,非遗中心并没有大力地鼓动或吸引大家继续学习,以至于许多学员会因为一时兴起或各方面的原因而停止了学习。

(二)为此提供小策略

据以上所述古琴非遗课堂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小策略,以供参考:

1.运用好所有的宣传资源

非遗文化进入课堂的同时,传播手段亦是必不可少,要做到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报刊有文,仅僅依靠传承人和部分机构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方的努力。在主办方和传承单位上,可简单制作公众号推文,通过一些已有相关合作的平台,借助他们的推广力与关注度,让他们帮忙转发相关推文,以扩大活动的知情情况。亦可通过过往参加过该课程的学生或准备参加课程的学生,转发至其朋友圈或其他社交平台,以此让更多人可以了解关注到非遗课堂的开展情况。

2.注重学生分类培养,加大非遗中心与学员的联系

在传播传承的过程中,吸引更多新学员固然重要,但旧学员的流失也不容忽视,切不可只注重吸纳忽视了稳固。由于修习古琴是需要较长的学习周期和充足的巩固练习时间的,故非遗中心要随时关注学员学习情况,要常鼓励他们坚持习琴,还要兼顾具有良好音乐素养或资质优异的学员的培养,不断优化琴社学员的专业化能力。同时,制定相应培养计划,争取把优秀学员纳入教师团队中,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

在课程结束后,除了以旁观的角度选取照片和精彩的教学片断之外,应多与学员构建联系,才能从参与者的角度了解到非遗课堂在举办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还需要改进的地方,才能更好地完善整个非遗课堂的项目。

四、结语

岭南古琴文化的传承已经有了良好的起色,从一开始只有几位传承人到至今广州市习琴人已过千,古琴爱好者群体不断在延伸。岭南古琴文化有了生存的土壤,而非遗学堂就像一块块刚刚新的地皮,在得到政府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下,如何更好地去使用和规划,这是需要各个势力不断完善自我、密切联系、共同努力的。

参考文献:

[1]叶莉洁,徐艳贞.岭南少儿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建构与开发[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7,(12).

[2]闫香百.关于七木琴社岭南古琴传承调查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3,(24).

[3]脱凡,马达.岭南派古琴生存现状及思考——以广州七木琴社例[J].歌海,2017,(06).

[4]张艳.古琴艺术在当代高校的传承思考——由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岭南古琴剧目课程引发[J].音乐传播,2017,(02).

[5]黎永春,梁译之.岭南古琴现状调查报告——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为例[J].黄河之声,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