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从《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面世以来,就成为人们全面了解隐喻下人们语言和社会的工具。在这本书里面,作者对我们日常用语中的隐喻体系给予充分的挖掘。这本书通过不同定义下的隐喻,全面的对隐喻的特点、功能等进行很好的分析。不管是语言学、亦或者哲学、心理学等,这本书看待整个世界的视角都是全新的,对不同的概念之间进行很好的分析,最终实现更好的效果。笔者在文本中首先进行分章节评析,然后综合评述。
关键词:《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隐喻;评析
作者简介:吴碧辉(1981.4-),男,苗族,湖南省凤凰县人,副教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6--02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在1980年出版,作者是美国作家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这本书出版后代表着开始研究隐喻系统,人们对隐喻的认知也被颠覆。一般情况下,人们都认为隐喻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并不是普通的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修辞隐喻并不是因为语言的匮乏才使用,而是为了对语言进行修饰。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隐喻并非仅仅存在于文学领域,也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思维方式的一种。《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面世已有几十年,一直被作为经典著作,很多语言学家都比较推崇,在认知语言学界其观点得到很好的传播。笔者在文本中首先进行分章节评析,然后综合评述。
一、分章节评析
1.探析隐喻的特点
作者通过“ARGUMENT IS WAR”这个概念指出了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概念,指出隐喻就是在一种事物的作用下对另一种事物进行体验和理解。虽然战争和争论的改变并不相同,但是二者也有相似指出,争论的部分在战争概念之中使用,说明我们在构建概念的时候是通过隐喻进行的。人们之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谈论战争,是因为人们的思维就是如此。接下来明晰了隐喻性概念的相关特点。在语言学中隐喻性表达和概念具有一切的关系,二者是相同属性的,对此我们可以对隐喻性的本质进行理解。
2.探析隐喻的分类
隐喻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作者指出结构隐喻指的是借助一种概念构建另一种概念,但是方位隐喻并非如此,不是通过一个概念对构建另一个概念的,他们的系统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这一部分的隐喻都有关于方位。这一部分的隐喻一般情况下根据文化不同的差异,主要以文化、自然等为基础出现的意义。,如Happy is up (高兴为上)。就是“happy”概念和“up”概念关联在一起的,这样我们才会表达“I am feeling up”。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种隐喻都必须以经验为基础,这样才能很好地体现和理解。对于本体隐喻,作者认为其就是拟人化的隐喻。事实上,拟人的范畴比较笼统,以此隐喻具有繁多的种类。每一种隐喻选择的观察方式和方面多不相同,但是他们也具有共同点。对隐喻和转喻,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隐喻指的是概念化一种比较难以理解的事物,这样便于人们更好的理解,帮助理解是其功能性所在。转喻主要是进行指代,也就是一种事物被另一种事物所替代。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隐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了解其中的概念性内涵,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了解我们赖以生活的隐喻。
3.隐喻和文化是连贯的
作者认为隐喻系统和文化的根本价值观念和文化的最根本概念是相同的。比如“THEORIES ARE BUILDINGS”为概念隐喻,并没有体现建筑的其他组成等,而只是通过“理论”来构建概念,这也符合我们所谓的隐喻的隐藏功能。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地识到,在生活中我们大部分都是依赖隐喻概念来对相关概念进行构建。比如,在空间概念里面,“上”主要是人们身体活动二得出的,人们的每一次移动几乎都和其有很大的关系,和人们的身体活动相关,也就意味着空间概念来自于人们体验的空间,也就是人与环境的不断交互。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隐喻是连贯性的。其连贯性主要在两个方面给予体现:比如,“AN ARGUMENT IS A JOURNEY”,由“AN ARGUMENT IS A JOURNEY”和“A JOURNEY DEFINES A PATH”兩个隐喻可以得出“AN ARGUMENT DEFINES A PATH”,由“ANARGUMENT IS A JOURNEY”和“THE PATH OF A JOURNEY IS A SURFACE”可以得知“THE PATH OF AN ARGUMENT IS A SURFACE”。这一隐喻就是对“AN ARGUMENT IS A JOURNEY”隐喻进行蕴含意义的内部系统描述,在这个隐喻体系下,连贯性是切实广泛存在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旅行隐喻和容器隐喻蕴含着共同之处。旅行隐喻是人们通过争论进行旅行过程路线的确定,争论的内容相当于旅行过程中的见识。所以,在单一隐喻实例和单一概念之间的链接上,隐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4.抽象概念的不足
事实上,不同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定义的语义是不同的,存在着抽象观点和同音异义观点。我们可以通过概念结构理论的对比,了解抽象观念的不足之处,在抽象理论看来,隐喻概念是不存在的,内部系统的事实在抽象观念理念不能被理解,对外部的系统性也不能很好的解释。而同音异议则是在表达不同概念的时候通过相同的词进行的。比如他们攻击了我们的阵地、他们攻击了我的观点,在这两句话理念,攻击虽然具有相同的词汇,但是概念却完全不一样。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隐喻的对象来自自然经验,对如何认定隐喻这个问题很好的认定。其不仅仅具有内部的属性,还可以定义互动属性,也就是通过原型及其关系来对概念进行定义。
