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菲 戴玮鑫 高鹏 刘永利 潘洪涛
临床上,冠心病为常见且高发的一种疾病,冠心病出现的主要原因为冠脉出现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堵塞,继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患者以心绞痛、憋气、胸闷为主要临床症状,而病情严重者则会出现猝死[1]。所以,对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于改善病情,挽救生命意义重大。有研究指出[2],血脂异常和糖尿病、高血压与冠心病的出现关系密切,是冠心病出现的独立因素,同时临床普遍认同此观点。现阶段,降脂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为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中治疗冠心病普遍应用[3]。所以,本研究以2017年12月—2019年12月11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具体如下。
选取本院110例冠心病患者(样本采集时间:2017年12月—2019年12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5例,男性 : 女性=26例 : 29例,年龄区间在43~80岁,平均年龄(54.95±3.03)岁,病程区间在2~12年,平均病程(3.77±2.20)年;对照组55例,男性 : 女性=28例 : 27例,年龄区间在44~79岁,平均年龄(55.01±2.98)岁,病程区间在3~13年,平均病程(3.61±2.34)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经皮选择性冠脉造影等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者;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沟通存在障碍者;认知存在障碍者;严重脏器疾病者;不配合研究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表1 血脂水平对比()
表1 血脂水平对比()
分组 n LDL-C(mmol/L) HDL-C(mmol/L) TG(mmol/L) TC(m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5 3.36±0.91 2.00±0.49 0.85±0.21 1.15±0.22 5.94±1.36 2.16±0.65 2.46±1.57 1.86±0.34对照组 55 3.21±0.85 2.64±0.77 0.88±0.17 1.05±0.14 5.85±1.28 2.49±0.80 2.38±1.44 2.18±0.97 t 值 - 0.365 6.025 0.413 6.148 0.513 6.028 0.426 6.215 P值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对照组:阿托伐他汀钙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生产厂家:乐普制药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127;规格:10 mg)口服,10 mg/次,1次/d。观察组:瑞舒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生产厂家:浙江京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93125;规格:10 mg)口服,5 mg/次,1次/d。两组均治疗56天。
(1)血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总胆固醇( 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2)疗效:显效:胸痛、胸闷等心绞痛症状显著改善,心电图同样改善;有效:心绞痛有所好转,心绞痛发作次数和频率均减少,心电图有所改善;无效:心绞痛等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4]。(3)不良反应:窦性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头痛。
将有关数据录入SPSS 18.0,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P<0.05统计学成立。
治疗前,组间血脂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后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显效39例(70.91%)、有效12例(21.82%)、无效4例(7.27%),有效率92.73%(51/55);对照组分别为26例(47.27%)、15例(27.27%)、14例(25.45%),有效率74.55%(41/55)。两组有效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χ2=12.035,P<0.05)。
观察组窦性心动过缓2例(3.64%)、恶心呕吐1例(1.82%)、头痛1例(1.82%),总发生率7.27%(4/55);对照组分别为3例(5.45%)、3例(5.45%)、2例(3.64%),总发生率14.55%(8/5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χ2=12.354,P<0.05)。
在我国,冠心病是心内科常见疾病,中老年人群发病率较高,临床中该病主要采取药物治疗,而治疗的基础是降血脂,血脂降低可使病情发展得到延缓,同时降低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5]。治疗常用的降脂药物为汀类药物,此药可调脂、稳定冠状动脉斑块、抗炎等,根据该病的发病机制,他汀类药物可使患者血脂代谢恢复正常,从而对冠心病进行治疗,防治血栓[6]。口服他汀类药物后,可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抑制,避免形成血栓;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进而降低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7]。
阿托伐他汀为临床常见的治疗冠心病的药物,是一种还原酶抑制剂,可对细胞内部代谢进行抑制,使合成胆固醇的速率降低,提升血清胆固醇的含量,同时也会对合成肝脏细胞的载脂蛋白的过程进行阻碍,因此,阿托伐他汀起效的机制是对人体内脂质的含量进行调节,进而使有关疾病的发生率降低,但是随着该药物的普遍应用,较多研究指出该药在冠心病治疗中效果不理想[8]。在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血脂水平优于对照组,说明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疗效确切。分析原因为:瑞舒伐他汀为一种新型的他汀类药物,是选择性还原酶抑制剂,可降低胆固醇合成,抑制肝脏内脂质蛋白合成,降低出现不良事件概率[9]。同时较阿托伐他汀而言,瑞舒伐他汀进入动脉内膜更加容易,同时选择性更高,药物相互作用较少,对于血脂水平有效调节;同时该药具有较长的半衰期,较其他药物的分子结构特殊,从而使其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率,所以,降脂效果非常好[10-11]。王文娟[12]研究中,188例冠心病患者经阿托伐他汀(对照组94例)和瑞舒伐他汀(实验组94例)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6.80%明显高于对照组82.00%。本研究中,观察组有效率92.73%显著高于对照组74.55%。两次研究均说明,瑞舒伐他汀的治疗冠心病的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且两次研究结果相近,进一步说明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确切。除此之外,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瑞舒伐他汀较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安全性更高。
总而言之,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且可有效改善血脂水平,同时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