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陵山片区产业结构协同测度与演进趋势研究

2020-09-14 01:43李俊杰谢宜峰
关键词:鹤峰密度估计武陵山

李俊杰 谢宜峰

产业协同发展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在区域空间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是提升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路径,也是助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产业振兴的有效方式和政策选择。而产业协同发展方式和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相似性。协同理论最早由哈肯(H.Haken)于1976年提出,为产业协同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国外关于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聚领域,聚焦解决产业本身或区域发展问题,包括产业集聚原因、经济效应、影响因素等。国内学者对于产业结构的研究颇丰,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干春晖等、陈兆明等认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产业结构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作用和门槛效应。(1)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陈兆明、李敏:《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门槛特征分析》,《统计与决策》2019年第22期。关于连片特困地区产业结构协同,李波、李俊杰、姜安印等采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别测度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西北五省(区)的产业结构相似度,认为这些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层次不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也较低。(2)李波:《基于协同视角的武陵山区产业结构相似度比较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李俊杰、刘松:《乌蒙山片区产业结构趋同度比较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第5期;姜安印、刘晓伟:《“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西北五省(区)产业结构协同测度及发展研究》,《新疆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而从产业协同效用来看,产业协同集聚促进了产业分工精细化和产业链不断延伸,(3)王燕、孙超:《产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基于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证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9年第10期。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提高,尤其对中、西部的促进作用明显,(4)周小亮、宋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应该继续壮大现有优势产业并重点优化产业内部结构,(5)陈望学、张琼枝、周慧婷,等:《基于武陵山片区产业结构的优化研究——以湘西州为例》,《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第1期。强化资源空间配置、加强县域合作来加快片区县域产业发展。(6)丁建军、冷志明:《武陵山片区县域产业增长的空间特征》,《山地学报》2013年第5期。可见,国外学者侧重于产业协同集聚的理论研究,国内学者则倾向于结合特定区域、特殊产业进行实证分析,这些成果为产业协同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探索,但缺乏时间角度的产业结构协同动态演进分析和空间角度的县域产业结构的关联测度,以及对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态势的预估。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就是在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湘西。武陵山片区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根据鄂、湘、渝、黔71个县(市、区)的人文地理、经济条件、基础设施的差异而分类施策,脱贫效果显著,为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步伐。产业扶贫作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协同发展、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根源的内生机制,其协同效应和结构优化对巩固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至关重要。文章采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对2012-2018年湖北武陵山片区11个县市的产业结构进行测度分析,兼顾片区特征又聚焦县市地区的差异,兼顾协同现状又预估未来的发展趋势,从湖北武陵山片区内部剖析县域尺度的产业结构现状及障碍,以及产业协同发展趋势,以期为促进产业结构协同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提供数据支撑和分析借鉴。

一、湖北武陵山片区概况及产业结构分析

(一)片区概况及产业结构分析

湖北武陵山片区地处武陵山区北部,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2市6县和宜昌市的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共计11个县(市)。2018年,湖北武陵山片区人口共计497.7万人,GDP为1220.5亿元,人均GDP为21 663元。(7)根据2018年恩施州、秭归县、长阳县和五峰县统计公报计算得出。三次产业产值及其占总产值的比重可以较好地反映地区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情况,对后续产业发展方向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由表1可以看出,2012-2018年湖北武陵山片区的三次产业均表现出稳步增长态势。从三次产业发展情况来看,2018年第一产业产值是2012年的1.32倍,增加61.32亿元,年均增长4.74%;第二产业产值是2012年的2.07倍,增加215.29亿元,年均增长12.89%;第三产业产值是2012年的2倍,增加276.9亿元,年均增长12.25%。湖北武陵山片区2018年生产总产值是2012年的1.83倍,增加553.5亿元,年均增长10.6%,较湖北省同期水平(9.76%)高0.84个百分点,较全国同期水平(8.92%)高1.68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关联性来看,第二产业年增长率高于第一产业8.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年增长率高于第一产业7.5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年增长率高于第三产业0.64个百分点。

