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霞
(寿阳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山西 晋中 045499)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疾病之一,该疾病主要是患者自身的脑供血发生突然性的中断,从而引发相应脑组织缺血坏死。该疾病的主要特点: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同时绝大部分患者均为突然发病,其预后性差,病情危急[1-2]。近年来,该疾病主要采用的治疗方式为静脉溶栓治疗,然而该治疗方式很容易受时间窗阻碍,而治疗该疾病的核心便是不但要将血液灌溉恢复,同时还要对其神经加以保护[3-4]。目前,临床经过进一步的研究针对该疾病患者予以依达拉奉治疗,该药物具有抑制脂质过氧化以及清除氧自由基的功效。而丁苯酞氯化钠属于一种新型抗脑缺血药物,能够改善患者脑组织微循环,并具有显著抗氧化功效,防止患者发生血栓[5-6]。本实验对我院2018 年8 月—2019 年12 月期间所收诊的12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研究,观察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治疗疗效情况,内容如下。
本实验纳入我院2018 年8 月—2019 年12 月期间收诊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研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将这12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将单药依达拉奉用于治疗60 例参照组患者,男性28 例,女性32 例,年龄最小51 岁,最大81 岁,平均年龄为(65.48±4.25)岁,病程时长最短1h,时间最长36h,平均病程时长(16.13±3.35)h。按照梗死部位分类:48 例基底节区,12 例脑叶;而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氯化钠应用于60 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35 例,女性25 例,年龄最小49 岁,最大80 岁,平均年龄为(63.42±3.31)岁,病程时长最短1h,时间最长34h,平均病程时长(16.06±2.15)h,按照梗死部位分类:46 例基底节区,18 例脑叶。对以上12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关一般资料加以比对,结果显示组间数据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以上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全部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80087 生产厂家:德国拜耳医药有限公司)治疗,首次剂量300mg,随后调整剂量为100mg/d,嚼碎服用效果更佳,利于吸收;阿托伐他汀钙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20049 生产厂家:Pfizer Ireland Pharmaceuticals)初始剂量为每天20mg,随后逐渐增加剂量至每天40mg。
参照组,该组6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行单药依达拉奉(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056
生产企业: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 药品规格:20ml:30mg×2 支)进行治疗,将0.9%生理盐水100ml+30mg 依达拉奉对患者实行静脉滴注(30min 内滴完),每天2 次。
研究组,该组6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行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氯化钠进行综合治疗,其中依达拉奉给药方式与参照组完全一致,将100ml 丁苯酞氯化钠(规格:100ml:25mg:0.9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041 生产厂家: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注射液对患者实行每天2 次的静脉滴注(60min滴完),两次间隔6 小时,以上两组患者全部以一疗程为14d进行观察。
分别对比两组患者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前后整体临床变化状况。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SS 评分、BI 指数加以比对。其中NISS 评分主要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语言、面瘫、感觉、上下肢运动、共济失调及忽视症等方面(分数越高症状越重);BI 主要包括:日常进食、洗澡、修饰、大小便控制、穿衣、厕所进出、床椅转移、平地行走及上下楼梯等等,总分值为100分,其中0 ~20 分视为完全依赖;21 ~40 分视为重度依赖;41 ~60 分视为中度依赖;61 ~90 分视为轻度依赖;100 分视为完全独立。
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减少>90%,病残率0 级视为显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8 ~90%,病残率1 ~3 级视为有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5%视无效,总有效率=总显效率+总有效率。
数据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所示,经过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前,两组患者相关指标与评分之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 疗程后与参照组患者相对比,研究组患者NIHSS 评分显著偏低,BI 显著偏高,(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及BI 指数变化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及BI 指数变化情况比较(±s)
分组 例数 NIHSS(分) BI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60 16.54±4.39 6.56±4.33 37.48±20.38 96.39±23.42参照组 60 16.65±4.52 10.73±4.45 41.31±22.36 80.28±12.32 t 0.135 5.202 0.981 4.713 0.893 0.000 0.329 0.000 P
见表2 所示,经过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后与参照组患者相对比,研究组患者临床总疗效显著偏高,差异显著(P<0.05)。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脑梗死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向脑组织供血的血管发生狭窄或阻塞,造成供血区域脑组织缺血、缺氧、变性坏死,从而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临床中绝大部分患者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在极短的时间内神经元便受到损伤,而病灶则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边缺血半暗带组成,而保护缺血半暗带区神经元是急性脑梗死治疗成功的关键。一旦病灶周围缺血半暗带区脑血流再通超过再灌注时间窗,则脑损伤可继续加剧: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增多、大量自由基产生、酸中毒等一系列代谢影响,加重患者神经细胞损伤以及脑水肿[7]。鉴于此,针对该疾病患者尽早改善脑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以及保护脑细胞,在最佳时间段积极抢救缺血半暗带是十分重要的。
现今,随着国内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及新型药物的研发,临床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一定疗效。丁苯酞为人工合成的消旋正丁基苯酞,属于一种新型的抗脑缺血药物,可通过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的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缩小脑缺血的面积,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能量代谢和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并具有抗血栓形成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临床研究提示:N-乙酰门冬氨酸(NAA)是特异性存活神经细胞的标志,脑梗死急性期含量急剧减少。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及时给予依达拉奉,可抑制梗塞周围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抑制NAA减少。依达拉奉具有保护脑细胞以及清除氧自由基的功效,可显著缓解患者脑局部炎症反应[8],,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本实验结果指出,经过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前,两组患者相关指标与评分之间对比具有可比性,且(P>0.05);治疗1 疗程后与参照组患者相对比,研究组患者NIHSS 评分显著偏低,BI 显著偏高,(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总疗效显著偏高,(P<0.05)。综上,与单药治疗效果相比较,2 种药物联合使用,不仅能提升整体临床疗效,同时还能降低患者NIHSS 评分及提高BI 指数评分。
综上,临床将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不仅能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而且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