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静 陈 雷 张小龙 张 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 102249)
围绕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针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要求,需要有针对性建立适应工科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体育教育模式。通过在我校篮球选项课进行课内外一体化实践,探索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的课堂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竞赛、体育育人的课程建设,强健学生的体魄,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构建高校“新工科体育教育模式”。
以我校大一和大二篮球选项课为研究对象。两个篮球选项课教学班共计60 名学生为实验组,采用社团教学法授课;对照组两个篮球选项教学班共64 名学生,采用传统的上课内容和方式。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等方法,对我校篮球选项课进行课内外一体化实践研究。
个体差异包括性别、技术水平、兴趣爱好导致篮球课教学效果较差。
篮球课前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见表1),学生篮球水平及自身条件差异较大,篮球教学需要关注个体差异和需求。我校为理工类院校,男生比例高,在篮球选项班中,采用男女混班教学;接触篮球时间在5 年以上的学生占25%,很少接触篮球的同学占43.33%;对篮球课感兴趣的同学仅占56.67%,33.33%的同学是因为选不到喜欢的课程被迫调剂过来。
表1 选择篮球课的目的调查表
(1)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方法。两个实验班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授课,是指学生在课堂完成正常篮球课教学后,在课外参加我校篮球社团的10 次相关训练,采用课内和课外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授课。其余两个班为对照组,采用正常教学方法授课。
表2 实验后身体素质测试统计表
(2)建立科学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高校篮球课程的考核结果性评价远远高于过程性评价,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余体育锻炼,是我们篮球课堂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研究探索目的。篮球课程的考核,实验组和对照组班级的总成绩(100 分)都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考勤、素质、体育理论知识和技术情况,但两组班级在四方面的计分方式和比例不同。
(1)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我校篮球选项课每周一次每次两学时,要教授技术、战术、规则、裁判、比赛等方面的内容,传统篮球课堂无法完成巨大的教学任务。通过篮球第二课堂社团学习,有教师指导和社团成员的陪伴,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表2 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的心肺耐力、速度素质、腰腹力量以及上肢力量在实验前后有显著提高。课外的训练不但提高篮球技术水平,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3)提高学生篮球技术水平。表3 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篮球技术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有很显著的差异。究其原因,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增加学生课外学习训练篮球的时间,使学生对篮球技术的掌握更扎实,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篮球基本能力。
表3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期末篮球技术考核情况表
(4)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锻炼习惯,养成爱好,增加交往、带动课外体育锻炼。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篮球技战术水平、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增进友谊,加强交流和沟通、学习了解篮球规则、体育竞赛的精神教育等。
(5)开展小型多样的课余篮球体育竞赛,丰富课余生活,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在课外社团训练时组织篮球比赛,让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循环比赛,在比赛中提高篮球技术运用能力,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运动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1)个体差异包括性别、技术水平、兴趣爱好导致高校篮球课教学效果较差。
(2)篮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篮球技术水平。
(3)篮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锻炼习惯,养成爱好,增加交往、带动课外体育锻炼。开展小型多样的课余篮球体育竞赛,丰富课余生活,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通过篮球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实践研究,学生身体素质、篮球技术水平、比赛能力、学习积极性等方面有显著的提高。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符合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要求,是构建适应工科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体育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