从图1可看出,湖北武陵山片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动态一致性特征,三次产业产值占比逐年变化,但第三产业主导、第二产业支撑、第一产业辅助的总体态势逐年巩固。第一产业占比从2012年的28.39%下降至2018年的20.54%,降低了7.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从2012年的30.11%上升至2018年的34.09%,上涨了3.9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从2012年的41.51%上升至2018年的45.37%,上涨了3.86个百分点。整体产业结构在7年间持续优化,稳步向着高质量的产业结构迈进,但第一产业占比偏高的问题依旧突出。2018年湖北省和全国的第一产业占比分别为9%和7%,远低于湖北武陵山片区的20.54%;湖北和全国的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为43.4%和39.7%,远高于湖北武陵山片区的34.09%;湖北和全国的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47.6%和53.3%,也高于湖北武陵山片区的45.37%。可见,湖北武陵山片区的产业结构格局仍有待优化,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贡献不足、第三产业主导优势不显著。

表1 2012-2018年湖北武陵山片区三次产业结构

图1 2012-2018年湖北武陵山片区三次产业占比

(二)县域概况及产业结构分析

总体来看,11县市的产业结构都处于较低层级的“三二一”结构,如表2。从产业产值来看,第一产业产值长阳县最高,为37.41亿元,鹤峰县最低,为11.97亿元,两者相差25.44亿元;第二产业产值恩施市最高,为90.7亿元,宣恩县最低,为19.84亿元,相差80.8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恩施市最高,为108.72亿元,鹤峰县最低,为24.94亿元,相差83.78亿元。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占比五峰县最高,为29.20%,恩施市最低,为14.41%,相差14.7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鹤峰县最高,为39.76%,利川市最低,为27.42%,相差12.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来凤县最高,为50.51%,鹤峰县最低,为40.70%,相差9.81个百分点。可见,湖北武陵山片区县域产业总量及结构差异显著,县域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产业协同难度也较大。

从产业结构空间比较来看,如图2,恩施、建始、鹤峰、秭归、来凤、巴东6个县市的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低于片区水平(20.54%),恩施、巴东、鹤峰、秭归、五峰5个县市第二产业产值占比高于片区水平(34.09%),恩施、建始、宣恩、咸丰、来凤5个县市第三产业产值占比高于片区水平(45.37%),县域三次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关联度低,主导产业扩散效应和经济增长带动能力仍然偏低。

表2 2018年湖北武陵山片区11县市三次产业结构

图2 2018年11县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占比与片区对比分析

二、湖北武陵山片区产业结构相似度测度及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相似系数是衡量两个实体或实体组之间相似程度的数量指标,是进行数量分类的基础。产业结构相似度正是用于反映地区间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的指标,可以有效测算出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布局以及资源配置情况,为准确把握和调整跨区域产业布局提供依据。其测算公式如下:

(0≤Sij≤1)

(1)

式中,Sij为i地区和j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其中i地区为被比较的区域,j地区为参照区域;Xik和Xjk分别是产业k在i和j地区产业结构中的比重。Sij的阈值范围为0≤Sij≤1,若Sij=0,则表示两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不同;若Sij=1,则表示两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一致。

高水平的地区产业结构应具有两种模式,一是各地区形成产业集聚,产生对资源的虹吸效应和辐射作用,可优化生产资源的配置;二是各地区差异化发展,在产业结构和资源分化上形成互补,做到高质量的协同发展。县域经济较高的产业结构相似度说明地区整体形成了较高的产业集聚效应,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而产业结构相似度测算出来的区域产业布局以及资源分配利用情况又能够说明区域产业集聚下的内部差异化发展,从而间接证明区域产业结构协同发展的水平。因此,综合考虑产业结构相似度值的大小,可以说明产业协同发展的程度。

