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课科学识字,深入古诗感悟诗情
——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为例

2020-09-15 11:11庄玉婷
读与写 2020年26期
关键词:字源鼻音含义

庄玉婷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天心岛小学 福建 厦门 3610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要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中华汉字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汉字都有其文化内涵。而古诗对汉字的使用是十分有讲究的。在古诗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通过微课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识字,习得汉字的含义以及汉字所承载的文化,感悟古诗的诗意和表达的情感。

下面将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和《竹石》)中的微课识字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运用微课科学识字,提高识字效率的同时让学生明诗意悟诗情,感受中华汉字的文化魅力。

1.“微”中析字义,走进诗文

在古诗中,每个汉字的使用都十分的讲究。有些字看似很好理解,但是在小学古诗中,部分古诗中的字词反映的是它们造字时用字形表达的含义,即本义。与现今该类字表达的含义相去甚远。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这些字词不理解或曲解,造成对整首诗的内涵的误解误读。教师通过微课呈现科学的识字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辨析汉字字义,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理解古诗,感悟古诗之美。例如:

1.1 《马诗》中的“马”在哪里?《马诗》前两句描写的是环境,展现的是寂寥、冷峻的边疆之地,后两句借马抒情,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难以实现的心情。诗人借“马”抒情,但却只字未提“马”。

其实诗中的“马”藏在在“金络脑”这个词里,而“络”是本课的生字。在微课识字字教学时,先引导学生从注释中去寻找线索,便能发现“金络脑”,即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进而出示图片让学生形象地感知“络脑”(马笼头)。结合图片,“金络脑”的“络”的含义便不难理解了,即:连结成的网状物。一匹佩戴着黄金装饰的马笼头的战马形象地浮现在脑海中,可见这匹战马是受到君主重用的。

从质疑到解疑,锁定注释抓住难懂的词语,由词到字层层地理解,学生走进了古诗,明白了诗意。诗人渴望戴上“金络脑”为国建功立业的心情便跃然纸上。

通过汉字字形解析,“走”字便形象、生动呈现于学生脑海中,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画面。从字入手,理解了古诗中难懂的字义,便明白了诗句的大意,心中的疑惑便迎刃而解。学生顺利地走进古诗,这是为感悟古诗情感、体会诗人志向和品质打下了基础。

2.“微”中现画面,展开想象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用精妙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别样的图画。而汉字贯穿古今,是一种美丽且特殊的符号。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保留了象形文字的灵魂与原始图像艺术的精神,每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意涵。以微课形式呈现的识字教学能够展现汉字特点、显示汉字构造、演示汉字演变等。这是常规课堂识字教学难以实现的。在微课中将汉字以图像、动画等形式呈现,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想象和思考。例如:

教学《石灰吟》时,通过探究诗中的“锤”和“凿”,将文字转化形象的图画,从而引导学生想象冶炼石灰的艰辛过程,感悟诗人“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志向。

2.1 石灰是如何开采出来的?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并不难理解,即石灰石是经过千万次地锤打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的。倘若仅仅这样简单地理解诗句,那么就无法真正感悟到古诗的情感、诗人所表达的志向。因此,要深入地学习诗句中的“锤”和“凿”。

2.2 呈现“锤”、“凿”的画面,展开想象。

2.2.1 对比字义。“锤”和“凿”都有“打、击”的意思。但是“打、击”的方式不同。

2.2.2 解析“锤”。分别解析“锤”的两个基本含义。作名词时是指敲打的器具,如“锤子”(相机出示出片);作动词表示“用锤敲打”,如:锤打。(出示动画“锤打”,伴有叮叮当当的锤打声)

2.2.3 解析“凿”。

制备氧化铋的物料取自铅冶炼系统中贵金属工序的铋渣,铋渣成分为铋46.56%、铅13.16%、铜18.12%、银1.202 7%,经过磨细后,按照5∶1的液固比,加入浓硫酸和氯化钠[9-13],实现铋的浸出。在铋浸出的同时,铜也随着铋浸出,而铅和银则以硫酸铅和硫酸银的形式沉入渣中,实现铋、铜与铅、银的分离。铋的浸出液含铜较高,根据铋和铜沉淀的pH不同,调节溶液的pH,使铋优先沉淀,而铜继续在溶液中,实现铜与铋的分离。得到的沉淀铋进行水洗、碱洗等富集后,得到较纯的氧化铋,其Bi含量为81.52%,可直接用来除氯。

