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希腊柱式的再认识及其意义

2020-09-14 12:06程刚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5期
关键词:柱式名称标准

程刚

[摘 要] 中国这些年建造的许多所谓欧洲古典风格的建筑,在柱式的运用方面很不规范。古希腊柱式所包含的构件的中文名称在许多书籍和教材中并不统一,应该统一名称或者在使用一种中文翻译名称时在注释中列出其他翻译名称。考虑到这类建筑的牢固性,应该在不改变外观的情况下运用现代技术手段。

[关键词] 柱式;标准;名称;现代技术手段

[课题项目] 内蒙古工业大学校级重点项目“对欧洲古典建筑装饰风格及其在当下中国建筑领域应用方面的研究”(SZD201706)

[作者简介] 程 刚(1967—)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欧洲古典建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9-0110-03    [收稿日期] 2019-10-08

一、中国是否需要欧洲古典风格的建筑

中国人实际上从古时起就愿意接受任何有益的外来事物,中国人始终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包容的民族。中国所有城市中最多的建筑是以方直、简洁、较少装饰、以钢筋混凝土梁架结构为主要承重框架的公共和民居建筑。那么,这种建筑是不是本民族的?肯定不是。它们来源于西方现代主义兴起以后的建筑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本着美观实用的原则建造了大量的建筑,近些年来,许多地方政府都拆了旧的办公楼,建起了气派漂亮的新办公楼;很多地方建起了看上去还算漂亮的商品房小区。其实中国城市中数量最大的这种建筑不论是早建的还是近年来新建的都不来源于中国,它们都是西方现代建筑的延续和变体。我们能说它们不是我们本民族的,就把它们都拆掉重建吗?绝对不能,仅从经济一个方面考虑,这样做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承受不起。我们在建造具有标志意义的国家重要建筑时,经常还要聘请西方著名建筑师来设计,从极简单的层面来理解,这不是与所倡导的思想背道而驰吗?当然不能这样理解。其实真正中国本民族的建筑(从系统比较完备和成熟度方面讲)只有明清时期的皇家宫苑建筑和南北方传统民居、公共建筑和宗教建筑,当然历朝历代的建筑样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在如何挖掘研究中国传统建筑资源宝库以及如何用现代建造手法再现和如何在当代建筑设计当中吸取传统建筑的因素方面,我们尚有很大的研究范围,尚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再谈古典柱式

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最基本的内容和组成部分。柱式的运用充分体现出古典建筑的美感,也正是由于当今中国国内有关柱式运用的不够标准才展示出这类建筑的不伦不类和拙劣感。在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回顾一下西方古典柱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古典柱式是指古希腊的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柱式以及古罗马在此基础上又增加的塔司干和复合柱式(也译做混合柱式),在此笔者将主要讨论古希腊三种柱式。柱式本身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所以每种柱式的具体形态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建筑中是有一定变化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维尼奥拉(Vignola)和阿尔贝蒂(Alberti)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制定出柱式规范,成为后世学习和采用的标准。

(一)多立克柱式的演变。多立克柱式是经过了长期的演变才发展到最后的基本定型了的樣式的。起源于木构还是石构的争论仍将延续,但木构起源说看起来似乎更为合理一些,总的变化趋势是:(1)柱身由细变化到粗、到较粗、再到细,但这只是总体的趋势,具体的实例变化常常出现相反的情况,如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锡拉库萨奥尔堤吉岛的阿波罗神庙和公元前6世纪中叶塞利农特神庙C是经过了大约是公元前7世纪的德尔菲第一个雅典娜神庙比较细的柱身而变得比较粗的柱身的实例,但是到了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塞利农特神庙F,柱身又变得相对较细,这以后,柱身在粗和细之间又有一些交替变化,到了公元前447—前432年雅典卫城帕提农神庙时,柱身又变细,柱高与底径之比为5.48:1,这以后,柱身都保持较细的比例,变化较小,如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舒尼翁的波塞冬神庙、公元前4世纪中叶泰耶阿的雅典娜神庙、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奈迈阿的宙斯神庙、公元前3世纪萨莫色雷斯岛的卡必里神庙,维特鲁威的柱式比例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时期的实例比例制订的。(2)馒形托由比较宽、外轮廓弧线比较大变化到馒形托逐渐缩小和外轮廓弧线渐趋于直线。(3)柱身由棱锥直线到稍大的弧线再到变化比较平缓的弧线(卷杀entasis)。

