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2020-09-14 08:30章喜明魏悦姿阳范文李结松田秀梅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年7期
关键词:生物医学校企育人

章喜明, 魏悦姿, 阳范文, 张 建, 李结松, 田秀梅

(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广州511436)

0 引 言

在国家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时代高等教育应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批符合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必须树立先进的育人理念,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为核心,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科教融合、校企融合与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1-2]。

为解决医学院校工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科教融合与校企融合不充分、医工及产学研结合不足,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育人模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能力培养有待提高等问题,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自2015年起,通过革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育人模式,强化科教融合、校企融合以及医工、产学研相结合[3-5],生物医学工程系与企业、医院和孵化器共同打造以创新创业课程为基础、以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为支撑、以大创项目及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行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试行“校企医孵”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新工科人才。

1 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为导向,注重科教融合、校企融合、医工及产学研结合,高校与企业、医院和孵化器开展协同育人,打造以创新创业课程为基础、以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为支撑、以大创项目、创业项目及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的“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致力于培养具备医学背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创新型新工科人才。

1.1 打造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创业实训平台

为培养创新型新工科人才,“校企医孵”四方共同打造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提供平台支撑。我校生物医学工程系与企业、医院、孵化器等协同育人单位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同打造集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和成果产业化“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平台。该平台包括“校企医孵”合作共建的联合创新实验室、产业体验与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孵化平台(见图1)。该平台为广州市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并作为重点项目获得广州市教育局200万元的经费支持。

图1 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创业实训平台

1.2 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创新创业课程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载体[6-9]。生物医学工程系以修订2015版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及时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比例。①开设以创新教育为主的课程,如科研培训、维修与创新实践、生物医学工程综合实验等课程。②开设以创业教育为主的课程,如创业经验访谈、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其中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包括创新创业理论、实践和产业化3部分,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熟悉科研创新、创新创业实践和产业化的相关理论、方法及流程。

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安排上,侧重传授使学生解决工程实际或医学问题的方法,注重经典案例的经验分享,如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侧重介绍创新创业实践的经典案例,使学生熟悉创新创业的整个流程、分享成功经验;而产业化课程则重点介绍项目产业化的典型案例,使学生熟悉产业化流程和分享创业经验。

1.3 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

多途径开展大创项目、创业项目及创新创业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①以大创项目、创业项目为主要抓手,学生创新创业小组首先查阅相关文献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选题,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符合要求的选题并设计实验方案,撰写项目申报书;然后在导师指导下在创新创业实训平台自主开展科研训练,并遴选部分有市场开发前景的项目作为创业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而对于具有良好市场前景、有阶段性成果项目则转入孵化器进行孵化应用。② 组织开展各级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代训、以赛促学。如举办校级创新创业大赛和电子设计大赛,选送优秀作品参加全国和省级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通过学科竞赛的历练,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10-11]。

2 试行“校企医孵”协同育人模式

2.1 协同育人模式

自2015年开始,在我校生物医学工程2014~2018级本科生试行“校企医孵”协同育人模式,即“三协同”“三尽早”“四结合”育人模式(见图2)。经5年的实践,取得了预期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

图2 “三协同”“三尽早”和“四结合”协同育人模式

2.1.1 三协同

①四方协同打造创新创业实训平台,该平台包括联合创新实验室、产业体验与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孵化平台;②四方协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开展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和课程教育教学,各方分工合作,各有侧重,如创新创业理论课程讲授以高校教师为主,企业、医院和孵化器研发人员参与课程教学。高校教师着重讲授创新理论和方法,而企业、医院研发人员着重介绍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或医学问题的方法,孵化器研发人员则介绍项目产业化的实战方法。③ 协同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校企医孵”四方研发人员组成导师团队,以大创项目、创业项目及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为主要抓手,指导学生独立开展各层次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1.2 三尽早

支持和鼓励学生尽早进实验室、尽早开展科研训练、尽早开展社会实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通过“三尽早”系列训练,让学生早期接受科研训练、创新创业体验与实践,这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2.1.3 四结合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大创项目、创业项目及创新创业竞赛为载体,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系列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12-15]。实行科研项目孵化模式,即“大创项目或校企合作项目+导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创业实践”,在实践中注重“四结合”: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与大创项目相结合、大创项目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大创项目与系列创新实践相结合、大创项目与创业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初步创业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等核心能力。

2.2 具体做法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将生物医学工程学生分为若干个创新创业小组(每小组3~5人),每个小组配备“双导师”,即高校教师1名、企业或医院、孵化器研发人员1名,两名导师联合制定创新创业小组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实施“三协同”“三尽早”和“四结合”育人模式,以大创项目、创业项目为主要抓手,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育、项目选题与申报、创新训练与实践、创业体验与创业实践等系列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提高岗位胜任力。

