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艳萍 谭梦秋
[摘 要]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专门技术型人才,解决就业问题是高校的首要任务,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前最有效的了解职业社会以及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途径,该课程的教育效果是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从分析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有效改进途径,目的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稳就业、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 就业指导课程;促进就业;改进;途径
[作者简介] 宋艳萍(198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谭梦秋(1991—),女,广东茂名人,教育学硕士,马来西亚北方大学在读博士生(通信作者),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5-0223-02 [收稿日期] 2020-04-17
我国高校毕业生按照每年3.3%的增长率逐年递增,2020年达到874万人,经济下行压力下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依旧是国家宏观层面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了矛盾局面。就业质量与数量是评价高校教学和招生的重要标准;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各地方高校学生相对发达地区接受信息的途径少,时间上相对滞后,交通不发达等因素导致地方高校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难度更大,需要付出双倍的努力才能找到适应本专业地区领域发展需求的工作,就业指导课程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能够获取的最有效提升职业能力途径,顺应时代需求,切实提高就业指导课程质量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必然途径。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全面的重视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计划体制,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没有足够的重视,把工作重点放在每年就业率的提升,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目前就业指导课程相对专业课来讲,无论是从培养计划、教学设计与管理、教材等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学校不一样甚至同所学校上该课程的教师使用的教材都不同,没有从顶层进行统一规划,这是从制度上没有对该课程的开设提供保障。
(二)对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时机把握不准
目前大多数高校将该课程设置在大学三年级,甚至有的高校在大四才开始上这门课程,高年级的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就业观念,很难通过短期的课程将观念扭转,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在思想上激励大学生在全面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基础上挖掘自身价值,适应社会需求,帮助大学生结合实际特点,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三)课程理论多参照西方测评工具,思想政治主导不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高素质人才,就业指导课程教育的目标也应当在能力和思政教育上下功夫,目前就业指导课程大多数用到的测评工具如特质—因素论、人格类型等都是采用西方的理念,强调个人人本主义,过于强调大学生将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价值观等,一味地追求自己喜欢的职业,强调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然而中西方国家就业市场有差异,我国人口众多,大学生作为就业主体,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如果一味的引导学生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没有将我国国情、社会发展与毕业生就业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力资源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同时造成大学生认知偏差,脱离我国高等教育为祖国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本质目标。
(四)教学过程没有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論,轻实践,课堂多数以讲授为主,真正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少之又少,长期下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以及创造能力受限,实际授课过程中根据教育部对该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的要求大多没有达到,目前多数为16学时,而实践教学课时更加不够,大多数没有达到总学时的百分之三十,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能力的机会不多,难以达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的技能的提升,同时由于欠发达地区高校资源有限,学生真正能够获取有效锻炼的场所有限。
(五)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资源稀少
早在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地方高校在落实就业指导课程师资方面没有达到相关要求,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以辅导员为主,思政专业教师等为辅,数量相对稀少,教师人数无法满足逐年扩招的高校学生数量。
二、加强和改进地方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质量的措施分析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协调机制
应用型高校应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领导,把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摆在重要位置,健全主管教学的负责人牵头的就业指导工作协调模式,落实完善该课程在相关政策、师资、教学过程、教学实践环节,协调解决重点难题,保证课程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形成由专业指导教师联合思政教师,行政人员,专业主任,校友,校企合作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给予课程实践相关支持。
(二)课程思政应融入就业指导课程当中
新时期的社会环境和就业市场形势,对大学生来说很难做到有足够的认知和准确把握,这个时期尤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能够有效地帮助实现应用型院校大学生准确认识自己与市场环境的需求,将就业形势与政策通过思政理念传达给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择业观,将自身的奋斗目标与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地方应用型高校毕业生更应该主动融入区域地区经济发展的大局之中,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实现自身价值。
(三)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地方应用型院校的课程体系应以实践为主导,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身心理困惑的疏导能力,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丰富学生的知识与实践技能,健全完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教学计划,为大学生提供生涯咨询等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制定有效的实用的职业规划。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方面作出积极贡献,随着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提高,就业指导课程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顺应时代发展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毕业生都能够找到合适的岗位,毕业生的就业率是高校教学评估的重要参数,在此情形下就业指导课程师资的配备是重中之重,院校应从顶层设计着手,完善选聘就业指导课程专业教师机制、落实相关待遇、开展专业培训、师资认证等,提升就业指导课程师资质量,从根本上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成效。
(五)改进课程应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
通过企业合作、基层锻炼、杰出校友等丰富资源,为学生在企业、事业单位、公务机关、社区基层等领域,建立长期有效合作,对于热衷于培养应用型大学生的人力资源部门为学生拓宽实践渠道。应将志愿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实践锻炼融入课程教学活动,通过志愿服务使学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从而提升自己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就业能力,为融入社会的、做充分准备,志愿精神还可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校企合作是用人单位和高校合作的有效平台,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认识了解和体验社会生活的中转站,是应用型院校为社会输入技术型人才的宝库,应通过校企合作将专业理论与企业的实际紧密联系,学有所用,有助于提高课程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