在大约公元前7世纪晚期到6世纪初的德尔菲第一个雅典娜神庙(Athena Pronaia)的柱子中,柱身较细,被学者认为是模仿树干,柱身总长(包括柱头在内)为底部直径的6.5倍,柱身外棱线基本呈直线,柱身收分较大,馒形托较大,馒形托高度和冠板几乎相等,冠板宽度(馒形托直径)为上部柱径(上部柱鼓石)的2.5倍;到了公元前6世纪中叶,在西西里的赛利农特神庙C的柱子中,由于石楣梁(柱顶过梁)和檐壁等上部结构的使用使柱身变粗,馒形托相对变小;而在大约同一时期的位于亚平宁半岛西海岸的帕埃斯图姆“巴西利卡”的柱子柱身棱线已呈现出曲线;后两个例子中的柱高约在4.5至5倍底部直径的范围内变动,柱头(冠板和馒形托)高度和柱身比为1∶8;以后柱身又开始向细的方向演变,到了雅典卫城帕提农神庙时,柱身又变细,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舒尼翁的波塞冬神庙在比例上基本上延续雅典巴特农神庙的比例,只是后者在柱子向上升起到一倍柱底直径时才有收分,因此柱身下部略呈弧线;而前者直接从柱底向上收分,柱外棱线呈直线。到公元前4世纪以后,柱子向更细的方向发展,公元前330年奈迈阿神庙的柱身总高与柱底直径之比为6.5∶1,又回到了大约公元前7世纪德尔菲第一个雅典娜神庙(Athena Pronaia)的柱子比例中了。

柱顶盘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其高度在比例上不断降低。公元前6世纪时,柱顶盘高大约是柱高的一半;到公元5世纪后期为1/3;到公元前4世纪时变为1/4。由于三陇板和陇间壁高度的降低,和宽度已经不成比例。为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在每个跨间内增加三陇板和陇间壁的数量,每个跨间内最多容纳至三个三陇板。这种做法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到公元前2世纪时成为流行做法。

(二)爱奥尼和科林斯柱式。爱奥尼柱式是希腊柱式的另一种柱式,这种柱式在中国的许多建筑中使用得很多,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制作得都很不标准(指近几年的)。

爱奥尼柱式一般被认为是由于多利安人入侵而被迫到小亚细亚建立殖民地的爱奥尼人创造的,维特鲁威认为,爱奥尼柱式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也很有可能是建筑师切尔西夫隆创造了爱奥尼柱式。这种柱式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柱头外侧的螺旋形涡卷。关于这种涡卷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和推测,成熟时期的爱奥尼柱式显然和多立克柱式一样体现着希腊的古典精神。爱奥尼柱式与多立克柱式一样,也由基台、柱身以及柱顶盘组成。爱奥尼柱式各组成部分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有些爱奥尼柱式的檐壁是由齿饰代替的,也就是说,在这种建筑中没有檐壁,檐壁的位置是齿饰,如公元前320年普里恩的雅典娜神庙。与多立克柱式相比,爱奥尼柱式都有柱础,有些立柱还有底座(plinths)。爱奥尼柱式的凹槽与多立克柱式的凹槽的区别是:凹槽间不是尖棱,而是平条线脚,凹槽断面为半圆形,多立克柱式的凹槽相对较浅。爱奥尼柱头在正面和背面都有一对涡卷,侧面是中部变细的涡枕。在神庙角柱的柱头中,由于两面都有涡卷,为了视觉协调,只能把拐角上的涡卷做成45°向外伸展。爱奥尼柱顶盘在古典盛期是柱高的五分之一,爱奥尼柱身高度(包括柱础和柱头)大约是底部直径的9~10倍;在希腊东部地区,由于没有檐壁而只有柱顶过梁(楣梁)和齿饰,因而柱顶盘只有柱高的六分之一。多立克柱式的檐壁由三陇板和陇间壁组成,而爱奥尼檐壁则是连续的浮雕带或没有任何装饰的平滑表面。希腊多立克柱是没有柱础的,而爱奥尼柱都有柱础,柱础的样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

科林斯柱式在中国近几年的许多建筑中也经常出现。同样是制作得很不标准!大部分这样的建筑的柱头部分还勉强过得去,但是柱身部分仍旧没有收分。

科林斯柱式的柱身和柱础与爱奥尼柱式的类似,柱高一般是柱底直径的10倍。柱顶盘一般是整个柱式高度的五分之一,这点和爱奥尼柱式很类似,也有观点认为科林斯柱式脱胎于爱奥尼柱式,甚至认为希腊柱式只有多立克和爱奥尼两种柱式,科林斯柱式从属于爱奥尼柱式。

(三)名称不统一的问题。名称不统一是指中文名称不统一,欧美国家语言不存在这个问题。当然这是由于由不同的人和人们在不同时期翻译而造成的,对这个问题不能过于苛求,但这个问题肯定会造成一定混乱和误解。笔者在这里建议,通过注释解释清楚,将英语原词列出,如,在教材中假如使用“额枋”,则应在注释标明“architrave,中文也译作‘楣梁”。否则,外行或初学者会认为“额枋”和“楣梁”是两种东西。其他建筑術语翻译不同用词的问题也应该用类似的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还很多。应该由相关学者和权威人士协商后确定一个统一名称,在未确定前至少在用到一种时,用注释说明其他译称。

