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研究

2020-09-14 12:06蔚晓庆闫师杰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5期

蔚晓庆 闫师杰

[摘 要] 这篇文章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就业质量,探究和反思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从突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保障就业服务质量、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强化核心能力四个方面提出就业质量提升路径。

[关键词] 食品质量与安全;京津冀协同发展;就业质量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适应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质量标准研究”(171006103C);2018年度天津农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以OBE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8-A-24)

[作者简介] 蔚晓庆(1981—),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闫师杰(1971—),男,博士,教授(通信作者),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与安全。

[中图分类号] TS201.6-4;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5-0327-02    [收稿日期] 2019-12-25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未来京津冀食品安全协同发展要实现食品药品监管一体化,共建食品安全追溯标准,急需一批懂技术、会管理,能够适应京津冀发展的应用型、综合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对已走上工作岗位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在京津冀地区从业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对该专业本科毕业生(质量)是否能够适应京津冀食品发展的需求进行了基础性分析和研究。

一、调查基本情况

以天津农学院为例,对已参加工作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毕业生,采取网上微信问卷形式展开了调查,共收回131份调查问卷。调查内容重点围绕对口率、就业单位类型、从事岗位、月收入、能力再提高和专业核心技能等方面展开。

(一)就业质量现状

1.对口率调查

按照本科专业和毕业后就业岗位专业要求匹配度高低划为5类。调查结果显示,毕业后完全对口、基本对口占样本总量近40%,与所学专业有一定关联度的略高于10%,剩余近50%分布于不太对口和完全不对口两类。因此,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对口率中等偏下。

2.就业单位类型调查

就业单位类型划分为6类,就业最多的单位类型是民营企业,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读研究生的占比虽居于第二位,但实际不属于就业,居第三位的是事业单位,就业于国企和外企类型分列第四、第五位,这两类比例相差不大,还有不足1/10的毕业生可能在毕业后短期内未能找到合适就业单位。

3.从事岗位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本科生毕业后去向主要为三大类,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读研究生,其中从事专业技术岗位最多,占31.30%,其次是管理岗位,第三是考取研究生后继续深造,约占样本总量1/5。

4.第一份工作月收入调查

本科毕业生毕业后首月收入集中在2000~4000元两个档次,高于4000元和低于2000元占少数,其中高于4000元者仅占样本总量约1/10。由此看见,本科生毕业后首月收入不高。

5.能力再提高和专业核心技能调查

就业一段时间的本科毕业生,对其希望提高的知識或能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对专业实践、组织管理两种能力是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后最希望提高的,其次是社交沟通能力。对专业核心技能调查结果显示,最需要的核心技能是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能力,其次是安全分析检测能力。

二、存在问题分析

1.专业归属感不强,对口率低

对口率低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相比存在不匹配,培养过程需进一步完善。在培养过程中,课程培养与实践环节培养是影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对口率的关键因素。掌握专业知识牢固、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强,学生在专业方面有自信,专业归属感就强,就业时就会选择对口或相关专业。

2.企业就业满意度低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有近1/3在民营企业就业,月收入不高,就业满意度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为适应市场变化,对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要求不断提高。

3.核心能力培养不足

核心能力也称核心竞争力,由于我国大学教育总滞后于人才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是学习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环节并不多,知识和素质缺乏转化为核心能力的充分条件。因此,大学教育虽然可以培养某些专门能力,但难以形成市场意义的核心能力。

三、就业质量提升路径

1.突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

自200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16所高校开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到目前为止,已有216个高校开设此专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如何从顶层设计层面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做出合理定位,是目前急需解决问题。当前,随着工农业发展,环境污染加剧,食品安全风险在不同程度地增加,与膳食相关的慢性疾病问题凸显,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更加关注。为了满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特色培养模式,强化知识结构,体现学校专业特色,适应学科发展,增强学生专业归属感,提高就业竞争力。

2.保障就业服务质量

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坚持就业工作全员协同参与。首先,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教育工作者齐抓共管共同完成,形成全员就业的合作机制。其次,要尊重大学生个体差异性,加强职业规划课程的针对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测评系统,协助他们明确发展方向,树立人格特质,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职业规划教育。再次,加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沟通反馈机制。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充分发挥互联网资源平台共享、数据信息等优势,及时拓展信息渠道,提升就业服务。

3.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京津冀地区食品产业协同发展,结合当前中国食品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以及国家、社会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需求,探索高校专业发展与京津冀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办学过程中,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和加强校企协同在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上的合作,共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基地、食品行业培训基地和产学研平台,切实保障人才培养实施。积极构建“引企入教、引教入企”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4.强化核心能力

通过调研和实践,笔者认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两个最重要的、体现专业特色的能力是食品质量控制能力和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大学期间要强化这两种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另外要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将创新性作为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常规思维,创造性地思考并解决问题。要开展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成就感和获得感,进而形成知识应用实践,实践培育精神,精神提升学习动力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袁曦,李坚.大学生核心能力培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8-60.

[2]杨潇,黄玉坤,曾朝懿.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食品工业.2018(39):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