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 里/文
仕女图又叫“美人画”或“仕女画”,是人物画的一种,以女性为描绘对象。这一类中国画所描绘的女性通常为中上层的贵族女性,展现出名门淑女们闲逸的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仕女画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了每个朝代社会世俗的变化,也显示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审美取向。
唐代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鼎盛时期,人物画水平也相当高。这个时期,仕女图中的女性形象以胖为美,基本都以体态丰厚、面颊圆润为特点。
周昉是唐代著名画家,擅长画人物和佛像,尤其擅长画贵族妇女。他所绘的《簪花仕女图》,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这幅画描绘了六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其间用仙鹤、小狗和辛夷花来装饰画面,笔触精致细腻,线条流畅,色彩浓丽。每个人物的姿态既各具特点,又风格统一。
整幅画的构图采取平铺列绘的方式,人物之间的距离看似相等,其实有远近之别,显得错落有致。卷首和卷尾的女子呈现互相对称的姿态,都是回头微微倾身逗弄宠物,巧妙地收拢了整张图的结构。
画中的贵族女子体态丰腴,稍显富态,但手腕纤细,肩颈弧度柔美,仍然展现出柔弱曼妙的风姿。她们的衣着一改前代保守的风格,身着齐胸襦裙,外罩轻柔透亮的薄纱制成的半臂,其外再收拢一层绣满花纹的披肩。画家精细的勾线和富有层次的上色手法,将半透明的纱衣和滑如凝脂的肌肤表现得恰到好处,整个画面显得恬静古雅。
作者把细节也刻画得十分生动传神,寥寥几笔就展现出了人物颇具个性的动作。正值春夏之交的时节,户外的天气有些闷热。你看画面左数第五位女子,此刻正用手指微微掀起衣领,似乎想要透透风。而另一位执扇的侍女,似乎有些累了,将扇子轻轻靠在肩上,偷得片刻清闲。
一方面,这些女子悠闲地拈花、逗狗,在庭院中漫步,后面还有侍女手持扇子跟随着,显露出一幅闲适懒散的日常景象。另一方面,画家对人物神态的捕捉也十分到位,大部分贵族女子的表情似乎都没有这种休闲娱乐应有的愉快感。透过表面的繁华,我们能看见的是当时贵族阶级精神世界的空虚。
北宋·王居正(传)《纺车图》
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仕女宜富秀色之态。”这个时期的“仕女”,有女子容貌美好的意思。
与唐代以胖为美、雍容华贵的审美截然不同,宋代由于礼教的逐渐发达和理学兴起,社会风气日趋保守,对女子的审美开始向娇小清瘦和含蓄婉约转变。这个时期同样也是仕女图创作的兴盛时期,绘画的题材越来越广阔,画家不再局限于对贵族生活的刻画,而是将目光逐渐投向位于社会底层的平民女子。
上面这幅《纺车图》是由北宋画家王居正所作,画的一侧是一位佝(gōu)偻(lóu)着背的贫民老妇人,另一侧是一名一边纺织一边哺乳的妇女。女子的手拉着纺线,画面左右两侧便由这根细细的线相连着。与周昉笔下的仕女相比,这幅图中的女子不但相貌平平,衣着普通,而且透露出一种历尽艰辛的沧桑感。作者的笔触十分写实,并不像一般的画家那样着眼于女性优美的姿态,而是赞扬了劳动妇女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并对她们贫穷的生活表达了同情。
到了明清时期,仕女图中的女性形象更加纤弱,还带有一种病态的弱柳扶风之姿,神态也大多显得娴静忧郁。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明清时期,社会稳定,文化繁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但礼教约束依然十分严格,对女性的束缚也不断加剧。仕女图不仅折射出封建社会对女性形象的一种畸形病态的审美取向,也反映出了当时士大夫们的心境。由于官场的腐败情况严重,一些希望能在仕途上大展拳脚的文人彻底失望,转而沉湎于写诗作画,远离朝廷的是非。
明·佚名《仕女图册》
《雍正十二美人图》是清朝画家所画的一组仕女图,一共有十二幅,分别描绘了十二位深宫女子的日常生活。如下方的第一幅图,画面线条精细,色彩明丽。画中的女子身穿一袭绣满了细致暗纹的绸缎紫衣,柔弱地倚靠着桌子,正在把玩手中的小葫芦。桌上则放着折扇、棋盘、花瓶等充满文房气息的物品,颇具雅趣。栏杆外有一座假山,上面飞舞着几只蝴蝶。女子微微侧头赏蝶,似乎陷入了沉思,享受着片刻的清闲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