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的语言,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语言与意境的相辅相成,意境的形成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而语言的表达以意境的呈现为目的,对二者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汉语言并领会汉语言独特的文学魅力。
关键词:语言;运用;意境
作者简介:陈春艳(1972.12-),女,汉,云南江川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应用研究和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6-0-02
引言:
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每一种语言的发展都离不开历史文化的积累,而汉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至今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发展历程,这也赋予了汉语言文学丰富的历史人文艺术气息,文学的表达离不开具体的语言形式。深入了解语言意境的形成过程,明确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具体应用情境,提高语言意境的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自身的语文知识素养。
1、语言的意境形成
何为“意境”,这一词语最早运用于对诗文创作进行评价和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就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到了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明清开始则认为写诗更应强调情景溶彻,把抒写胸臆与描写景物相结合,由此可以看出,意境是诗文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它的创造离不开两个因素,即“情”和“景”,“情”指作者心中之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皆可入情,而“景”指眼中所见之景,大小远近皆可不论。在诗文创作中,语言的运用是形式,如锤词炼句、音节对仗等,而意境创造则为目的,读者通过所读的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对所表之意感同身受,这才是“有意境”的作品,可流传千古而不过时,《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先生曾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这些情、景、事虽是一时之情、一地之景、一人之事,但因为其中往往蕴藉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而有了超脱时空的广泛意义,能否在语言文字中体味意境之美,则取决于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语言表达在意境创造中的作用
2.1语音层面的韵律美
汉语时一种有声调的语言,声母、韵母加声调的音韵系统完美地表现了诗歌表达中的韵律美。这种韵律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两种:①音节的数目限制。即上下句的音节数相等,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我们常可以看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四言工整的诗句;②句子中的押韵格式。所压韵字因为韵母的相同或相近,读来朗朗上口。如: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除押韵字外还可以字的平仄相压,如:西塞山翠重(平仄平仄仄)
秋静鸟行高(平仄仄平平)
平声悠长而仄声短促,平仄相间使诗歌音节富有变化并错落有致。
2.2语义层面的意境美
意境的创造离不开语言中字词的准确运用。词语的准确运用在诗句中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这种运用能力对写作者的汉语基本功有着很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能熟悉客观事物的具体形态,还要能从众多词语中挑选出最能表现事物特征或作者情感的字眼。在诗歌创作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王安石的绝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洪迈《诗词改字》中记载,“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一个“绿”字写活了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枝叶抽芽的生动景象,而唐代诗人贾岛在写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后也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叹。
2.3语法层面的跳脱美
汉语中字词的排列顺序都一定的规则即语法,这些规则相对鲜活灵动的词语而言有着较强的稳定性,正是这种稳定性使得语言的传播和传承有了可能。如“僧敲月下门”的词语排列是汉语中典型的“主谓宾”结构。但有时打破常规的排列方式往往能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如唐代魏征的诗句“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把主谓宾语倒置,烘托了“古木空山”的清冷之境,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六组意象意义看似毫无关联,但排列在一起后却像一幅画卷把旅人的愁思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出来。这样的超常搭配加大了词语的张力和表现力,丰富了诗歌意境的表现形式。
3、如何提高语言表达和意境赏析的能力
3.1注意词语的积累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类的交际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而语言的表达离不开词语的运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词语的积累,任何创作都只是无源之水。词语的积累可以通过朗读的形式来得到巩固和扩大,因为朗读能够多角度地调动我们的大脑记忆细胞,把词语的学习从视觉转向了听觉,增强记忆的效果,而且朗读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对优秀作品的朗读不仅能扩大词汇量,也能从中学习前人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在教学中,朗读的形式也可灵活处理,如单个、分组、分角色朗读,也可相同内容让不同的同学轮换朗读,读完以后大家可以交流对朗读内容的看法,也可以让同学模仿朗读的语句结构进行仿写,锻炼对词语和语句的运用能力。
3.2增加阅读量
大量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言意境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要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开阔了视野,获取了更多的文学知识,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作品中意境之美。
在阅读中,要注意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阅读方式的选择也可以根据阅读的内容来确定,而读什么样的书,我认为首先应该是优秀的历史文化典籍,这类书籍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化底蕴,提高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其次应该读一些在某一学科领域中的一流代表作,熟读这些著作,可以帮助我们领略学科的全貌,了解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在阅读时,还应该重视做阅读笔记和摘抄,这样做既可以起到对文章的总结和归纳的作用,又可以有效节省我们的阅读时间。
3.3加强写作训练
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与他的阅读水平、生活素材的积累、语言表达的基本功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写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如果没有足量的输入,输出就会有困难。国内外有名的作家和文学家都有阅读的爱好,所以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掌握了写作所需要的素材和方法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大量的练习,写作训练可以从写短句入手,这可以训练我们准确用词的能力,然后再由短句-长句-句段-句群,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遣词造句的同时也可锻炼我們描写和归纳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阅读时,对阅读到的精彩片段进行重新描写和扩展,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意境的塑造能力。
3.4注重观察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如果我们能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认真观察其中的事物,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一个梗概,对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是有帮助的。电影《银河补习班》中有一个这样的片段,马飞的爸爸带马飞逃学,在路上爸爸让马飞在绿色的草地上自由奔跑,在满眼的绿色中马飞也才明白原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真的,如果没有马飞爸爸带他出来的这次冒险,我想马飞可能永远不会有这样的体验。《世说新语》里有一个关于“咏雪”的故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我想如果谢道韫没有见过柳絮随风起舞的景象,这般的比喻也定是想象不到的。可见,只有多接触我们身处的外部世界,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它、了解它,才能在我们描物写景时做到细致入微。
3.4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继承和发展,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我们应该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在教学中,更加通俗易懂地诠释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深深植根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结语:
中国语言讲究表情达意,良好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利用有限文字去表现出无穷的内涵,而通过积累词汇、扩大阅读量、加强写作训练、亲近生活和大自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等方式可以让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从而创造出意境优美的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张向菊.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的研究与分析[J]. 青年文学家. 2020(03).
[2]陈亚轩.提高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在具体应用中的意境[J]. 东西南北. 2019(20).
[3]孟佳琦.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及意境分析[J]. 传播力研究. 2018(36).
[4]周春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解析[J]. 智库时代. 2018(31).
[5]付骁.透视描写:文学意境的形式基础[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