2.2.1 创新创业课程教育

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与大创项目相结合。教学团队在一、二年级讲授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如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产业化课程以及大创项目申报专题讲座等,使学生熟悉创新创业活动、大创项目申报的相关知识和流程,分享创新创业实践案例、大创项目申报的成功经验,为后续开展项目选题与申报、创新创业实践打好前期基础。

2.2.2 项目选题与申报

在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同时,一、二年级的创新创业小组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大创项目的选题与申报,大创项目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即大创项目选题与医学问题或工程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小组成员首先通过到高新企业或附属医院调研、见习等方式寻找自身感兴趣的工程实际或临床问题,然后查阅相关文献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选题,并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符合要求的选题,随后在导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并撰写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书,申报各级大创项目。如根据临床或工程实际需要选定的“系列创新包皮手术器械研制”“低直流电发热医用手术保温垫研制”“一种面向即时检验的便携式吸收光谱检测系统”等一批大创项目,均获得省市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支持。

2.2.3 创新训练与实践

大创项目与系列创新实践相结合,即与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紧密结合。早期通过实验室开放等相关科研技能训练后,二、三年级的创新创业小组在导师指导下,在创新创业实训平台自主开展科研训练;同时,在大创项目基础上,遴选部分已有阶段性成果的优秀项目作为学科竞赛培育项目,经进一步培育,再选送参加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如“用于气道狭窄治疗的新型覆膜载药支架研制”“基于人工智能的肿瘤光谱识别算法”项目,均已研制出样机,并分别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校“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通过实验室开放、大创项目和学科竞赛等历练,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2.2.4 创业体验与创业实践

大创项目、创业体验与创业实践相结合,这一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初步创业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主要在三、四年级进行。在大创项目训练基础上,遴选部分有市场开发前景的项目作为创业项目,然后在导师指导下开展项目培育与创新创业训练,如到校附属医院或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等高新企业进行创业体验与创业实践,同时开展项目的市场调研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创业实践与产品研发工作。在创业实践中,引导优秀项目申报专利、研发样品与样机,而对于具有良好市场前景、有原创性成果的项目,则进入孵化器进行孵化应用。已进入孵化器孵化项目5项,其中,市场转化应用项目3项,而“婴幼儿纸尿裤及其护肤沐浴用品的草本抑菌功能化开发”“针对高性能医用组织补片的熔体电纺三维打印装备研发与应用”这两个项目则开发出4款相关产品。通过创业体验、市场调研、创业实践、孵化应用等全方位的创业历练,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初步创业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3 实施成效

3.1 专业与学科建设成效

3.1.1 专业建设成效

近年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被评为广东省特色专业。建成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广东省大学生校外教学基地2个、广州市创新创业实训平台1个;获得广东省创新创业项目及省级教改项目10多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12项;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3.1.2 学科建设成效

近年来,获得生物医学工程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被评为广东省普通高校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30余项,经费近1 000万元;发表论文50多篇;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15项。学科建设带动了专业发展,也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3.2 人才培养质量

3.2.1 毕业生就业率和满意度高

近5年来,为医药卫生等行业培养了大批具有医学背景的高素质工科人才,其中,近30%学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或出国留学深造。而毕业生因专业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岗位胜任力高,在广东省医疗器械、智能医学电子、医学影像、信息产业和生物医学材料等行业中广受欢迎,许多毕业生被实习单位优先录用,就业率平均为98.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92%以上,岗位胜任力高。

3.2.2 创新创业能力有效提升

近5年来,通过革新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育人模式,学生参加系列科技创新活动热情高涨,受众面平均为77.6%,人才培养成效彰显:获得各级大创项目50多项,其中进入孵化器孵化项目5项;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30余件、获专利授权10多件;国家和省级等创新创业大赛获奖40多项;公开发表论文近20篇。

在创业方面,学生通过大创项目、创业项目,开发样品、样机15个。学生参与的市场转化应用项目3项,其中,“系列创新包皮手术器械研制”转化项目获得广州番禺区政府项目资金支持;而“婴幼儿纸尿裤及其护肤沐浴用品的草本抑菌功能化开发”项目已开发出“夜啦菟抑菌纸尿裤”“夜啦菟婴幼儿洗衣液”“夜啦菟痱子粉”3款产品;“针对高性能医用组织补片的熔体电纺三维打印装备研发与应用”项目开发出“熔体电纺三维打印机”产品,上述4款产品均已顺利投产。

此外,在试行“校企医孵”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生问卷调查中,92%的学生赞成实施新的育人模式,8%的学生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大多数学生认为新的育人模式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初步创业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4 结 语

综上,打造生物医学工程“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施“校企医孵”协同育人模式,有助于解决医学院校工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也是推进科教融合、校企融合、产学研结合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有益尝试。近5年的实践表明,该育人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新工科人才。但“校企医孵”四方如何深度融合、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还须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生物医学校企育人
刍议“生物医学作为文化”的研究进路——兼论《作为文化的生物医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国外生物医学文献获取的技术工具:述评与启示
LED光源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分析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