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兴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古话告诉了我们“读”的重要性,打开课本,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第一题就会有几行显眼的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或者是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这个课后练习的安排来看,体现了“读”的重要性,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并强调“读”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展开。
“读”并不是嘴上读过,有所发声就行,在读书的过程中,也讲求走心、过脑,更不是古时候教书先生们的那种摇头晃脑、不厌其烦的泛读。走进教室,听一听,同学们朗读的声音拉得特别长:“春一色一满一园一关—不—住——”,听着就觉得没有一点生气,再看一看,有的同学没精打采,有的不停地说话,有的读望天书,还有的眼睛皮直打架,读过之后什么也不理解,这种现象频频发生,这一切引起我的思考,怎样来改变这一现状呢?一开始无从下手,经过不停的思索实践,我找到了方法,那就是“创设情景、以读促悟”。
讀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个“百”字,就是指多读,多种读法交替,但这里的多并不是说要读100遍或者更多,并不是每节课都要让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我的理解是要让学生在读的方面有足够的时间,加大学生“读”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拿我们课本中的“口语交际”来说吧,就是要我们去引发学生说话的欲望,有了这个欲望,学生就会有一个组织语言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就会把平时积累的语言用上来,脱口而出,就好似写作时,一个个词突然跃然纸上似的,要做到这一点可不太容易,它是与学生平时的“读”是分不开的,这就显现出了“读”的重要性,它是说和写的催化剂,因为“读”不但可以不断增加语言积累,还可以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我们常常在评课的时候提到“要重视朗读,多种方式的读”,朗读的方法不只一种,一堂课要生动有趣,就要恰到好处的运用不同的方法。教学对话为主的文章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任务对话的内容,让学生首先理清各自的语言,然后可以同桌分角色练读,也可以进行小组分角色读,甚至可以在充分读并有所悟的基础上排练课本剧,这样学生读起来就不会泛味,而且会越读越有兴趣。
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创设情境”就更加显得重要了,特别是一些学生根本没去过,不了解的地方,更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走进文本,走进情境。在上《黄山奇松》这一课时,我把“创设情景,以读为本”贯穿在整个教学当中,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初读、细读、美读、精读。从读的当中体会黄山松的奇,在不断深入阅读中解决问题,识字,并理解课文内容。首先是我把“黄山松”带进了教室,一幅幅精美的“黄山松”的图片,一下子把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并且让他们用自己的形容一下看到的“黄山松”,通过这些让学生整体感知“黄山松”的“奇”,然后图文结合初读课文。第二次细读课文,我出示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图片,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棵松,并且交流一下自己喜欢这棵松的原因,这是我创设的又一情景,然后让孩子去文中找找分别描写这几棵松的句子,进行研读,和同桌练读,看谁读出对这棵松的喜爱,看谁读书这棵松的特点。几轮读下来,学生首先解决了字词,朗读也十分流畅,更能抓住黄山三大奇松各自的特点,并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我认为这种“创设情景,以读促悟”的教学方法改变不分主次,逐句讲解,逐段分析的繁琐现象,就可以把时间节省下来,给“读”创造了时间。通过分组读、领读、竞赛读、默读、大声读、个别读、轮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多读书,值得强调的是这些读的方法离不开情景的创设。
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把读和语文实际活动结合起来,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反馈,这样一来,学生学有所获,教学事半功倍,又何乐而不为呢?教学在“创设情景,以读促悟”当中进行,在“美读”“精读”的过程中得到展现,“美读”在“以读促悟”中也非常重要,读出文字美、读出音韵美、读出情感美,当然,不一定是每篇课文都要读得婉转动人,清澈如莺,我在我看来,只要读出文字体现的情感,读出文章的韵味就是“美读”。
“创设情境,以读促悟”,这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方法,让我们得语文教学不再死板、课堂讲解不再琐碎,让学生更有兴趣投入到学习当中,展示学生们的童趣,童声,童真,在“以读促悟”中,不单单是理解课文情感,更让老师、学生、作者在情感上有所共鸣。运用起来吧,“创设情境、以读促悟”,它会让我们得语文课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