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亚峰
高考语文改革的深入实施,使得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高考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且已经反映在高考阅读题型中了。对此,教师应调整阅读教学策略,加强学法指导,激发阅读兴趣;利用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细化教学任务,增加阅读容量;合理使用教材,整合教材资源,最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加强学法指导,激发学生兴趣
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改变阅读教学的方法,加强对学生阅读学法的指导,在激发他们语文阅读兴趣的同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当然,阅读兴趣不单单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师调整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对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材中的“趣味”和“情感”因素,在研读教材的同时,精心设计课堂上要创设的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课内外的延伸,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拓展阅读视野,提升他们的文学品位,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该注重不同的文章题材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语言风格。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学习时,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本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方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带领学生阅读学习《雷雨》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在阅读这篇课文时了解剧情,对文章矛盾冲突有一个清晰的把握,能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提高戏剧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上课之初,我便组织班级学生开展角色扮演。具体步骤如下:首先,让学生阅读这篇课文;其次,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互补原则进行分组;再次,鼓励学生在组内按照课本中的内容进行话剧表演,要求在表演中注重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揣摩和体会;最后,在学生表演结束后,让学生就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展开探究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
又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为了使学生可以体会文章内容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以及马丁·路德·金崇高的献身精神,激发学生为实现梦想而不断奋斗的观念,并掌握演讲的技巧和方式。在教学开始前,我先是引导班级学生阅读文章,之后,组织班级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借此让他们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利用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资源的利用形式越来越多,不仅为教师指导学生拓展阅读提供了便利,还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媒体资源,将课本阅读教学和媒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从而让阅读教学“活”起来,改变以往单一的阅读方式。高中生由于高考的原因,每个人的学习压力都比较大,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存在一定的困难,单靠学生的自觉性,很难将阅读学习落到实处,不利于他们在高考相关题型中获得高分。
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推荐一些与教材课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完文章后,通过QQ班级群、微信班级群的方式和老师、同学交流阅读体会。如在教学《雨巷》时,为了使学生在阅读这首诗时可以体会到本诗的意境美、音乐美,教师可以通过意象把握意境的营造,对戴望舒的其它作品有所了解。在教学完毕后,笔者向班级学生推荐了戴望舒的《我的记忆》《璎珞》等作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阅读完毕后写一份体会,发布到班级QQ群和微信群,一起交流探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细化教学任务,增加阅读容量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该根据文本主题设计课堂阅读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这样,才可以使阅读变得高效起来,使学生获得阅读的乐趣,收获丰富的阅读成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课,合理安排学生晨读和晚读的时间,细化他们的阅读任务,循循渐进地增加他们的阅读量,切勿一次性为学生布置大量的阅读任务,也切勿放任不管他们的阅读活动。如在教学《相信未来》前,我先是引导班级学生在晨读时间熟读这篇文章,在阅读时用心体会作者对未来积极乐观的情感,能说出本诗意象、韵律、重音、停顿的特点和效果及美感。等到这篇文章教学完毕后,为了强化他们对这首诗的印象,我鼓励他们在晚读课上再次诵读,充分掌握这首诗的“四美”。
四、合理使用教材,整合教材资源
教材处理主要有两个层次,第一点是教师和文本对话,第二点是教师通过文本与学生对话。但是在实际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受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影响,按部就班地组织班级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可以说,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即教师被教材所牵制,学生被教师所牵制,两者都是被动地教和学。对此,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该改变这样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学会灵活运用教材内容,要懂得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在实际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展阅读教学,最大限度地使用教材,可适当地对教材中的文本进行整合,补充与之相关的文章。
如在教学《致橡树》时,笔者为了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学习完这首诗后感受到诗中含蓄的意象,使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正式教学这首诗时,我没有直接进入主题,而是做了这样一个引子:“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如果没有诗歌你们会不会感到悲哀呢?”随着我问题的提出,学生说:“老师,我们喜欢诗歌,诗歌,不仅帶给我们美的享受,还陶冶了我们的性情,滋养了我们的心智。”听到学生的回答,我说:“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即《致橡树》,诗的作者是‘朦胧诗派的掌门人舒婷,她的《致橡树》曾经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一起阅读学习这首诗。”具体地说,教师可以先选取一名有专业朗读水平的学生上台朗读这首诗,在该学生朗读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学生注意诗中的字、词的读音,学生在台上朗读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聆听时感受到的韵味表达出来。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舒婷的其他诗,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使学生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总之,随着新高考的实施,高考语文加重了对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量的考核,针对新高考语文试题出现的变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营造语文阅读情境,有针对性地制定阅读教学目标,使学生可以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当然,语文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中,还应该告诉学生“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 (21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