为分析各地区产业结构相似度聚类特征,可将产业结构相似度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0.9900以上),表示地区间的产业结构相似度非常高,整体产业结构布局相同;第二层次(0.9500-0.9900),表示地区间的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产业结构布局相同;第三层次(0.9000-0.9500),表示地区间的产业结构相似度一般,产业结构布局存在差异;第四层次(小于0.9000),表示地区间的产业结构相似度较低,产业结构差异性较大。(8)李波:《连片特困高寒藏区产业结构协同测度及比较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2018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和各县(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以及政府工作报告。

(二)产业结构相似度测度及协同效应分析

1.片区产业结构相似度测度及分析

由表3和图3可以看出,2012-2018年湖北武陵山片区和湖北、全国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呈现同步增长趋势,并且两对区域的相似系数高度趋同,而湖北—全国这一区域则表现出平稳态势,变化不大。湖北武陵山片区—湖北这一对区域,从产业结构相似度最低的0.9134增长为最高的0.9742,相差0.0608,从第三层次转变为第二层次,年平均值0.9508处于第二层次,表明湖北武陵山片区在7年间产业结构快速调整,不断接近湖北的产业结构水平;湖北武陵山片区—全国从产业结构相似度最低的0.9252增长为最高的0.9708,相差0.0456,从第三层次转变为第二层次,年平均值0.9524处于第二层次,整体变化情况与湖北武陵山片区—湖北这对区域相同,但变化幅度较慢;湖北—全国从产业结构相似度最低的0.9871增长为最高的0.9946,相差0.0065,从第二层次变化为第一层次,年平均值0.9920处于第一层次,整体波动幅度并不大。可以发现2012-2018年湖北与全国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高度相似,均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比重逐渐减小,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最终呈现出明显的“三二一”特征,而湖北武陵山片区与湖北、全国的产业结构相似度仍处于第二层次,主要归因于第一产业比重仍偏高,第二、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

表3 2012-2018年湖北武陵山片区、湖北省和全国的产业结构相似度

图3 2012-2018年湖北武陵山片区、湖北省和全国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比较

2.县域产业结构相似度测度及分析

如图4,2012-2018年恩施市与其余县市共10对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均在0.9000以上,即都不属于第四层次。除恩施—利川、恩施—宣恩、恩施—长阳、恩施—五峰这四对区域外,其余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均在0.9700以上徘徊,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1)恩施—秭归的产业结构相似度一直在高位波动,2015年到达顶点0.9959,与同期最低0.9416(恩施—五峰)相差0.0543;(2)恩施—五峰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在10对区域中最低,2012-2015年略有上涨,但2015-2017年调整跌至最低0.9154,2017-2018年迅速变动至最高0.9554,年均值为0.9327,处于第三层次;(3)恩施—利川和恩施—宣恩这两对区域,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分别上涨0.0321和0.0144,年均值分别为0.9432和0.9658;(4)2018年10对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处于第一层次的有4对,处于第二层次的有6对,表明恩施市与其余10县市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明显。

图4 2012-2018年恩施市与其余10县市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比较

如图5,2012-2018年,除2012年和2013年利川—巴东、利川—鹤峰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外,利川与其余县共9对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均在0.9500以上,产业结构趋同明显,具体表现在:(1)利川—长阳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在高位徘徊,2016年到达顶点0.9994,与同期最低0.9551(利川—鹤峰)相差0.0443;(2)利川—五峰在2012-2015年一直处于第一层次,但在2016年锐减0.0177降至第二层次,2017-2018则在0.9820附近波动;(3)利川—巴东、利川—来凤、利川—鹤峰和利川—秭归这4对区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分别上涨0.0269、0.0218、0.0203和0.0159,年均值分别为0.9534、0.9755、0.9545和0.9663;(4)在2018年,这9对区域中有4对处于第一层次,有5对处于第二层次,表现出较高的产业趋同。