2.3 总结“锤”和“凿”含义。“锤”和“凿”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做动词他们都有打、击的意思,“锤”侧重指用锤敲打;“凿”侧重拿着锤子敲凿子,是穿孔的意思。

在微课识字教学时,通过古今文字的对比,用图像、动画、声音、汉字部件变色等形式,将“锤”和“凿”的含义以及演变形象生动展现。学生理解了字义,感受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

正确深刻地理解了“锤”和“凿”的含义后再回到诗中,“千锤万凿”便有了画面感。读这个词,仿佛可以看到了石灰石经过成千上万次的不同形式地锤打,或大块掉下,或脆片落下;仿佛可以听到了叮叮当当、震耳欲聋的锤打声,从而感受到了开采石灰石的不易。在微课科学识字的帮助下,学生便能对古诗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诗人借石灰的开采、烧炼、粉碎的艰辛过程,喻指无论面对怎样的考验都视若等闲,由此表明自己持身清白、坚贞不屈的心性。

3.“微”中溯字源,感悟诗情

汉字由记事的图画演变而来,具有明显的表意性。汉字在造字之初,每个字都有其理据,只是少部分字在流传中理据逐渐遗失了。大部分汉字都是有理据、有规律的,造字法方法不同,汉字的理据和规律就不同。因此,通过追溯字源,便能够了解汉字的最初的含义。

古诗《竹石》中的多音字“劲”便可通过追溯字源方法,辨析含义,方能深入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微课识字教学设计如下:

3.1 质疑读音:为什么读劲(jìng)?“劲”字是个多音字,读前鼻音jìn和后鼻音jìng。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中的“劲”应该读后鼻音jìng,是“坚强有力”的意思。这是为什么呢?

3.2 追溯字源,究其原因。

3.2.2 究其原因:“劲”的本意是(弓)强有力,如:强弓劲弩。由此本义引申为坚强、强有力,如:劲敌、疾风知劲草。因此,当“劲”字读作后鼻音(jìng)时,是该字的本义,以及由本义引申出的引申义。因此诗中的“劲”应读作jìng,是坚强之意。

3.2.3 多音辨析:读前鼻音(jìn)时,多作为名词,指力量、力气,如:有劲、用劲;又引申为精神、情绪、神情,如:看着真带劲儿。

3.3 总结。

“劲”字不论是后鼻音还是前鼻音都有力气大的意思。读后鼻音时,多用在书面语,指人的精神强大、坚强;读前鼻音时,则多用于口语,表示精神、情绪、神态。

“劲”的含义明晰后回归到诗中,学生对竹石的精神便有深刻地感悟。不论竹子生存环境多么恶劣,不论它遭受多少磨难和打击,它还是那样坚强刚劲。诗中的竹子就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在微课中巧妙地将追溯字源的科学识字方法运用于小学古诗的赏析中,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借助字词为突破口,透过一个个重点的字词,感受字词背后古诗的意境美。

汉字是记录中华文化的符号,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内涵,闪耀着中华文化的魅力。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经典。古诗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蕴,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古诗教学时,巧妙地运用微课进行科学识字,追溯汉字的起源,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里蕴藏的意境与情感,也让学生更加了解了汉字文化,从而热爱汉字文化,热爱中华古诗。同时,在学习古诗文时运用科学识字的思维方式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科学识字的习惯,加深对汉字的认知、理解及提升,也是培养了学生的民族风骨,积淀了学生的民族文化,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猜你喜欢
字源鼻音含义
上了一年级的蚊子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求“源”有度,识字有“法”
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对慢性鼻窦炎男性患者鼻音的影响
到底谁是老师啊?
探寻字源妙处多
每个袋子里总有坏土豆
随文识字学词丰富语言积累
《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快乐溜溜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