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意义较大。本文尝试从五级体系来探讨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引起了高校的重视。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创造力、保证良好发展的基础[1]。
就目前的心理健康工作而言,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是相对完备的。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大部分心理健康专家都是高校教师,心理学研究也多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自然大学生就成为最近的关注对象,一个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相对突出,突出并不是大学生是心理问题最严重的群体,而是大学生一旦出事,就有较大的社会影响,自然高校就会重视起来,第三个就是高校的管理体系比较完备,建立高校的心理健康防护体系也有充足的软硬件条件。
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能各个学校防护体系的层级数和名称不同,但本质上都大同小异。现在比较周全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五级干预体系,即学校---心理中心---学院---班级---宿舍,还有的高校在学院层级上又进行了分层,如学院书记院长挂帅的学院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和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的具体心理工作干预小组。
体系都有,但效果如何呢?效果最好的检验方式就是学生的体会。很多学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是无感的,那问题出现在哪呢?原因有两个,既有供给方学校的原因,也有接收方学生的原因。那怎么才能够让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有更好的成效呢,当然就是切实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切实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需要从各个方面着手,下面就以五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来探讨。
1.学校层面
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体现在理念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财物和考核上。没有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没有充足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保障,没有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量化考核,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是做不好的。大部分学校在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投入产出比不明显的工作,或者说是投入产出时间较长的工作。投入到科研经费上,投入到学生的各种赛事上,可能很快就有相应的回报,但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上,体现就不明显了。近几年,全社会都从上到下都开始重视心理健康,国家部委也多次下发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建议等,但多是倡导性的,还不是严格的部门法规。国家应该从政策的角度,让高校不敢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让高校更有动力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2.心理中心
目前全国高校基本上都有心理中心,名字各有不同,大都是由学生处领导。独立且力量雄厚的心理中心是比较少的,甚至很多心理中心只是名义上的,几乎没有专职心理咨询师,都是兼职心理咨询师。即使是比较独立的心理中心,心理咨询师大都承担不少的行政工作,真正投入业务钻研的时间和精力很少。大部分高校心理中心都存在两个特点,缺乏足够数量的专职心理咨询师,以及心理咨询师自身水平有限。这两点也都是学校层面的人财物不充分导致的。心理咨询是业务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是简单的安慰说教。心理咨询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是只有学历知识就可以的,专业优秀的心理咨询师都需要大量的培训督导。专业培训和专业督导欠缺,是高校心理咨询师严重缺乏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充足的专项经费。和社会上比较优秀的心理咨询师相比,高校心理咨询师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自费培训。因为专职心理咨询师做学校的咨询,是不收费的,报酬是自己的工资。因此,在心理中心层面,应该是有足够数量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同时要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服务动机。要做到这些,就应该为其提供理想的环境条件。
3.学院层面
要让学院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就要有充分的支持和量化考核。这样才能促使学院有真正的动力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学院层面讲,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心理水平。
学科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多是发展性困扰,而学业困扰就是重要的困扰之一。这方面困扰的解决,单纯的做心理辅导效果并不好,而且很多学生虽然有学业困扰,但并没有严重到有足够的动力去做咨询。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讲,学业成就感强的学生更容易应对其它心理困扰。学业情况在大学生心理困扰中有着背景性作用。很多大学生迷茫、空虚,都可以从学业上找到解决方案。目前高校的学科教育对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升还没有体现,甚至还是很多大学生心理困扰的重要来源。任课教师和学生交流少,只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论的指导很少,对学生的专业规划指导就更少。从元认知的角度上,让学生不仅知道学生学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学,以及为什么这样学,是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和热情最重要的指导方式。因此,在学科教育上,学院对任课教师要有明确的鼓励、要求和考核,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学以及为什么学。
二级心理工作站建设。在学院层面,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二级心理工作站。二级心理工作站日常工作主要是了解本学院学生心理方面的状况并及时给与相应的干预处置。但实际的运行并不良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作用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二级心理工作站不是岗位机构,负责人并不是专职人员,平时的工作也都流于形式化。二级工作站要真正发挥作用,就是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工作站人员应该是固定的专职人员,甚至是一个岗位,调动工作站负责人工作动力。二级工作站的负责人为专职专业人员,以团辅活动开展为主,结合学院特点针对性解决普遍困扰和个性困扰,这样更能让学生真正从中受益。
4.班级层面
在班级层面,主要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现在高校辅导员多是专兼职结合,一个年级配备一个专职辅导员和若干学生兼职辅导员,也有新进专业课教师兼职辅导员。但大部分学生对辅导员也不够信任,尤其是心理困扰方面的,学生一般都比较介意和辅导员探讨。另外,辅导员一般的行政工作也较多。因此,让辅导员和每个学生都有深入的接触,是不太现实的,效果也不一定好。辅导员要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更有效的产出上。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一个是制度设计规范透明公正,评优评先等要公开透明,减少辅导员的主观弹性,可以避免部分学生的投机取巧,同时也让大部分学生对辅导员信任;一个是在班级氛围营造中,要做好铺垫,这里很重要的抓手就是大一第一学期,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全班学生都熟悉起来,标准就是最退缩内向的学生也能够认识全班其它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有归属感,在归属的基础上,学生的适应问题就容易解决,因为很多学生的困扰都有第一学期适应不良导致的;一个是要对学生的家庭情况熟知,和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这一点可以对学生有更立体的了解,也可以促进学生对辅导员有信任,同时也让学生家长对学校更信任。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学生的状况处置不好,多半在和家长的沟通上出现了问题,学生家长一般不信任学校。从生态观视野下,在班级层面,要让学生产生真正的归属感以及学生家长对辅导员的信任感。
5.宿舍层面
宿舍一般都被作为危机干预的最前沿,因为室友之间是最了解的。心理危机严重的学生,最需要的是社会支持,而从方便程度讲,宿舍室友是学生最直接的社会支持因素。如果宿舍氛围和谐,室友之间相处融洽,而且相互帮助支持,那么就会很少有困扰,即使有困扰,也更容易化解。但宿舍也是矛盾冲突的重要场所。因为宿舍是封闭的狭小空间,活动范围有限,彼此之间长期相处,很容易发生摩擦,闹矛盾,有时候还会比较严重。如果宿舍氛围不和谐,个体的其它心理困扰更可能加重。因此,建立良好和谐的宿舍氛围非常重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二级工作站和辅导员班主任的整体协调。可以以宿舍评比为抓手,定期进行宿舍多方面评比和量化考核,使宿舍和谐、舒适成为每个人的职责,因为公开透明的比较就会让学生有了相应的荣誉感,这样就能保证宿舍的基本良好状况。目前也有高校执行了老师联系宿舍活动,从校领导开始,每个老师联系一个宿舍,定期和学生交流,解决学生心理困扰,这是非常好的尝试,这样就直接以宿舍为教育对象,可以突破学生自身的局限,引导宿舍所有人员都能把精力转向未来,更容易形成学帮赶超的氛围。
以上从学校、心理中心、学院、班级和宿舍五个方面谈了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其实这样的体系,部分高校已经建立起来,但重点是具体的落实不到位。之所以落实不到位,是因为没有看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现在高校应对学生心理问题,多是底线思维,就是不出事,不出极端案例。面对未来的发展需求,高校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心理素质水平高的人才。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国家层面出台更严格的心理健康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1]夏翠翠,宗敏,涂翠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王富贤(1988—),男,汉族,河南商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