(四)标准问题。在中国建筑学专业的教科书中写到多立克柱式时,都说它有20条凹槽(沟槽),这没有错,但是涉及到历史方面的内容,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如,在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清华大学(田学哲 郭逊)主编的《建筑初步 第三版》第108页描述古希腊三种柱式的图表中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的文字中写到:“……柱高为柱径的4~6倍;柱身有20个尖齿凹槽……。”而在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清华大学(陈志华)主编的《外国建筑史 19世纪末叶以前 第四版》第46页描述多立克柱式的文字中写到:“……多立克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20个)……”柱身有20个凹槽是公元前6世纪基本定型的,在这之前凹槽数是不固定的。“古风时期柱身沟槽有12条的,如阿索斯神庙;16条的,如锡拉库萨老庙;也有18条和24条的(前者如庞贝希腊时期的神庙;后者如帕埃斯图姆神庙)。最早的柱子因模仿木柱,柱身较细,故槽数往往不超过16;公元前6世纪中叶以后柱身开始变得粗壮,槽数也随之增多。总的来看,以20条居多;特别是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除了极少数有2~4条的增减变化外(如舒尼翁柱子为16条),20条几成定则。这样边棱可以正好位于上面方形冠板的四角下,同时正面、背面和侧面均有一条沟槽位于正中的位置。”从这里可以看出,20条凹槽(沟槽)只是公元前6世纪中叶以后凹槽数基本定型后绝大多数神庙柱子的情况,而这之前出现过12条、16条、18条和24条的,既然已经出现过,如果有人说多立克柱式凹槽是12条或上述例举中的任何一个,而不是20条的,我们就绝对不能说他是错的!因为历史上出现过,原因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假如你没有这些知识,只是记住了教科书上的简单说法,就很容易犯错误。解决的办法很容易,就是在教科书上标注一下:历史上曾经出现过12条、16条、18条和24条凹槽的例子。同样,爱奥尼柱式柱身凹槽数不同时期也不尽相同,公元前5世纪时,凹槽数是24条,在以后的不同时期,凹槽数也不尽相同,少至20条,多至48条。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反映出一个建筑师或建筑专业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笔者认为中国的建筑学专业教育应当稍微加强一下这方面的知识讲授。

三“真诚性”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介于国家战后的经济状况,人民又希望尽快地摆脱贫困,新的气象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催生了大量新建筑。总体来说,这些建筑都是在现代建筑简洁实用的理念和现代钢筋水泥梁架结构框架范围内实施建造的。钢筋水泥结构达到了古代石材无法达到的坚固耐久程度,相对来说又经济适用。但是如果要在外观上体现古典建筑的美感,只有石材能够胜任。用水泥可以完成塑形,但必须加表面涂料,方可在较远的距离在视觉上接近石材效果。涂料长时间后会脱落,严重影响外观。在外观上要达到古典建筑的美观效果,只有石材能够胜任。在混凝土承重结构或砖墙的外表面贴加石材装饰的做法古已有之。古罗马作家苏维托尼乌斯在《罗马十二帝王传》中介绍奥古斯都时写到:“既然罗马未被装饰出应有的帝国尊严,而且还遭受过洪水和火灾,他于是对它大加美化,以至于他可以理直气壮地夸口说,他发现的是个砖坯造的城市,而交付的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他使罗马成了在人类理智所能预见的未来都会是一个安全的城市。”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新的产品不断涌现,这使我们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四、结论

中国近年来建造的包含欧洲古典风格元素的建筑很不标准,主要体现为在古典柱式的运用上很不标准,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柱身没有收分(很多这样的建筑没有楣梁和檐壁)。我们可以不要欧洲古典风格的建筑,如果要这样的建筑,就一定要建造得标准,也就是一定要按照古典的规范去设计和建造。在这里,没有创新的问题,只有标准问题。而从牢固性和美观的角度去考虑,建筑内部承重结构可以采用钢筋水泥框架,外部用干挂石材的方法。在这方面没有必要一味地坚持建筑的“真实性”。这方面,需要研究和开发的领域很大,应当在研究工作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提出新课题,不断解决新的难题。

参考文献

[1]王瑞珠.世界建筑史古希腊卷:上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12-214.

[2]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73-74.

猜你喜欢
柱式名称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均压环对覆冰状况下交流超高压柱式绝缘子闪络电压的影响
柱式传感器与桥式传感器在汽车衡中的应用性能分析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三相五柱式消弧线圈新调谐方法
一种新型柱式多功能配电站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