5.隐喻赋予形式意义的方式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评价空间化语言形式本身可以有更多的内容赋予。隐喻概念LINGUISTIC EXPRESSIONS ARE CONTAINERS会对语言形式和内容给予约束,也就意味着具有越多的语言形式,其具有越多的内容传递。比如“He is very very very tall”表達的内容就丰富于“He is very tall”,把他的身高跟好的突出。不仅如此,我们也可以通过隐喻的角度对语法的形式进行解释。比如从否定效果方面来看,“Harry is unhappy”要强于“Harry is not happy”
相比“not happy”,“unhappy”词语使用的字符数量更少,紧密性更强,但是从意义范围上来看,“not happy”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因为不快乐并不代表不伤心。所以,独立存在的句法是毫无意义的,特别是隐喻更是如此,语言空间的形式和概念是语言逻辑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隐喻是连贯存在的,这也是作者尤为强调的内容之一。同时,Cooper 和Ross 看来,概念参照点可以是一个典型的人构成的,在概念系统看来,导向为是否相似于典型人的属性。不仅如此,作者同时还指出,隐喻都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隐喻可以凸显出人类生活的经验,因此经验之间具有连贯性的隐喻结构存在,但是特定的隐喻为唯一的组织和联系隐喻和经验的方式和内容。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隐喻对社会上很多的物质加以理解和解释,因此在我们现实内容上隐喻决定的方面非常重要,指导着今后的行动方向。
二、综合性评析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之中,作者第一次借助语言认知学的角度对隐喻开展深刻细致的研究。其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概念系统理论和隐喻的本质初步的给予构建,为研究隐喻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从此之后隐喻的研究开始转向认知。在这本书里面,作者从多个方面深刻的分析了隐喻很多见解也非常的独到,对隐喻的本质、特征等进行深刻的探讨,还系统地阐述了运作隐喻的机制及其依托。在认知语言学界,这本书是难的佳作,很多研究学者比较崇拜,突破了很多认知隐喻的研究,这些突破也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其一,这本书第一次提出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行为方式。其二,挑战了西方哲学及语言学的“语义”,明确指出在解释语义过程中人们的认知能力、经验等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作者把经验主义语义观念提出,认为独立于人认知的语义是没有意义的。其三,明确指出语言文化发展过程中人类隐喻认知是其基础,同样语言反过来作用于思想文化,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同时对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相关性进行描述,明确语义发展的理论性不可分割于语言的思维。在进行探析的时候理论和例证同样的重要,我们需要层层进行,以便于保障读者全新的了解隐喻。不仅如此,这本书还对研究认知语言学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方向,对其他学科的研究也有独到的促进性。自从开始研究隐喻以来,这本书就是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更多综合性学科的学者都对这本书有深刻的研究和认知,对其他学科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当然,这本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没有过多的或者深刻的研究跨文化、跨语言的隐喻认知,也就意味着是否所有的语言文化在认知模式、概念上都和其研究的相同呢?对于这一点我们也无从得知。事实上,这本书也只是分析了英语的隐喻,没有通过大量的例子来举证隐喻是普遍存在的,因此需要证明跨语言的研究之中也普遍存在隐喻。不仅如此,这本书也只是通过语言学家的视角对认知隐喻进行很好的研究,初步的界定了隐喻并阐释了相关理论,但是没有详细的阐释隐喻的具体映射机制或者映射机制之间的关系和内部的相关构成等。总而言之,对比其在理论上的成就,这些小瑕疵并不能掩盖其光辉,在隐喻研究上这本书的作用非常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也具有开创新的作用,对隐喻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在认知语言学方面是伟大的著作,值得我们对这本书进行深刻的研究和探索。
结束语:
目前,语言研究开始从重视形式向重视意义,从单学科到多学科的发展之中。美国作家乔治·莱考夫、马克· 约翰逊以人口隐喻认知结构为基础研究语言,在大量的语言事实例证下表示语言和认知能力之间的系统性和密切关联性。语言研究不仅仅需要描述客观的真值条件,还必须根据主观对客观的经验和人的隐喻概念体系,这表示在研究语言构成中人认知能库里的重要性,这一结论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佳毅.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探析及教学启示[J].科技视界,2020(12):189-190.
[2]李倩倩.试析应用语言学理论下的语言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4):57-58.
[3]黄行.汉藏语系语言区域性特点形成机制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6(05):15-24.
[4]李越.隐喻的认知研究:解读《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01):40-41.
[5]朱婷婷.认知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再评Lakoff &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06):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