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清
(北京书法家协会 北京 110000)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就有了书法艺术,从甲骨文到毛笔填朱或填墨。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书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产生了不同的流派与书家。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书法家,他们都为后世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宝贵遗产,可以供大家赏析。
图1 张彤《以天下为己任》
在书法欣赏时,统观全局十分重要,这时读者便可以对书法作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需要对用笔与章法等进行注意,看艺术作品的局部是否满足了这些细微的条件。在欣赏完局部细节之后,读者需要对自己的大概印象进行改变,并且对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等进行理性的思考。同时也要关注作品的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对二者是否协调进行观察,然后发现作品中的不足,这样才能对书法作品有一个真实的、全面的了解。
如图1所示,直列两排是作品的章法,布局简洁端庄,在作品中可以看到金石书风的硬度和粗重质感,并且在布白上十分合理,有一种大巧若拙,浑然一体之感,读者可以通过作品的欣赏,产生一种“大道至简”的感受。作品中将方圆结合的合理协调,有刚柔相济之感,整体看上去厚重端庄,且不失灵动,并且为当代魏碑书法不可多得之佳作。书法的力量美是作品表达的核心,在作品中有磅礴的气势,也有简约的构图,在运笔上更是刚健有力。作品视觉冲击力极强,给观赏者一种压迫之感。作品巧妙地通过很少的“飞白书”,就形成了一种动感和情趣,在丰富的层次下,与欣赏者心理产生共鸣,体验酣畅痛快,淋漓尽致,诚为点睛之笔,升华妙处。在作品中还有魏碑书法的金石之气,方笔是运笔的主要方式,使得作品简洁,并不会产生拖泥带水之感,也在作品中看得出“透过刀锋看笔锋”的理念,利刃刻石的锋芒在笔墨之间流淌,运笔有力,呈现出一种晕染和涨墨之感,这样的创作有实与虚、刚与柔。
书法作品属于静态艺术,但是创作者在创作期间属于动态的过程,但是读者需要在欣赏作品期间,对“移动视线”的方法进行掌握,对作品的前后顺序进行了解,然后开始对作者创作作品的节奏与情感等的变化进行想象,这样就能对作者创作书法作品的动态过程进行还原,了解作者的用笔等细节,对作者创作作品的意图与情感进行了解。
图2 张彤《神秀钟灵》
如图2所示,作品脱胎于张猛龙碑,很好地呈现了《张猛龙碑》用笔方峻,大开大合,力雄气闲又自由爽朗,神健而韵逸,飘飘有欲仙之态,呈现出魏碑高度成熟的风格。人们在形容作品开张大气时,甚至不惜溢美之词,以“开张天岸马,奇异人中龙”进行形容,足以看出作品的潇洒与神韵。在对作品进行观赏时,不难看出作品的超凡脱俗。创作期间如何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需要在创作期间达到三个层面的设计。第一,纵势结构。在创作时采用这样的结构,就可以让字体向中心聚合,向外舒展,字体看上去有一种延伸感。第二,布局疏朗。在用笔时,笔之间、字与字之间要留足布白,这样才会让空间变大,也不会让文字太过突出,合理定位文字的空间感,并且在空间中间设计文字,让文字可以在纸上进行伸展。第三,笔画清简旷远,简约独立而挺拔潇洒。美学的核心其实就是结构上的简洁,运笔上的简洁有力,体现出“道”。可以看出整个作品的艺术气息,有一种翩翩若飞升之态之感,文与意相得益彰,而且并不会损坏作品的艺术美,在文中可以看出洒脱是有宋以来中国文人艺术的高度继承和再现。
书法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毛笔字,我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需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等,然后对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气息进行了解,也要弄清作品的审美情趣、创作的心路等。通过作品创作意图的把握,可以逐渐地了解作品的情调。书法在具体的情事下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由此可见,在欣赏书法作品期间,要透过表面看本质,对作者创作的心境、环境等进行了解,并且对作品中蕴含的情调进行掌握。
结合以上论述,我们再仔细观看张彤作品,可以发现,他的魏碑书法的独特性:
第一,张彤魏碑书法得益于《张玄墓志》的“宽博静美”,也融汇了《龙门二十品》的“阳刚之气”,又充分借鉴和深入整合了《张猛龙》之“潇洒奇变”。在书法气势上讲究模拟大海之波澜壮阔,云霓的自然变化。同时他也强调顺从水墨自然的造就,使其书法的艺术效果出自天然又合乎法度,气韵雍容,古朴华美。第二,张彤魏碑书法在魏晋书法追求精美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五代北方民族的粗犷、稚拙、自由和讲求变化的特征,因此在魏碑书法的创作中强调运笔的顿挫变化,规避碑版刻石,因材质和摹刻手段的死板与粗俗的问题,力求以古典的形式传递出质朴、灵动又亲切、活泼的生命气息。第三,张彤魏碑书法强调结体的美感,将现代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大胆结合在书法中,体现设计感,突出造型之美。通过多年的钻研和不懈实践,形成了他的书法结体,以静态的物象展示无限的意象美。笔意生动自然,表达出有生命的姿态和节奏,在当今中国书法界千人一面的现状中,别开生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