图5 2012-2018年利川市与其余9县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比较

从图6可见,2012-2018年建始与其余县共8对区域产业结构相似度均在0.9500以上,位于第二层次以上。除建始—五峰波动幅度最为显著外,其余区域变化并不明显。具体表现在:(1)建始—咸丰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在高位徘徊,2017年到达顶点0.9986,与同期最低0.9587(建始—五峰)相差0.0399;(2)建始—五峰在2012-2015年围绕0.9800波动,但在2016年锐减0.0146,2018年略有回升;(3)这8对区域中,建始—咸丰的年均值最大,为0.9975,建始—五峰的年均值最小,为0.9759,其余区域则在0.9900附近;(4)在2018年,这8对区域中有6对处于第一层次,仅有2对处于第二层次,表明建始与这8县的产业结构高度相似。

图6 2012-2018年建始县与其余8县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比较

由图7发现,2012-2018年巴东与其余县共7对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均在0.9400以上,产业结构不断趋同。除巴东—鹤峰、巴东—秭归这2对区域外,其余区域的相似度波动幅度较大。主要特点有:(1)巴东—鹤峰的产业结构相似度都在高位徘徊,2016年到达最高点0.9995,与同期最低0.9569(巴东—五峰)相差0.0426;(2)巴东—五峰在2012-2016年处于上涨趋势,2017年则略有下降,2018年又再次上涨至第二层次;(3)巴东—宣恩、巴东—咸丰、巴东—来凤和巴东—长阳4对区域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分别上涨0.0194、0.0064、0.0163和0.0141,年均值分别为0.9665、0.9771、0.9665和0.9668;(4)在2018年,这7对区域中有2对处于第一层次,有5对处于第二层次。

图7 2012-2018年巴东县与其余7县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比较

从图8可见,2012-2018年,宣恩与其余县共6对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均在0.9500以上,位于第二层次及以上。除宣恩—咸丰、宣恩—来凤和宣恩—长阳这3对区域外,其余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变化幅度较大,表现在:(1)宣恩—咸丰的相似度都在高位徘徊,2017年到达最高点0.9991,与同期最低0.9639(宣恩—五峰)相差0.0352;(2)宣恩—五峰在2012-2015年围绕0.9900波动,2016年陡降0.0265,2018年上涨0.0159;(3)宣恩—鹤峰和宣恩—秭归这两对区域一直处于稳步上升态势,分别上涨0.0162和0.0057,年均值分别为0.9645和0.9788;(4)2018年6对区域中有3对处于第一层次,有3对处于第二层次。

图8 2012-2018年宣恩县与其余6县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比较

从图9可以看到,在2012-2018年,咸丰县与其余县共5对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均在0.9500以上,都在第二层次及以上。除咸丰—来凤和咸丰—秭归外,其余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波动幅度较大,均表现出“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表现如下:(1)咸丰—来凤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在高位徘徊,2018年到达最高点0.9987,与同期最低0.9730(咸丰—五峰)相差0.0257;(2)咸丰—五峰在2012-2015年只有较小的波动,但是在2016-2017年下降,2018年产业又逐渐趋同;(3)5对区域中,咸丰—来凤的年均值最大,为0.9970,咸丰—五峰的年均值最小,为0.9718,相差0.0252;(4)2018年,5对区域中有2对处于第一层次,有3对处于第二层次。

如图10,2012-2018年来凤与其余县共4对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均在0.9300以上,产业结构趋同显著。除来凤—五峰外,其余地区都表现出上升趋势,其中:(1)来凤—鹤峰、来凤—秭归和来凤—长阳分别增加0.014、0.009和0.015;(2)来凤—五峰在2012-2015年只有较小波动,但是在2016-2017年下降,2018年稍有增加;(3)4对区域中,来凤—秭归的年均值最大,为0.9783,来凤—五峰的年均值最小,为0.9534,相差0.0204;(4)2018年4对区域中有1对处于第一层次,3对处于第二层次。

