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陇梅 张海伟 李建国
摘 要:当前“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已成为当今社会热门话题,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现实基础上,提出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工匠精神;高职;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9.040
0 引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在重塑国际产业分工的格局下提升制造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由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将是这一伟大战略的重要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从业人员,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和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工匠精神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创新精神是工匠培养的必然要求。负责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全面提高适应国家强国建设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发展的需要。在分析培养职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现阶段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现状,探索了中国制造2025视野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以期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1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
第一,高职院校缺乏工匠精神培养的顶层设计和工匠精神培养的长期规划。
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中国制造2025时代的呼唤下,一些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紧跟教育改革和培养更多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也没有在思想上关注相应的内容。如果高职院校不加以重视和进行更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将无法培养更多的技术熟练人才在工匠精神方面发挥作用。高职院校不重视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素质的培养,会使将来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自豪感远远落后于国外,这也是今后需要改变的一大现象。向于强调技能,轻视素养,工匠精神通常置于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育视野之外。他们并没有真正把握中国制造2025内涵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深刻性。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不仅要继承历史工匠的优良品质,还要根据时代背景和自身特点进行创新。高职院校尚未真正建立起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第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思想观念不够重视。
高职院校倾向于强调技能,轻视素养,工匠精神通常置于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育视野之外。他们并没有真正把握中国制造2025内涵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深刻性。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不仅要继承历史工匠的优良品质,还要根据时代背景和自身特点进行创新。高职院校尚未真正建立起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第三,办学理念注重技能和人文科学,忽视工匠精神的文化特征。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设计中,已经存在职业道德教育有关的内容,还应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毕业生赢得长久职业发展的基本素质,在求年期间理应接受手工匠精神的教育。但是,由于一些高职院校长期倾向于教学实践活动中强调技能和人文精神,而忽略了工匠精神的文化本质,导致缺乏在校园内培养手工艺精神的土壤,没有一种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工艺精神,自然很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
2.1 打造适合工匠精神培养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始终是学生素质教育的载体,引导学生的思想和做事方式,建设校园文化,加强校园工匠精神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专业精神、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创建校园文化,将工匠精神和企业文化以具体的教育方式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进一步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一是开展体现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班会、编写弘扬工匠精神的作文活动、组织学生创作各种工匠精神宣传标语等。二是积极引进优秀企业文化,开展“工匠进校园”等主题活动,邀请公司优秀员工到学校演讲,让学生深刻理解优秀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微信等平台,弘扬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同等重视技能和素养,尤其要加强以工匠为核心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包括先进的企业文化,例如职业规划和6S管理。另外,宿舍文化和实训基地文化,车间文化和技能竞赛文化也应纳入工匠精神文化。
2.2 将工匠精神的实施与思政课程的教育相结合
在培养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通常会越来越重视对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实施工匠精神是当前形势的需要,它不应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分开。相反,可以利用高职思政课程锻炼学生的个人道德,使其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途径:首先,从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入手,将工匠精神教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中,在思政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重点向学生灌输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的思想,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思想政治课对培养学生的意义。其次,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课给予更多的支持,开展企业参观,参与工厂的生产活动,将企业案例纳入思想政治课,或者要求各行业有代表性的能工巧匠参加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故事,并让学生在参观工匠的技术成就时感到工匠对职业的奉献和专注,使工匠精神的培养成为一种自觉,將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深化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强学校和企业、行业合作。政校企行合作应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校企人员培训内容与企业员工培训内容的无缝衔接,让高职学生参与公司的生产实践中,对合作公司的生产活动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到工匠精神和专业技能是人才的基本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来培养工匠精神,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进入企业,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到实践中,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企业中,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更加真实和直接。在企业中,有熟练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大师,这些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师在学生日常工作中对培养工匠精神起着领导作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奠定了重要的平台。校企合作和定心追求工匠精神,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制高点”。高职学生真正具有工匠精神,不仅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相关的实践技能,还必须努力求精和创新。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还不足以仅仅依靠高职院校的培养,这也是不现实的。尽管高职院校可以模拟企业的运作项目软件和硬件,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这种模拟操作决定了它的短期性。而且,生产和运营过程中的各种变化永远无法预测。另外,学生在实践中没有接触到企业的文化影响,企业的发展缺乏对未来趋势的全面理解和预测。因此,通过专业的行业指导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由途径。
2.4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智力类型、知识结构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实践是内化工匠精神的最佳途径。只有通过实践体验,学生才能在专业技能学习中感受到真善美,理解技术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实践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因此,每门课程都能成为一种弘扬的载体和渠道工匠精神。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生可以领会工匠精神无处不在。在校园内外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各个专业动手能力的比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通过表彰优秀的获奖者,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可以不断地让学生在活动中下意识地体验工匠精神的实际效力,并积极地实践卓越和奉献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制造了推崇实践和重视技能的文化氛围。再有,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可以继续加大力度开展学生的各种活动,例如校园培训、志愿者活动和校园技能比赛,真正将工匠精神落在实处,运用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里。
3 结语
工匠精神不仅是行业的行为准则,而且也是企业创建品牌和提高品牌的保证,更是服务中国制造2025,实现“中国梦”,是我国的重要保证。本文分析了当前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不足,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平台,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把建设成制造业强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和津京冀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付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
[2]蔡湘文.中国制造视域下高职双主体的校企深度合作的对策研究[J].教育,2016,(9):265-266.
[3]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7-32.
[4]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27):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