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波
摘 要:高校思政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目前存在着课程知识点多而课时相对简缩,内容的学理性强而与实际生活脱节,教师的授课形式单一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身份定位,培养马克思主义的个人修养,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是达到高校思政理论课预期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政理论课;身份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105(2020)01-0080-04
The Inculcating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IANG hai-bo
(Marxism College,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 China)
Abstrc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he key subject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ity education. The teachers play a key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which still have many problems, such as more knowledge points and fewer lesson period hours, deeper theory and less real life, simplex lecture forms and inactive students.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the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o definite their positions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foster personal cultivation of Marxism, to promote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Marxism, to master Marxist dialectic. These there dimensions are crucial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dentity definition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教育体系中,思政理论课发挥着“压舱石”的重要作用。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崇高的使命和重要的责任。办好思政理论课意义重大,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目前存在着课程知识点多而课时相对不足,内容学理性强而与实际生活脱节,教师授课形式单一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部分教师知识结构单一、课堂氛围沉闷、照本宣科、例证老套,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效教学,使得思政理论课在大学生中的口碑普遍不佳。学生普遍反映思政类课程内容死板老套、知识枯燥乏味、理论抽象繁杂、官方口味浓重、脱离生活实际,因而不少同学往往都是抱着因为是必修课,必须通过考试拿到学分才能毕业的心态来对待思政类课程。这便完全背离了高校思政理论课设置的初衷,即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理论课最关键之处在于教师,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现象和问题,笔者依据自身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个要求,认为明确和合理地定位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身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是达到思政理论课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之所在。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教师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它承担着传承思想、推广文化、普及知識、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因此教师往往会被冠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的光环和荣誉。在整个教育和教学环节当中,毋庸置疑,教师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无论是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还是在当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始终如一,担当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灵魂与核心,主导整个教学活动展开的职责丝毫未变。然而必须清楚的是,尽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但是这种主导地位却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行为与活动来体现和实现的,不是说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知识、习惯或者任何别的什么东西来导向和支配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教师的“主导”地位不是“主体”,学生更不能被当作需要被改造的客体和对象,不能按照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那样,教师借助于教材、案例和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等诸多手段(工具)灌输知识或技能给学生,来影响和改造学生,并把这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一定不能如此理解,不能从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层面来理解思政理论课教学。思政理论课教学不是一个教师——作为主体,主动教——与学生——作为客体,被动学——的单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是一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这就需要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惟其如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彰显。因此,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与其说教师的主导地位是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原因”,倒不如说它是良好的教学过程所呈现出来的结果。只有在整个教学环节都能够顺利展开的地方,教师的主导地位才能够得以体现和被承认。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培养马克思主义的个人修养
厘清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地位的身份定位,这同时也就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思政理论课教师,为了能够称得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荣誉,为了使师道尊严能够得以彰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体现和被承认,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按照习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摆正自己在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在个人修养、理论水准、研究方法等方面不断地提升和完善。
在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地位的身份定位中,教师自身的个人修养处于基础性的核心位置,这是由思政理论课的课程性质所决定的。这里的个人修养包含政治信仰、家国情怀和人格素养三个方面。与一般的知识传授型课程不同,高校思政理论课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和世界观的培养。因此,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师,“身教”重于“言传”,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高尚的思想觉悟和纯良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这首先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标准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本身就对所教授的内容没有坚定的信仰,他如何敢教授这门课程,他如何能教好这门课程,他又如何能让学生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个骨子里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教不好思政理论课的,让一个秉持着自由主义思想——或者任何别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思政课教师来教授思政理论课,是无法做到言行一致的,学生根本不可能从这样的教师“身上”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魅力和理论价值,从而也就很难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高校思政理论课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受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准
为了弄清这一点,也许有人不禁要问:我们承认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个人修养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居于基础性的核心位置,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养成这种马克思主义的个人修养呢?又如何来确证教师是否秉持着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呢?难道不假思索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全部言论、党和政府的全部文件并将之转授给学生,就具有了马克思主义的个人修养了吗?他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了吗?其实对于一个优秀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这个问题是不会成为问题,也不应该成为问题的。因为具备马克思主义的个人修养不过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中应有之义罢了。然而在某种情况下我们仍然要说,这仍不失为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或者至少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对“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个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争议的重要问题的理解。我们知道,马克思本人就曾坚决地声称自己不是当时流传的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打算也不可能在这里进行详细地阐述,然而我们却可以从这个问题中获得一个至关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对于一个教授马克思主义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要想养成马克思主义的个人修养,必须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必须全面地掌握和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整体思想,必须思维要新、视野要广,不能只会简单和字面认知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更不能如囫囵吞枣般把自己所一知半解地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当作金科玉律来转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过思政理论课之后,除了能够记住或者背诵出几句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原理和个别观点之外,对于培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毫无裨益。因此,这也就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准的提升与马克思主义个人修养的培育是一个相得益彰的交互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准的提升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个人修养的培育,而在马克思主义个人修养的培育过程中,理论水准也不自觉的得到了提升。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准,这也如同马克思主义个人修养的培育一样,是一个“养”高于“学”的过程。诚如苏辙所言:“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1]661然则何谓“学”?又何谓“养”?“学”就是将马克思主义视为知识,视为“主体”(学习者)对自身之外的“对象”或“客体”而加以学习和接受的过程。而“养”则是一种无主体——因而也就无对象或无客体——活动,它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外在的知识,而是当作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教学活动的环节,当作教师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诚然,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准的提升离不开“学”,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的系统学习。只有系统和全面地学习和掌握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称得上是一个具有较高理论水准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的原著和原文知之甚少或者一知半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系统和准确的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授给学生,能够上好思政理论课。然而单纯的“学”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目的仍在于“养”。手段是指向目的的,它不能离开目的,它不具有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它要靠目的来赋予自身以意义。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精神的修养得以提升的情况下,这种“学”才能体现出学以致用,学有所成,才算得上是“学到家”了。否则的话,哪怕你熟知马克思的全部著作,你能够背诵出马克思的全部作品,你也至多不过是一个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也许更是一个满口马克思主义的“官话”和“行话”,骨子里却没有半点马克思主义精神的非马克思主义者和假马克思主义者。因此,衡量一个高校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准的高低,主要的不是看他“学”到了多少马克思主义的论点和学说——尽管这是如此的重要——,而是看他是否“养”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气秉。
四、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为了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准,为了养成马克思主义的气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在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因为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门知识,它更是一种思想。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所需要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就不仅仅只是形式方面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尽管这些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东西,但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仅仅掌握这些形式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形式的东西浮于外表,它对于理解“知识”这样一种外在的客体化的东西卓有成效,而思想却是深入到人的内在的,它跟研究者是彼此交织而融为一体的。因此拿一种理解“知识”的形式化的方法来理解“思想”,是会显得苍白、单薄,无法抓住根本。那么究竟什么才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所应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呢?那就是辩证法。辩证法是灵活的和不拘泥于形式的,它“深入到历史的一个本质性维度中”。[2]401因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生命力和活动力的根本法宝。我们在这里有必要再次强调一下盧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于“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他说:“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一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不保留地接受所有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只能按其创始人奠定的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而且,任何想要克服它或者‘改善’它的企图已经而且必将只能导致肤浅化、平庸化和折中主义。”[3]47-48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用心培育、专心培养、精心教育,在学生的心灵中、头脑中深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想肩负起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崇高使命,就必须理直气壮上好思政理论课,就必须培养马克思主义的个人修养,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惟其如此,才能奠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才能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的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将理论教学与思想传承相融汇,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往前推进和发展,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魅力和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2] 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责任编辑:敖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