图9 2012-2018年咸丰县与其余5县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比较

图10 2012-2018年来凤县与其余4县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比较

从图11可见,2012-2018年鹤峰、秭归、长阳和五峰组成的6对区域产业结构相似度均在0.9500以上,位于第一、二层次,产业结构高度相似。除鹤峰—秭归和秭归—长阳外,其余地区都有明显变动,其中:(1)鹤峰—秭归和秭归—长阳分别增长0.0026和0.0069,变动幅度不大,所属层次未变动;(2)鹤峰—长阳和长阳—五峰表现出“先降后增”的趋势,分别在2017年和2016年达到最低点,为0.9567和0.9864;(3)6对区域中,鹤峰—秭归的年均值最大,为0.9967,鹤峰—五峰的年均值最小,为0.9578,相差0.0389;(4)2018年6对区域中有1对处于第一层次,有5对处于第二层次。

3.产业协同效应分析

2018年,湖北武陵山片区55对区域中,产业结构相似度有23对位于第一层次,32对位于第二层次,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相似性,片区整体产业集聚和协同效应已经形成。尤其是恩施州下辖的2市6县,产业规模和品牌效应均体现出资源整合的比较优势和扩散效应,具体表现在:恩施州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茶产品聚集区,茶叶农业产值近40亿元,综合产值近140亿元;形成以休闲娱乐、健康养生为核心的旅游服务产品聚集区,接待游客6216.3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5.4亿元。2018年,秭归县接待游客9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33亿元,同比增长30.27%;长阳县旅游收入92亿元,同比增长22.9%;五峰县茶叶产量达到2.29万吨,同比增长14.5%。(9)数据来源:恩施州、秭归县、长阳县和五峰县2018年统计公报。

图11 2012-2018年鹤峰、秭归、长阳和五峰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比较

三、湖北武陵山片区产业结构相似度动态趋势演进分析

基于上述55对区域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采用核密度估算法可预测区域产业结构相似度演进趋势。

(一)核密度估算方法

核密度估计是用来求密度函数未知变量概率分布的一种重要非参数方法,此方法可以避免模型的设定造成测算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属于非参数检验方法之一。(10)周迪、程慧平:《中国产业结构水平的分布动态及其空间依赖》,《经济经纬》2015年第4期。本文借助该方法来估计湖北武陵山片区产业结构相似度的密度分布形态。分布形态中,中心峰值对应的数值即为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估计值,向左移动表示相似程度降低,向右移动表示相似程度变高;平滑程度则表示各对地区之间的差异程度,波动越平滑表示地区差异越大,波动越陡峭表示地区差异越小。假设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为f(x),x点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2)

式(2)中,h为带宽,N为观测值的个数,K(·)为Kernel密度函数。Xi为独立同分布的观测值,x为均值。带宽h会影响核密度估计精度和Kernel密度图的平滑程度,因此,带宽的选择应满足下式:

(3)

核函数是一种加权函数或平滑函数,本文选用高斯核函数,其表示如下:

(4)

(二)核密度测度结果及分析

根据前文所得区域产业结构相似度的数据,选取2012、2015和2018三年的数据进行核密度估计,得到如图12-22所示的结果。

图12 恩施市 图13 利川市 图14 建始县 图15 巴东县

图16 宣恩县 图17 咸丰县 图18 来凤县 图19 鹤峰县

图20 秭归县 图21 长阳县 图22 五峰县

由图12可知,核密度估计的中心一直向右移动,峰值在逐年增加,变化区间在逐渐减小,表明恩施市产业结构相似度在样本考察期内表现为逐步增大的趋势,变化区间的减小则说明与各县产业结构相似度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由图13可见,核密度估计的中心向右有一定的移动,峰值变化则呈现增加的趋势,左侧小峰形成,主峰变为陡峭,“一主一小”的波峰格局慢慢形成,表明利川市产业结构相似度在样本考察期内表现为逐步增大的趋势。由图14发现,核密度估计的中心向右有微弱的移动,峰值则在2015-2018年间陡增,变化区间随之锐减。2018年左侧峰值相较于2012年和2015年有一个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表明建始县产业结构相似度虽然有增加,但是增长幅度不大,同时与各地区的差异也在减小。由图15看到,核密度估计的中心一直向右移动,峰值则先增后降,右侧小峰形成,主峰陡峭,“一主一小”的格局逐渐显著,显示巴东县产业结构相似度表现为逐步增大的趋势。2012年和2015年的“两主峰”变化为2018年的“一主一小”,说明部分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巴东县的相似度有升高,也有降低。

由图16可见,核密度估计的中心向右移动,峰值增加,变化区间减小。但是2012年和2015年“左侧为小,右侧为主”的情况,在2018年变成“左右为主”,而且右侧主峰虽高于左侧,但变化区间是左侧大于右侧,说明宣恩县产业结构相似度存在着逐步增大的趋势,但其与不同地区间的差异继续缩小。由图17发现,核密度估计的中心向左侧有微弱移动,峰值为先升后降,变化区间在逐渐减小。2012年“一主一小”的格局先变为2015年“两峰并存”,再演化为2018年的“一主一小”,但此时“小峰”由右侧转为左侧,表明在演进过程中咸丰县与各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度由逐渐一致化而再次产生差异。由图18看到,核密度估计的中心向右产生较大偏移,峰值增加幅度不大,变化区间在逐渐扩大。2012年“左主右小”格局变化为2015年“双峰并存”,再变化为2018年的“左小右主”,说明尽管来凤县与各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在7年间有一定调整,但整体趋势是增大的,且差异也在增大。由图19可见,核密度估计的中心在向右移动,峰值先增后降,变化区间随之减小。2012年与2015年相比,仅有微弱变化,但与2018年相比,“一主一小”的格局形成,主峰陡峭,小峰突出。说明鹤峰县与各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在逐渐增大,但相互之间存在的差异在逐渐减小。

由图20可知,核密度估计的中心向右移动,但2012年和2015年的“左小右主”格局演变为2018年的“左主右小”,主峰与小峰之间的差距明显,表明秭归县产业结构相似度有逐步增大的趋势,与各县产业结构相似度之间的差异在缩小。主峰和小峰的变化说明部分县市与秭归县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在增大,且相互之间的差异程度在减小。由图21看到,核密度估计的中心一直向右移动,峰值也逐年增加,变化区间调整不大,主峰逐渐锐化,说明长阳县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在样本考察期内表现出逐步增大的趋势,与各县之间的差异在逐渐缩小。从图22发现,核密度估计的中心变化不大,峰值在2018年陡增,变化区间也随之锐减。2012年和2015年较为平稳的格局,在2018年突变为“左小右主”,右侧主峰与左侧小峰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

由上述分析可知,湖北武陵山片区11县市产业结构相似度的演进趋势都在逐渐右移,各县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情况在后续的发展中有可能会继续趋同。根据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片区内部继续同质化的产业结构会使片区整体的产业集聚效应继续扩大,对片区产业聚集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从而夯实产业扶贫基础,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四、结论与启示

综上,湖北武陵山片区及所含11县市的产业结构趋同显著,规模化产业聚集初步形成,产业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高度相似的产业结构水平仍处于低层次协同状态,县域内部产业类型趋同,同质化竞争凸显,不利于片区整体及县域内部产业优化。因此提出以下优化建议。第一,构建湖北武陵山片区产业协同联通机制,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继续推进县域产业协同集聚发展,依托现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并壮大优势特色品牌。第二,提升产业协同发展水平,集聚县域资源要素,分区分级设立要素供应地、产品加工制造地及物流基地,打造县域产业梯度结构,形成分类有特色、集聚有效应的产业结构。第三,依托武陵山片区产业基础,引导湖北武陵山片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县域内部合理化竞争模式,拓宽优势产业链外延,深入挖掘地方资源、特色产品、民俗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实现产业分类协同、产品分类异同,增强湖北武陵山片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鹤峰密度估计武陵山
面向鱼眼图像的人群密度估计
秦巴-武陵山区重庆段乡镇域多维贫困测度及类型划分
基于MATLAB 的核密度估计研究
一种基于改进Unet的虾苗密度估计方法
基于自适应带宽核密度估计的载荷外推方法研究
清末民国时期的鹤峰红茶及茶文化
诗二首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中国烹饪大师徐鹤峰新厨艺荟萃》新书推荐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